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能否应对气候变化?
2023-10-19中国报道邱慧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当地时间9 月12 日,飓风“李”在加勒比海上空逼近。这场飓风的波动强度很大,是北大西洋风暴过去40 年来最极端的快速增强期之一。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新常态”,如何应对、适应极端气候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作为2023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高峰论坛之一,9 月2 日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上,200余名业界嘉宾及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气候变化与新能源”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未来5 年内全球温升幅度或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升阈值,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著。”在线上参会并发言的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塔拉斯指出,当前的气候模式可以有效预测平均气候状态,但很难预测极端天气,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往往表现在极端天气上。他表示,WMO 正在推广公里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模式,以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测。
发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
今年入夏以来,全球多地都在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继7 月全球度过有记录以来最热月份后,高温、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在8 月继续冲击着各个大陆,并衍生了泥石流、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塔拉斯提醒。
发展可再生能源被“寄予厚望”。会上,塔拉斯呼吁所有国家共同发展可再生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在他看来,全球约3/4 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能源的使用,人类想要在21 世纪蓬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也同样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已经意识到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未来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他强调,在消费传统能源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或者加剧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应对全球资源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由之路。
陈振林表示,气象与能源密切相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能源供应安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布局和调度运行受天气气候条件制约。当前,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新任务新要求,这为中国气象部门助力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塔拉斯指出,科学证据显示,全球应当将21 世纪末的温升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设定的阈值目标内。遗憾的是,许多国家未能作出承诺,全球温室气体排量仍创新高,二氧化碳作为最重要的一种温室气体,其排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因此世界将无法达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他称,按照目前的情况,到21世纪末全球温升幅度将达到2.5℃—3℃。
2022 年9 月1 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气候变化与双碳经济展区”,这是服贸会首次设立。
“低碳”转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但更严重的危机或许在将来。
塔拉斯称,若负面趋势一直持续到2060 年,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世界经济论坛亦指出,未来10 年,应对气候变化失败将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2016 年11 月4 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坦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全球各类议题中,能让各国达成高度一致的意见并不多见,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个例外。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0 年9 月,中国就明确提出2030 年“碳达峰”与2060 年“碳中和”目标。此后,“双碳”目标更是贯穿于多项国家政策中。许小峰表示,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些都说明我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走低碳发展之路。
许小峰坦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还处于上升阶段,总排放量也处于高位。如期落实“双碳”目标确实面临着巨大挑战。
“按照国家能源局今年公布的情况,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2022 年首次突破1.1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两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22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7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 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许小峰指出,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从这些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取得的快速进步,同时从中感受到任重道远,距实现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小峰说。
需加强全球协作
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气候报告:2023》(下称《报告》)。《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是全球气象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气象灾害会影响粮食生产、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类健康环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很多方面。
《报告》预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一带一路”区域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加、强度可能增强,海平面升高、台风和风暴潮危害增大,生态环境总体可能呈恶化趋势,对沿线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压力。
与会专家的共识是,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亟须世界各国加强协作。塔拉斯指出,WMO 正在推动改进早期预警服务系统,并推广监测温室气体的新方法,中国运用卫星监测温室气体的方法在这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同时表示,过去30 年里中国一直在投资和发展气象部门,并已成为气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之一,中国拥有非常现代化的卫星、观测系统以及丰富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中国也在不断培养人才,加强国家间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希望中国在发生高影响天气事件时能够充分发挥气象监测作用,帮助其他部门采取必要行动疏散人员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洋也在发言中指出,今年6 月,国家能源局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委托相关研究机构,推动建立能源气象服务保障联合工作机制。未来将共同开展能源气象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精准预测预报能力,更好地发挥能源保障电力供应的作用。
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和冰冻圈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从减排方面给出提醒。他认为,城市和企业应该有所担当和作为。企业发展要有长期性,将保护企业经营和保护所依赖的社区、自然资源要结合到一起。企业要重视排放问题,不能只注意二氧化碳排放,要考虑全球可持续发展,考虑除了二氧化碳外,水资源、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等各个地球系统要素。
当地时间7 月2 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圣约翰堡北部,唐尼溪野火的火焰沿着山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