复合顶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实践
2023-10-19李建康
李建康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山西 太原 030205)
煤矿复合顶板巷道所处的应力环境十分复杂,巷道冒顶、片帮、底鼓,支护体破坏等现象严重,复合顶板巷道围岩的支护技术一直备受众多专家的关注[1-3]。马兰矿18509 工作面运输巷顶板为复合顶板,巷道顶板易发生冒落,围岩控制难度较大。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深部复合顶板巷道围岩的控制技术,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巷道围岩的支护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18509 工作面标高724.3~836.9 m,走向长度为1359 m,开采8 号煤层属稳定可采厚煤层,煤层平均厚度4.35 m,含1~2 层不稳定夹矸,平均厚度为0.20 m,硬度系数f≤3。18509 工作面运输巷设计长度980 m,净宽5.1 m,净高3.0 m。煤层的顶板是由碳质页岩、砂质泥岩以及泥岩等组成,其间有煤线等软弱夹层,属于典型的复合顶板。
2 深部复合顶板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1 巷道顶板岩层变形破坏特征
18509 工作面运输巷开挖后,巷道顶板多处顶板离层、锚杆索断裂,顶板网兜处碎矸较多,巷道顶板维护困难。采用工字钢梁进行加强支护后,工字钢梁发生弯曲破坏,补强效果不明显。采用矿用CXK28 型钻孔成像仪对巷道顶板岩层进行现场观测,钻孔深度为10 m,钻孔直径为28 mm。顶板钻孔窥视结果如图1。
图1 巷道顶板钻孔窥视图
由图1 可知,巷道顶部在0~4.2 m 范围内围岩破碎,出现较为明显的离层,4.2~6.5 m 范围内围岩破碎程度较小,离层程度减弱,6.5~10 m 范围内围岩完整性较0~6.5 m 范围内围岩较好,但仍有微小的顶板离层。巷道顶板的整体稳定性较差,随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巷道极易发生冒顶、片帮等围岩破坏现象,应加强巷道顶板的支护。
2.2 复合顶板控制对策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发生变形破坏,主要是复合顶板由不同岩层的材料组成,各岩层具有不同的挠度,在顶板的变形过程中极易产生离层。同时,不同岩层具有不同的强度,最先会在强度较小的软弱层产生裂隙并逐渐发生分层、多次的破坏[4]。控制复合顶板稳定性,需要通过支护手段将复合顶板固定为一个整体,避免软弱层发生破坏。
锚网索联合支护的锚索具有悬吊作用,可以提高支护体和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解决了单一锚杆支护下支护强度不足的问题,对复合顶板巷道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3 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3.1 锚杆参数
1)锚杆长度
式中:L为锚杆长度,m;L1为垫板厚度+螺母厚度+(0.02~0.03)m,一般L1=0.1 m;L2为锚杆有效长度,m;L3为锚入稳定岩层深度,取值1.2 m。
由普氏自然平衡拱理论可得顶板位置锚杆的有效长度为:
式中:B为巷道掘进最大宽度,取值5.1 m;f顶为普氏硬度系数,取值3.5;H为巷道净高,取值3.0 m;ω帮为两帮位置岩体的内摩擦角,取65°。
计算可得顶板位置锚杆的有效长度为L顶板≈0.9 m。
两帮位置锚杆的有效长度为:
式中:f为普氏硬度系数,取值3;D为煤层的厚度,取值3.0 m;φ为煤的内摩擦角,取值26°。
计算可得两帮位置锚杆的有效长度为L两帮≈0.62 m。
所以顶板锚杆长度L≥L1+L2+L3=0.1+0.9+1.2=2.2 m,两帮锚杆长度L≥L1+L2+L3=0.1+0.62+1.2=1.92 m。考虑到一定的安全系数,故顶板锚杆长度最终确定为2.2 m,两帮锚杆长度最终确定为2.0 m。
2)锚杆直径
式中:D为锚杆直径,mm;Q为锚杆锚固力,取为190 kN;σt为锚杆抗拉强度,取为500 MPa。经计算可得D≈22 mm。
3)锚杆间距
式中:a为锚杆间、排距,m;Q为锚杆设计锚固力,帮锚杆≥90 kN;h为冒落高度,取值2.2 m;k为安全系数,取值1.8;r煤为岩体容重,取值28.5 kN/m3。经计算可得a<0.94 m。
考虑到安全系数,顶板锚杆间排距确定采用900 mm×900 mm,两帮锚杆间排距采用1000 mm×900 mm。
3.2 锚索参数
1)锚索长度
式中:L为锚索长度,m;L1为锚索外露长度,取0.3 m;Lb为不稳定岩层的高度,取5.0 m;Lm为锚固长度,取1.5 m。
计算可得L=6.8 m。
2)锚索间距
由悬吊理论和平衡理论,计算锚索的间距为:
式中:L为锚索间距,m;n为锚索的排数,取值1;F2为锚索的最大承载力,取值300 kN;L1为锚杆排距,取值0.9 m;B为巷道垮落的最大宽度,取值5.1 m;H为巷道冒落的高度,取值2.2 m;γ为岩体容重,取值28.5 kN/m3;F1为锚杆的锚固力,取值90 kN;θ为帮角锚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取值60°。
计算可得L=2.05 m,结合煤矿井下工作面实际情况等因素,确定顶板锚索选用Ф21.8 mm×6800 mm 中空注浆锚索,间距2000 mm,排距1800 mm。
3.3 支护参数数值模拟验证
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长×宽×高=50 m×50 m×40 m 的三维数值模型,计算过程中采用莫尔-库伦屈服准则,模型的上表面边界采用自由约束,四周和下表面边界采用固定约束,煤层埋深为上覆岩层的重力。模型计算所得巷道竖向位移和应力分布云图如图2。
图2 巷道围岩竖向位移、应力分布云图
由图2 可知,顶板最大下沉量大约为28.6 mm,最大底鼓量约为8.4 mm,围岩变形量相对较小,同时围岩竖向应力值约为6.2 MPa,应力分布均匀,无应力集中现象,巷道围岩的安全稳定性较高,说明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后,可对18509 工作面运输巷围岩变形进行有效控制。
3.4 支护技术方案
巷道两帮支护选用Ф22 mm×2000 mm 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900 mm。配合使用BHW-280-4.5×4800 mm 的钢带。
巷道顶板每两排锚杆中间设置两根Ф21.8 mm×6800 mm 的中空注浆锚索,锚索间排距设计为2000 mm×1800 mm,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0.8,水玻璃的浓度50 °Bé,水玻璃与水泥浆液的体积之比为0.5:1。
顶板、两帮铺设长×宽=2700 mm×1100 mm四边形金属网,金属网搭接宽度设计为50 mm。巷道支护方案如图3。
图3 巷道支护方案图(mm)
4 工业性试验
在巷道掘进施工过程中采用“十字布点法”监测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的围岩变形情况,巷道变形曲线如图4。采用两点位移计以及多点位移计来进行巷道顶板离层量的测量,在运输顺槽中位移计每间隔50 m 布设1 个,每个离层仪布设2 个点,位移计的深度分别设计为2.5 m 、6.5 m。
图4 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曲线图
由图4 可知,在巷道掘进的前10 d,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围岩变形量不大,10~36 d 巷道底板及两帮围岩变形速率较大,在90 d 后,围岩变形量趋于稳定。顶底板最大变形量分别为26 mm、72 mm,高、低帮最大变形量分别为56 mm、31 mm,运输顺槽整体断面收缩率约为4.7%,围岩支护效果良好。
由图5 可知,顶板离层量与时间存在密切关系,离层量变化具有阶梯性。在巷道开始掘进时,锚杆可以发挥其支护作用,直接顶产生较小的离层,随后,随掘进时间的发展,顶板浅部离层量开始增大,在20 d 以后,浅部离层量趋于稳定值4.8 mm;顶板深部离层量在巷道开始进行掘进时较小,之后离层量发生较大的跳跃,在60 d 以后,深部离层量趋于稳定值20.5 mm,巷道顶板整体较为稳定。
图5 顶板离层变化曲线
5 结语
1)通过采用巷道围岩锚杆索支护计算公式确定马兰矿18509 工作面运输巷支护参数,数值模拟验证了“锚杆索+钢筋网”联合支护技术参数的合理有效性。
2)采用“锚杆索+钢筋网”联合支护技术后,运输顺槽整体断面的收缩率约为4.7%,且离层量较小,表明该联合支护技术在深井复合顶板支护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