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10-19乌博林孙辰地
乌博林,孙辰地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习近平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1要深入剖析“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其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理路。
一、“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域,要从党的历史经验与成就中拾取教育和塑造青年学生的思想武器,从“四史”中寻找“源头活水”,做青年群体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以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把握“四史”教育思想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
习近平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21,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多种因素错综复杂,新时代青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与引导。“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四史”教育融通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10-13高校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使青年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切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坚定信念,紧跟党走,进而保证红色基因、红色江山代代传承不变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体现,把握“四史”教育思想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
1.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视角多次强调学习“四史”的重要性并展开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四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为高校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指明了行动方向。高校青年学生加强“四史”学习能够清楚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明晰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布局,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青年学生肩负着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的光荣使命,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青年学生“四史”教育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学好历史知识、树立历史思维、获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才能从珍贵的“四史”中汲取理想信念的丰厚力量,强化历史担当。
2.有助于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四史”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统一,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对于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供不竭养分。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用好“四史”这本生动教材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四史”教育兼具思想性与情感性。“四史”中饱含着历史情感,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青年学生领悟其精神实质,营造情感氛围,利用特殊情境,主动在情理交融中联结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赓续红色血脉,强化爱国责任担当,实现育人新发展。青年学生在深挖细挖“四史”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充分地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智慧,强化本领担当,从而坚定地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
3.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1]18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工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结合“四史”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学习宣传党带领中国人民民族复兴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全力捍卫国家利益的光辉历程。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掌握历史脉络,增强对历史事实的辨别能力。[3]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在联结历史记忆的前提下,学习和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及其必要性,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明辨大是大非,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国土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抵制敌对势力、腐朽文化与错误思潮,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思想警惕性,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二)把握“四史”教育时代性,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历史要求
“四史”中镌刻着中国共产党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时路,串联着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刻领悟“四史”宝贵的价值是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将广大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24。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与新时代党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
1.有助于将青年学生培养为新时代追梦人
“四史”中党带领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建立新中国、坚持和发展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与新时代“四个伟大”是一脉相承的。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青年学生站在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战略全局高度,将个人与前途与民族复兴相关联,能使青年学生受初心使命感召,在学思践悟行中将人生理想与家国事业相融合,奋勇争先,做新时代勇毅前行的追梦人。
2.有助于将青年学生培养为新时代实干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贯穿着“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主旋律,“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8中国共产党的实干精神熔铸在“四史”各个阶段的实践中,生动诠释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有助于青年学生在实干中让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落地生根,在矢志实干中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3.有助于将青年学生培养为新时代斗争者
“四史”中的各个阶段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顽强斗争实践中锻造伟大斗争精神。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明确斗争精神的价值、意义与作用,夯实思想根基。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生力军,在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为激励青年学生勇毅前行提供了强大动力,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把握“四史”教育指导性,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
“四史”将党和国家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将党的思想理论推进过程在历史进程中进行串联。党的二十大已将新时代10年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升华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四史”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四史”本身也在随时代推移不断完善,以“四史”指导思想政治的过程中,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割裂,要以史鉴今,丰富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四史”元素与“四史”内容,以此指导学生个人实践。党的二十大党章修正案中增写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容,为推动党史教育长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也充分体现党史教育进入了新阶段,以“明理、增信、崇德”去指导“力行”,以理论自觉指导行动自觉。高校也应切实把握“四史”教育进入的新阶段,知晓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变化,探寻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教育手段,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思政工作最终落脚在实践上。
1.有助于青年学生“明理”
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深学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的创造性发展,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追求、揭示、笃行真理的过程,贯彻“四史”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使大学生开拓历史眼界、增强历史定力,把握历史规律。
2.有助于青年学生“增信”
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教学,更是政治教育。强化“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帮助青年学生在感受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成就的前提下,进一步坚定适逢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大潮中的战略自信和未来自信。青年有自信,民族就有希望。在新的征程上,高校推动“四史”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更加自觉地增强历史自信,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进行新的实践创造,实现个人自强和国家复兴。
3.有助于青年学生“崇德”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应着力借助“四史”涵养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青年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党在百年征程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中华民族在代代传承中赓续优秀道德,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但优秀道德历久弥新,永葆活力。青年学生从“四史”中不仅能够汲取道德营养,提高道德境界,而且能够增强道德自律、推动道德实践。推动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进一步完善高校育人机制,将“三全育人”落实到位。
4.有助于青年学生“力行”
青年学生在学习“四史”的过程当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将学习“四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笃行不怠。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见真知、在作为中见实效,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可堪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把从“四史”中感受的爱国情、收获的强国志、转变为报国行。
二、“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
将“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客观存在、科学缜密的内在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将历史、理论、实践三个逻辑辩证统一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要求相符。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汲取“四史”中前人的实践经验,而贯通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轨迹。历史逻辑是指历史在运动发展中表现出的规律与规则,通过对它的把握,才能清楚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对未来的预判。以史为鉴才能继往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历来重视将历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而是深入挖掘历史,提高历史和思政工作的融合度,鼓励青年学生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四史”也是史,高校应深挖“四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四史”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大问题、重大理论,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时代性、指导性,让青年学生以历史时间轴为主线,对党和国家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尤其是要掌握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在“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意义。帮助青年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前提下,建构历史逻辑,远离历史虚无主义,勇毅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二)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和包含理论主题、基础、内核、任务、内容、发展规律等在内的完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四史”教育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原则。高校要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要将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四史”相结合。
“四史”内容上虽各有侧重,但绝非孤立存在,而是贯通的完整理论体系。因此,将其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四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活理论品格。“四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生命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与时俱进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这是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才能更好的解读“四史”,领悟其精神实质。在开展思政工作中要坚持以“四史”中鲜活的理论引导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党科学的理论和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二是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鲜明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政治品格是“四史”的精神内核。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政治品格是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四史”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培育青年学生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高校必须用“四史”中蕴含的党的初心使命、优良传统教育青年更好地接过巩固红色江山的历史使命。
(三)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指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按照实践规律解决实践问题并取得实践成果。“四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力量推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抵御外辱,探索新中国前行道路,推动改革发展,阔步进入新时代征程。党的百年奋斗中凝结了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与丰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百年实践经验教训,深入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顺应时代与实践发展变化。
高校在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工作中要注意学以致用、实践躬行的重要性,引导青年学生学懂、悟透“四史”中的实践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实质与精髓,深刻感悟其中的实践伟力,增强青年学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自觉。
三、“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指向
“四史”教育中的政治底色与思想政治工作高度契合。“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与逻辑要求高校必须全面且富有深度地精准施策,要切实提升实践路径的政治性、科学性、有效性,引导青年学生夯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基础,凝心聚力,引导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聚焦理论武装,切实提升融入的政治性
高校要与时俱进地用“四史”中凝炼出的科学理论去教育青年学生,强化政治引领,保持政治清醒。思想决定道路,在融入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学理化、体系化的对“四史”进行阐释,立足青年学生特点、专业课学科特色和校本特色,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青年学生对“四史”的学习和认同,坚定政治方向与立场,将“四史”整体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提升融入的科学性
“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政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对融入过程进行整体、全面把握,也要对青年学生主体进行具体分析。高校必须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展开更加细致且富有创新性的教育与引导。
一是要整合、开发教育资源。高校推进“四史”教育要在学习形式上推陈出新,激发红色资源生命力与活力。要重视校园文化及本校当地的红色历史资源的影响,采取建构多元场域的方式,大到依托地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校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防教育基地等教育阵地,小到课堂、班级、团支部、寝室等育人情境,尤其是要关注网络文化端口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开展有人气、接地气的“四史”教育,彰显地方特色。二是要紧扣时间节点。确定可操作的时间表,大到传统节日、五四青年节、国家纪念日,小到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结合红色资源让“四史”教育入脑入心,注重运用历史事件、人物、史实说话,增强“四史”的真实感,从而增强青年学习“四史”的获得感,扎实推动“四史”入深、入实、入细思政工作。
(三)推进成果转化,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为确保“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应着重引导学生把学习“四史”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行动,高校要持续推进“四史”教育在高校常态化开展,坚持把“学史力行”作为落脚点,把“重实践、建新功”作为“四史”教育成果转化目标,确保“四史”教育落地落实,在高校形成“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鲜明导向,增强学生政治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将“学史力行”落到实处,练就过硬本领。
一要把“四史”教育成果内化为创新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矢志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坚持把握历史脉络,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青年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应致力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新征程上为党和国家提供建设的未来生力军。开展思政工作要结合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四史”中书写的峥嵘篇章,增强青年学生“志气、骨气、底气”,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紧跟党走,培养斗争精神,磨炼斗争意志。二要把“四史”教育成果外化为创新能力和斗争本领。高校要在解读“四史”中帮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重视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培养,使青年学生在参加实践锻炼和社会劳动中增长知识见识和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担当能力和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综上所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四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高举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磅礴力量。在把握政治性、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教育性原则的前提下,推进“四史”教育全面且富有深度地有机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领悟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能激励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高校育人能力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