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开新篇
2023-10-19中国报道王哲
文 |《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一子”、中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重构的“重要一极”,济南市正在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聚焦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
近年来,济南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展尤为迅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济南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的关键抓手。以齐鲁制药、华天软件、晶正科技、华熙生物等为代表的济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9 年的2247 家增长至5772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0 家,它们共同组成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构建了独具济南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释放出强大的高质量发展动力。
日前,记者深入济南高新区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访。
在光电子细分领域实现“全球领跑”
走进位于济南高新区的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柜前一排排“光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种新材料——铌酸锂单晶薄膜,它听上去陌生、看上去也不起眼,却是响当当的全球领先产品。“我们研发的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填补了世界空白。”公司总经理胡文介绍。
光子信息技术作为21 世纪的战略性先导技术,是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多功能、可集成化、低功耗的光子芯片关键基础材料是光子集成的基础,作为光子芯片领域的“光学硅”,薄膜铌酸锂具有频带宽、稳定性好、传输损耗小等突出优点,正是攻克低损耗、高品质、高集成度光学芯片的关键基础材料,在5G 手机、量子通信、存储器等领域作用重大。
作为全球薄膜铌酸锂行业的领跑者,晶正科技已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并产业化300 至900 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产品,市场占有率国际领先。如今,晶正电子已能生产出300 纳米厚度的单晶薄膜,而500 纳米厚度的4 寸单晶薄膜也成为主流产品。300 纳米厚度的单晶薄膜是什么概念?胡文介绍,这就相当于将原来行业里普遍的0.5 毫米厚度的铌酸锂单晶材料平行切了1000片,这样可以使器件体积大幅减小,性能大幅提高,可以开发出新的更高性能的器件和芯片,对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大意义。
生于山东,长于山东,毕业于山东大学,从中国到泰国留学再到加拿大工作,足迹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胡文在2010年毅然从加拿大回国创业,在济南创办了晶正科技,聚焦铌酸锂薄膜芯片材料研发。晶正扎根济南10 余年,一步一个脚印,从企业落地、融资发展到成长壮大,历经千百次实验失败,最终于2015 年实现技术突破,研发出大尺寸、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并掌握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行业空白,成为行业佼佼者,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迭代升级,使我国在这一高精尖领域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个成绩的取得,在胡文看来离不开济南的全方位支持与帮助。
胡文对记者坦言,落地济南之前他已考察了北京、上海、无锡等近10 个城市,而吸引他最终选择落地济南高新区的原因是济南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济南高新区创业氛围好、政策落实到位,高新区派人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服务,给我们免费提供了办公空间,创服中心带领我们进行工商注册,协助我们申请各种项目和对接平台融资。济南有50 多所本科院校,高校人才资源丰富,高新区还专门搞了人才招聘会,帮助我们把团队慢慢建立起来。”胡文说。
对胡文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人工晶体方面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晶体所就在济南,对晶正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帮助很大,胡文在2020 年带领团队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了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铌酸锂薄膜材料研发中心,把大学科研所的技术研发能力与科技公司的研发生产能力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将研究成果快速转为生产力。2023 年,晶正科技入选国家小巨人企业。“未来,我们将继续突破材料性能,解决国外在高端器件和芯片上‘卡脖子’问题,同时延伸产业链、扩展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能,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扎扎实实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中坚力量。”胡文表示。
“济南综合保税区又给我们批了90亩地。”目前,胡文正在忙着扩大晶正电子的生产规模,新项目建成后,产能要比现在扩大5 至6 倍,胡文还计划带动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产业链的下游企业落地济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晶正的产品已进入包括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全球200 余所科研机构及高科技企业,我们还和多家国际大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逐步开发世界最先进的光子晶体材料产品,在济南打造一个国际光电薄膜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和光电元器件产业集群。”胡文自豪地说。
透明质酸产业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塑成
8 月26 日,华熙生物济南研发中心正式启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同步落户并正式揭牌。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代表企业、山东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济南市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标杆企业,成立于2000 年的华熙生物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透明质酸产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记者在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全球首座世界透明质酸博物馆探访了解到,过去透明质酸主要通过鸡冠等动物组织提取,每200 公斤鸡冠(约2 万只鸡)才能提取1 公斤,提取效率极低、产品纯度不高,透明质酸的价格贵过黄金,技术的限制导致产业不能够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在2000 年之前,透明质酸产业一直以国外为主导,国内企业并未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我国透明质酸基础研究的发展,华熙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大幅提高了透明质酸的发酵产率,让透明质酸从“贵过黄金”走向“普罗大众”,带动山东省乃至全球透明质酸产业的发展升级。
2007 年,华熙生物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透明质酸生产商,并逐步建设透明质酸全产业链。2011 年,华熙生物又在全球首创酶切法生产寡聚透明质酸,通过对透明质酸分子大小的自由控制,将透明质酸应用场景拓展到医疗、护肤品、食品和饮料、造纸、宠物等新领域,推动透明质酸全产业链及关联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华熙生物也持续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开始重点布局世界前沿技术“合成生物”,与山东大学共同成立“合成生物学联合创新中心”,建成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实验室发酵产率,可达到每升提取液提取73g 透明质酸,生产成本降低3/4。
透明质酸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并带动产业链条的发展建设,逐渐形成了“透明质酸产业看中国,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看山东”的全新发展格局。2021 年中国已经占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总销量的82.0%,全球透明质酸前四大企业都是山东企业,占据全球透明质酸总销量75%,而正在打造“中国透明质酸之都”的济南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基地,年产透明质酸360 吨,占有世界透明质酸市场份额70%以上,达到全球总销量40%以上。
目前,济南市正在建设的世界透明质酸谷,打造集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于一体的透明质酸产业生态,吸引并聚集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释放透明质酸万亿级产业集群效应。
国家电投氢能大巴搭载了国氢科技全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系统。摄影/顾思骐
起步区国家战略科技产业结硕果
2021 年4 月25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起步区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明确获批建设的“实体性新区”,引领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入“黄河时代”。
《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在氢能源领域,将依托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质的氢能企业,聚焦氢能研发、应用等环节,在氢气制备、存储、燃料电池等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氢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多领域推广示范。
今年在成都举办的第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搭载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9 辆氢能冷链物流车“大展神威”,承担了大运村工作人员及公安系统安保人员的餐食运送任务。“氢腾”燃料电池在为汽车提供动力的同时,只排放水和氧气,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动力提供模式,相较于油车,氢能冷链物流车能减少超3500 千克的碳排放量。这是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后,“氢腾”燃料电池再一次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动力。
8 月2 日,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腾”发电燃料电池和空冷燃料电池产品在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正式发布。此次国氢科技发布的适用于分布式发电和供能的发电燃料电池产品,为“氢腾”品牌下的全新产品,效率高、寿命长,可根据需求定制,具有主/被动安全设计。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表示,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产品为推动燃料电池在供能、无人机等领域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氢科技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建设,与产业链各方勠力同心,全面提升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携手共创氢能美好生态。
记者日前在起步区了解到,作为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2021 年,起步区与国家电投联手共建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合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氢能应用示范区,共同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基地是国家电投集团在国内布局的五大氢能产业基地之一、四大燃料电池产业基地之一,由国氢科技在起步区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区域公司——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全面推进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基地建设便取得了积极成效,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车用系统生产线建成投产,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发电、备用电源、建筑供能、交通、物流等领域。
据介绍,国氢科技大力开展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燃料电池的核心零部件催化剂、碳纸、质子膜、膜电极、双极板的全自主化开发。从研发调试到产品生产,再到最终合格产品下线,一条完整的氢能产业生态链在起步区逐步延伸,起步区氢能产业生态格局进一步成型。目前,国氢科技已与起步区管委会签订了“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力打造氢热电联供示范应用标杆,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为全国提供氢能进家入户的示范样本。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起步区设立的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核辐射监测等先进技术已经领跑全国,其研发的通道式成像系统与埋地式高灵敏度的报警系统,目前已在我国20余个海关口岸安装使用,在实现无感通关、守护国门安全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存峰对记者表示:“研究院成功突破高灵敏度辐射成像技术等多项技术壁垒,实现高端核仪器仪表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原先一台进口设备售价高达200 万元,部分机构还被限制购买,我们的替代产品售价降至30 万元至50 余万元。”
近年来,像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这样落地济南的“中科系”科研院所为数众多,以空天信息为例,济南市通过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实现了从0 到1 的突破:齐鲁卫星一号、四号进入太空,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自动化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低空监视服务网工程建成先导验证系统……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加速集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正为济南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天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