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童年,语文显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10-19杨虹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形式学科作业

■ 杨虹(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市)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更进一步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效,同时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能够丰富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更进一步挖掘小学语文学科的多维度教学优势,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发展分析,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语文学科“育人”功效,打造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语文课堂。

其次,从学生发展角度分析,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黄金阶段,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小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更多优秀文化形式与民族精神。学生既能够接受语文学科内容的教育,同时也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第三,从教师发展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入课堂需要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在学习应用过程中教师首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为教师组织高效语文学科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可见,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结合,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师、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传统文化融于课前

课前预习是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年级的提升,语文课堂内容越来越复杂,课前预习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前预习中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内容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的预习活动中,结合预习任务单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安排基础知识的预习之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预习实践活动。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这一主题也是贯穿部编版教材始终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比方说二年级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是低年级并没有落实深度学习,《北京的春节》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做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那么,从上述目标入手,在预习任务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实践预习作业的设计,比方说,在家庭范围内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节的习俗,可以问家长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一些渠道进行“春节”习俗的整理,像关于春节的诗句、关于春节的习俗、关于春节的饮食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总结,比如思维导图、表格等,方便学生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

例如,以时间线为主要思路进行相关习俗的整理,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每个时间点有哪些不同的习俗,在自己知道的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一些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传统文化内容,不仅能够拓展小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够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

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降低单纯预习基础知识的枯燥程度,而且能够更进一步丰富预习的内容,在预习阶段将传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传统文化贯穿课堂

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积累量逐渐提升,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善于搭建符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以此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首先,在趣味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游戏进行课堂导入,在互动、合作、竞赛中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参与后续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设计了“春节习俗大比拼”等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小组预习活动中搜集的春节习俗,然后将所有小组的习俗进行综合整理,作为后续课后实践作业或课后实践活动的素材;再者,为了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比如趣味问答、知识抢答等形式,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有关春节的习俗,然后在导入阶段采用趣味抢答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习俗抢答活动中,看看谁能够快速、正确地回答最多的问题……通过趣味化活动形式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探究环节的应用,随着年级段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逐渐提升,那么,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多元化的情境,为学生搭建多种学习与探究平台,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例如,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样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同样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具体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研讨: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二: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过年有哪些重要的日子?这些日子中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吗?

预设三: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是什么,这期间有哪些你喜欢的活动呢?

如此,教师通过预设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每个小组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内容思路的整理与阅读分析,比如结合思维导图:

在预习环节中,部分小组也可以按照时间线进行春节习俗的搜集与整理,那么课文中又是如何展现北京的春节习俗的呢?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不仅能够衔接课前预习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更深层次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与作者形成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比如,在预设三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几个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元宵佳节进行综合分析,在趣味探究情境中将北京春节期间的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引入到课堂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此,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引导,对文本的重难点部分进行综合整理与研究,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也能够有效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鼓舞,发挥语文学科文化的育人优势。

3.传统文化显于作业

“双减”政策落实之后,教师对于作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双减”提倡减轻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书面作业不能超过60分钟,学生课余可支配时间明显增加,那么如何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作业的融合是非常关键的作业设计途径,通过两者的融合,一则能够有效拓展语文作业的形式,二则能够通过文化的渗透有效提升各种作业的质量,达到巩固、提升、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标,进而也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思维,进一步带动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媒介”,将语文作业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比如最为常见的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的作业,通常都可以作为个性化作业的主导形式。比方说,在手抄报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内容,像民风民俗单元中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作业形式与内容,一则可以衔接课前预习的形式,将传统节日引申到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中,像端午节、中秋节等,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调查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并采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整理出来,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量,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具体的作业过程中。二则,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一定要通过“动笔”的方式,作为语言学科,作业的设计也应该包含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那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添加一些其他的作业形式。比如结合课后作业的“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推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然后还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将所读书目中印象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按照不同的传统文化类别或者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双减”政策之下,作业的布置既要关注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体差异。因此,除了上述类型的作业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差异化作业的形式,以作业为媒介将教材内容与生活衔接起来,充分发挥作业的多层次功效。

4.传统文化引领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活动的组织与落实要从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够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单元整体视角下开展语文传统文化活动,同样以“民风民俗”一单元为例,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综合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话”传统节日、“画”传统节日等活动形式,将语文活动与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进行整合,以语文学科为媒介进行跨学科综合活动的探讨与研究。

比方说“话”传统节日,可以通过成语大赛、诗词大赛、朗读大赛等形式,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组织活动,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比如以传统节日为主题,两组进行比赛,每组说出含有或者表达传统节日的诗句,不能重复,一首诗只能说一次,看看哪个组积累的诗句数量最多。再者,还可以以“自主菜单”的形式进行活动组织,比如同一活动主题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文化;有的同学诵寒食节的诗词;还有的同学为寒食节配画……在不同的表达形式中,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节日的情感。

“双减”政策之后,社团活动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以传承文化为中心,在课后社团活动中学生成立了兴趣小组,小组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样,比如舞台剧社团等,以高年级教材中的名著节选为圆心,查找相应的材料、史实,将内容创编为自己喜欢的舞台剧形式,同时还可以跳出教材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者章节进行表演,比方说《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等,在阅读、研究、创编过程中,学生可以添加自己的想象进行故事新编,然后再进行服装准备、台词背诵、场景布置,等等。充分准备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表演,表演过后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总结一下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收获,通过创编、表现、总结的过程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除此之外,社团活动还可以从语文教材中进行不同方向的拓展,比如猜灯谜、舞龙舞狮等形式的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有效挖掘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传承文化精髓。比如猜灯谜,灯谜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与灯谜类似的还有猜字谜、猜谜语等,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课文,比如猜字谜识字等等,这些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在灯谜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一、二年级学习的字谜以及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灯谜等制作一些谜面,然后社团内部进行竞赛活动,看看哪一组能够快速、准确地猜出灯谜和谜语。

借助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以语文学科为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类型的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语文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而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搜集、整理、表现传统文化,也能够在无形中深化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科作业以及课后活动的组织与落实,都要下意识地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学科优势,打造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以及语文素养发展的学习与活动平台,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形式学科作业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超学科”来啦
作业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