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戏曲课堂教学模式
——以《对花》教学为例
2023-10-19王军红
□王军红/文
戏曲作为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1],戏剧(含戏曲)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音乐课堂的戏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戏曲专业知识与技能匮乏、教法陈旧枯燥等问题普遍存在。本文以北京市戏曲教学现场会上的黄梅戏教学示范课《对花》为例,介绍借鉴京剧教学市级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探索出的念、唱、做、“打”的戏曲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戏曲课堂的提质增效,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1 研究背景
1.1 改善戏曲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笔者在参与传统音乐教学相关的市级课题(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小学传统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关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音乐,表示不喜欢。不喜欢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此不了解、不熟悉。研究数据显示,92%以上的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主要途径是音乐课堂。因此有必要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探索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1.2 对戏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笔者参加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京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编号:DGB12105,已结题)的研究,作为子课题“中小学戏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教师组建了学校的京剧社团,依托音乐课堂、京剧社团的校本课程,对京剧教学策略进行系统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戏曲艺术都是相通的。京剧的表演程式,基本的艺术特点等方面和其他许多剧种都是相通的,包括教学方法的相通性。因此笔者在京剧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探索其他戏曲剧种教学更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教学策略,并对唱腔甜美、润腔相对简单、深受人们喜爱的黄梅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并基于黄梅戏花腔小戏的主要特点,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借鉴京剧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教学的成功经验,把京剧教学研究的有效策略迁移到黄梅戏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的戏曲教学模式,即:念——学念白;唱——学唱段;做——学身段;“打”——学锣鼓经。
2 念、唱、做、“打”——全新中小学戏曲课堂教学模式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主要有两大类声腔体系:一类是演小戏为主的花腔;另一类是演正本大戏为主的平词。花腔小戏,人物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贴近生活,易被学生接受;旋律朴实优美,保留着衬词、衬句等浓郁的民歌特色;且用真声演唱,没有太多的润腔,易于学生学唱;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以北京市戏曲教学现场会上的黄梅戏教学示范课《对花》为例,介绍念、唱、做、“打”的中小学戏曲课堂教学模式。《对花》是黄梅戏经典剧目《打猪草》中一段著名唱段,属于花腔小戏,对唱的演唱形式,问答式、趣味式的唱词深受大众喜爱,被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
2.1 念——学“念白”
戏曲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除用唱腔表现外,也用说白表现,这就是念白[2]。戏曲艺术传统对念白非常重视,有“千金白,四两唱”的说法(“白”指的是“念白”),强调念白的重要性。此外,用安徽的安庆方言念白和演唱,是黄梅戏花腔小戏表演的一个显著特点。地方特色鲜明的方言音,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和趣味。于是,在教学中首先设计了“学念白”环节,并按照讲故事、猜一猜、学方言、练念白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下面以《打猪草》中主要人物陶金花和金小毛在唱《对花》之前的一段“对白”教学为例,详细介绍。
(1)讲故事: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打猪草》的主要情节:两个淳朴可爱的农村小孩儿陶金花、金小毛,因为打猪草而发生矛盾又和好的故事。
(2)猜一猜:播放《打猪草》现场演出中陶金花、金小毛对白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都说了些什么?同学们发现,听不懂。这时老师强调,花腔小戏中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的是安庆方言。
(3)学方言:首先教学生学安庆方言,“你好恨呐”就是普通话中的“你好棒啊”,可以先教学生这句话,并以此在之后的方言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增进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教学生念两个小孩儿对白中的安庆方言:娃(neá)子、对(déi)花(huà)、过(guó)去(kì)、我(nuě)。
(4)练念白:在练习时,强调语气和音调,教师带学生边念白,边用手指划出高低起伏的音调走向。先练习齐读念白,当齐读已经非常熟练且比较有韵味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可按照男、女角色进行对白的练习。对白内容如下:
男:放牛的娃(neá)子野得很,逮到人就让人对(déi )花,对(déi )不来花(huà)呀,就不让人过(guó)去(kì)吗?!
女:那没关系呦!对(déi)花(huà)有我(nuě)吗?!
男:那好啊,驼笋子有我(nuě)!
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学习方言并按照故事中人物的角色练习念白与对白,念白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此外,教师适时用安庆方言“你好恨呐”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并配合以竖起大拇指的手势,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梅戏的唱腔甜美,美在方言、美在润腔。中国戏曲剧种的产生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讲究依字行腔,方言决定了黄梅戏的韵味。黄梅戏中的花腔小戏,源于民间小调与民间歌舞,多盛行于民间,演唱和念白均以安庆方言为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润腔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使唱腔别具一格。为了还原黄梅戏的“原汁原味”,对学生进行方言教学是很重要的。
2.2 唱——学“唱段”
在方言的学习结束之后,可以口传心授地教唱唱段。以《对花》第一段的学习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找方言字:播放《对花》第一段范唱音频,让学生在学案上找出并标注出安庆方言的字。
埂(gěn)颗(kuō)开(kài)花(huà)什(shi)
(2)念方言词:学念《对花》第一段戏词中的方言字,如下文和图1所示
图1 北京市戏曲教学现场会示范课《对花》学念方言
埂(gěn)→ 田埂(gěn)下 ;颗(kuō)→一颗(kuō)芽 ;
开(kài)花(huà)→ 开(kài)的什(shi)么花(huà)
(3)学方言唱腔:
1)学唱长托腔“田埂(gěn)下”,谱例如图2所示。
图2 长拖腔“田埂下”谱例
这句长托腔是教学难点,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借助手势划旋律线进行示范演唱,并带领学生模仿老师的手势,边做手势边学唱。
接着,针对学生托腔音准不够稳定的情况,出示乐谱,带学生边划节拍边视唱乐谱来调整音准。在视唱乐谱时,先不要加装饰音(即润腔)唱谱,当视唱乐谱熟练并且音准稳定后,再加入装饰音练习唱谱并注重体验用润腔来表现韵味。
最后,当学生视唱乐谱已经能够唱出黄梅戏的韵味时,让学生自行变换成戏词来演唱这句唱腔“田埂(gěn)下”。
2)学唱“发了一颗(kuō)芽”“开(kài)的什(shi)么 花(huà)”。
在学唱这两句唱腔的时候,强调“字儿”——字正腔圆、咬字清晰;“劲儿”——嘴皮子和腰都要用上劲儿;“气儿”——有气息支撑地去唱;“味儿”——尽量唱出黄梅戏的味道。此外,着重强调每个字都要归韵,“归韵”就是要把每个字音的“韵母”唱准确,并归韵到鼻腔形成共鸣,通俗地说就是“往鼻梁子上唱”。
(4)学唱段。学会了用安庆方言发音部分的唱腔,接下来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戏曲教学方法,逐句教唱《对花》的唱词。教唱中,教师通过范唱和表演,直观、生动地给学生进行示范教学,装饰音和拖腔的地方用手划旋律线的方法指导学唱,以激发学生的学唱欲望、降低学唱难度。同时,教学中着重“字儿、劲儿、气儿 、味儿”的处理,以使学生的演唱流畅、婉转越来越有黄梅戏的韵味。
2.3 做——学“身段 ”
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源》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戏曲的表演特征是载歌载舞、“逢歌必舞”。在课堂上,身段学习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内容。各类戏曲中的表演程式,如兰花指、剑指、踏步、弓箭步等,表演规则的欲左先右、子午向、亮相等都是相通的。在京剧教学的课题研究中,重点对学生进行身段表演的学习和体验。因此,当学生学会演唱《对花》唱段之后,要借鉴京剧身段的表演程式,先进行黄梅戏基本表演程式的教学,像手势、步法等,易于学生理解与模仿,以提高教学效率。
《对花》中主要人物金小毛是男孩儿,陶金花是女孩儿,男、女的表演动作是完全不同的,老师一人不能同时表演和教授两个角色,如果先、后教学,又会占用太多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基于以上考虑,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京剧社团的优势,老师可在课前教京剧社团的一名男生学会金小毛的身段动作,老师来扮演女孩儿陶金花的角色。课上师生合作进行示范表演和教学演示,之后将学生分成男生组、女生组,分别去学习男生组和女生组“金小毛”和“陶金花”身段动作。这样,学生们能很快地掌握所扮演角色的基本身段。这种师生合作示范与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学习,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为男、女两种角色剧目的戏曲教学,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教学方式。
此外,黄梅戏花腔小戏的身段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与戏词紧密结合,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像《对花》中“开的什么花”,身段动作是双手打开,手掌相对呈开花状;“磨的什么粉”双手同方向,向右平着画圆圈,模仿碾盘磨粉的动作。生活化的身段动作,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每学一个唱段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结合戏词的情境,编创身段动作,之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戏曲唱段的背唱能力及编创与合作展示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打”——学“锣鼓经”
京剧四功中的打,指的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而在该戏曲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打”,有别于京剧四功中的打,指的是学打“锣鼓经”。传统的花腔小戏,伴奏形式极其简单,只用锣鼓等几种打击乐器,跟过去农村敲锣打鼓唱大戏的形式一样,充满了乡土风味。不同的锣鼓点用于前奏或过门儿,因为没有旋律乐器伴奏,演员要对各种锣鼓点也就是锣鼓经记忆得非常清晰,以在正确的时间及节奏点上开唱。锣鼓经的掌握,对于顺利表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当学生学会了《对花》的念白、唱段、身段表演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锣鼓经学习,让学生体验到锣鼓伴奏在花腔小戏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锣鼓经中的每个状声字都代表了一种打击乐器,让学生直接拿打击乐器进行练习,难度太大,极易造成课堂混乱,耽误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按照节奏训练的方法练习念锣鼓经,再按照节奏的长短、锣鼓经中状声字的基本含义进行声势练习,之后用打击乐器、按照锣鼓经中状声字出现的顺序进行演奏练习,最后进行演唱与锣鼓伴奏的配合练习。这样,通过难度分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读与演奏锣鼓经的技巧,学生能在“敲敲打打”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节奏感,学会几种常用的锣鼓点,并能够顺利地完成打击乐伴奏与演唱的配合。
《对花》第一段的前奏、间奏主要是锣鼓经花腔六槌和花腔四槌。槌指的是大锣的重击。六槌指的是大锣的六声重击,四槌是大锣的四声重击[4],相对容易些,所以锣鼓经的学习先从四槌开始,再到六槌。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节奏练习——认识四槌(锣鼓经四槌如图3所示)。
图3 锣鼓经四槌
1)手打节拍,同时口读状声字(按照节奏时值读);2)手打节奏,同时口读状声字(按照节奏时值读);3)只有“匡”节奏点处拍手,其余口读状声字。
教师提问:一共拍了几次手?生答:4次,教师进一步解释:大锣重槌了四下,所以这个锣鼓经叫四槌,六槌也是这个道理。
(2)声势练习——体验锣鼓经六槌(锣鼓经六槌如图4所示)。
图4 锣鼓经六槌
有了四槌的学习基础,六槌的学习可以提高难度,除了“匡”的地方拍手,其他的状声字让学生尽量用声势动作或敲击不同物体的音色,模仿出打击乐的音响。教师做声势动作的示范,启发学生的思维。
(3)乐器练习——体验四槌、六槌实际音响。
为了建立起锣鼓经中每个状声字与实际音响的联系,直观地认识和感受到四槌、六槌的音响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分别示范大锣、鼓、小锣、铙钹的演奏方法(如图5所示),然后让学生手拿乐器分组练习,体会大锣(匡)、鼓(冬)、小锣(呆)、铙钹(令)的音响特点,更好地理解状声字与乐器音色的联系。之后从各组中挑选演奏出色的学生,组建起打击乐队,现场演示四槌和六槌的演奏效果(如图6所示)。
图5 教师范奏打击乐奏法
图6 学生乐队范奏四槌、六槌
(4)演唱与伴奏配合练习——体验四槌、六槌用途。
为了实现学生打击乐队伴奏与演唱的顺利配合,先要让学生记住锣鼓经四槌、六槌出现的位置,而后才是练习伴奏与演唱的配合。具体做法是:首先,由选出的学生打击乐队为老师的演唱伴奏,让其他学生听辨四槌、六槌出现的具体位置。有了之前学习锣鼓经的基础及乐队与教师合作示范的默契配合,同学们应能清晰地听辨出,六槌出现在前奏和第一段之后的过门儿,四槌出现在第一句唱腔之后的小过门儿(锣鼓经六槌、四槌出现的位置如图7中所示)。接着,进行乐队伴奏与学生演唱的练习。最后,按照男、女生不同的角色分配表演任务,在锣鼓乐队的伴奏下,表演唱《对花》第一段。在前奏和过门儿处,没有乐器的同学口读锣鼓经或做声势动作,唱段部分边歌边舞,在热烈、欢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
图7 锣鼓经六槌、四槌在《对花》第一段中出现的位置图
3 结语
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念、唱、做”戏曲基本功的学习与锣鼓打击乐在课堂上的练习与运用有机结合。将戏台搬进了课堂,每个学生都是演员,承担着不同角色,能使学生始终对戏曲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精彩的示范表演,京剧社团学生的适时引领,师生合作演示教学,音频、视频的恰当使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基于课题研究形成的“念—唱—做—‘打’”的戏曲教学模式,生动、有趣、高效,适用于各大中小学音乐课堂。以该模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充满乐趣的体验活动中不断增进对中国戏曲的深入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引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3] 马紫晨.戏曲知识三百问[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
[4] 陈文明.愿做音乐教育的守望者[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