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以“人间四季”单元为例
2023-10-19沈小欣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集美分校361023
沈小欣(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集美分校 361023)
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价值取向的回应,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减轻学生沉重作业负担的切题之选。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课程壁垒难破、生活融贯脱节等问题,一旦缺失知识间、课程间、生活间的整合交织,必然扼杀学生的“做”。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理当始终坚持以“做”为中心,细化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聚焦单元主题,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注重作业整体设计的分层性、趣味性、发展性。
一、聚焦教材: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先决条件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并进,读写一体”的组元方式,这里的“双线”分别指“人文主题”与“能力培养”,具体为:(1)教材“人文主题”单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风物、历史人文、社会百态、人生修养、思想光辉、人生经历、国家大义及科技之光八大类。从本质上来说,表象各异的主题无一例外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主题”潜入“生活”,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真切地走进语文课堂,更为实现“育人”与“育才”双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抓手;(2) 从“能力培养”来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编排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呈现出差异性与梯度性(如图1),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可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是以“人文主题”为蓝本,以“能力培养”为架构,且兼顾文体特征。
图1 统编版初中语文单元“能力培养”分层图
二、课标导向: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应讲究“四性”
1.整体性:摒弃以往单篇零碎,聚焦单元主题,让作业设计得有高度
单篇零碎的作业抹杀了各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遮蔽了统编版教材本真的整体性特征,让主题统领下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逼仄。作业设计要有整体性,就是力图通过知识间的关联性改变传统作业零碎且浅层的面貌,使其“面目一新”,让作业高效整洁、逻辑清晰,且有主题、有高度,使作业真切地走出“题海卷山”,成为学生内化知识、发展素养征途之中“好吃又有丰富营养”的“食材”,化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通过研析发现,虽然这一单元中课文的体裁不同,但描绘的内容却都是优美的人间四季。鉴于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发下,教师应着眼于教学时间——秋季,契合单元主题“人间四季”,整体设计一系列实践性作业,具体为:
【以“秋”果腹】用桂花制作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如桂花糕、桂花糖、桂花小吊梨汤等,在班级内举办“桂花宴”。
【户外寻“诗”】捡拾银杏叶,结合直观的“景”与内心的“情”,于叶面之上作诗。
【创意留“秋”】以银杏叶为主要材料,动手制作。可以是翩翩起舞的舞蝶,可以是公主的蛋糕裙,也可以是银杏玫瑰花,还可以是……(请同学们放飞思维,大胆创意)
通过“以‘秋’果腹”“户外寻‘诗’”“创意留‘秋’”这三个实践作业,使学生关注“秋”的馈赠,通过银杏、桂花走进学习、生活,进而产生探究春、夏、冬三季馈赠的欲望,驱动学生去关注四季之美、物候之美、时令之美,进而深刻地感受“人间四季”的美丽与魅力。上述书面之外的实践作业设计可有效提高语文作业的高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化零为整、主动创新。
2.分层性:遵循学生群体差异,适当增减难度,让作业设计得有梯度
就作业而言,所谓的“一视同仁”就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刀切”的懒惰做法。该种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遮蔽了学生的“闪光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自主选择及展示创造的空间狭窄。分层性作业,就是力图通过作业间的梯度解决当前单元整体作业出现的“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问题,让作业真正地切中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度。
设计“人间四季”单元的写作类作业时,教师应在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实情、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层次的基础上,着眼于语句、段落以及作品(篇章作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难易程度,设计从句子到段落再到作文的分层性作业,具体为:
【第一层,基础型——拟人写“四季”】模仿“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描写春、秋、冬、夏(任选其一)。
【第二层,提升型——写“秋景”片段】模仿《春》中“春花”“春雨”“春早”等片段,在“秋雨绵绵”“秋风萧萧”“秋叶瑟瑟”“秋声阵阵”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作为开端,写一个秋景描写的片段(150字左右)。
【第三层,拓展型——呈现情真景美“校园”】模仿《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本的写法,写一处校园风景,字数不少于600。
通过“仿写句子”“模仿片段”以及“创写作文”这三个层层递进的写作作业,引领学生从阅读走向仿写、创写,使学生关注教材文本用到的修辞手法,从“跃然纸上的景”领悟“沁人心扉的情”,进而在仿写的过程中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助力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
3.趣味性: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学生以之为乐,让作业设计得有温度
传统的机械性作业往往是一副“冰块脸”,缺乏温情,让学生敬而远之,走向前“了解”的欲望都没有,又如何升华为“喜欢”,更遑论“为乐”。趣味性作业,就是力图通过形式的丰富、内容的生动,改变传统作业的“冰块脸”,使其“改头换面”,让作业充满情趣、理趣、智趣,且有温度、有营养,使作业真正地告别“炒冷饭”,成为学生学习兴趣持续浓厚的有效载体,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且投入其中,在单元整体作业中张扬个性、体验情感、升华认知。
在设计“人间四季”的阅读作业时,部分教师往往以课后的“思考探索”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从课文到作业,都是与课本内容的浅层次交往,缺乏与文本内容、文本作者的深层次对话。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立足单元主题“人间四季”,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趣味性作业。
【对比阅读】 阅读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与鲁迅的《秋夜》,分析两篇文本的异同。
【拓展阅读】读朱自清散文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补充“景”“情”“思”相融的诗词,并整理成册。
【朗诵春天】 选择朱自清《春》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精准地传达段落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朗诵春天”这三个阅读作业,让作业内容从教材单元课文丰富为相关名家的更多篇目,作业形式从朗读变为品读、赏读、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修辞手法、名家名篇的契机,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中感受汉语之美、景物之美,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从文字到语言的创作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内化,且“乐”在其中。上述趣味性阅读作业契合了孔子所言的“了解”“喜欢”“为乐”三层面,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心理状态,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让学生从“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
4.发展性:走向生活与生命历程,拓宽学生视野,让作业设计得有深度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因此,设计单元整体作业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保留作业的一种“张力”,即“一种在已知的语文基础知识与未知的生活、生命历程之间的张力”。这一种“张力”,强调知识运用、能力构建以及素养塑造,能深度挖掘学生的语文思维、创造潜能。发展性作业让语文作业更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创造更有深度,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交融共生。
设计“人生四季”的思考类作业时,教师应聚焦单元的能力训练点——解读写景抒情作品的能力,契合学生思维从低阶攀至高阶的需求,可整体设计一系列思考探究题,具体如下:
【话题1】《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
【话题2】朱自清其人其文之评价。
【话题3】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情与思究竟何在?
由“话题1”“话题2”“话题3”这三个思考话题组成一个指向“解读写景抒情作品的能力”的发展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在拓展中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在创造中实现情趣与理趣的交融共生,促使学生深度品读《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三篇写景抒情散文,从课内走到课外,阅读更多写景抒情类散文,历经从“景”到“景中之情”“景中之思”再到探究“情”“景”在何处的思考,逐步从“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思维发展为“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让作业从“机械记忆式”走向“提升思维式”。
三、结语
教师进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既要精准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要遵循新课标所提的“培养核心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原则。细化至初中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要始终指向单元主题,做到整体性、层次性、趣味性、发展性,让作业有高度、有梯度、有温度、有深度,将减轻学生沉重作业负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