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川生态农业园区产业提档升级对策研究

2023-10-19胡伦华胡伦伟薛君忠

新农民 2023年25期
关键词:南川园区农业

胡伦华,胡伦伟,薛君忠

(1.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畜牧兽医水产站,重庆市 408413;2.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畜牧兽医水产站,重庆市 408499;3.重庆市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重庆市 408417)

0 引言

南川生态农业园辖区面积280km2,涵盖大观、兴隆、黎香湖、木凉、河图5个乡镇。近年来,南川区坚持“生态立园、产业强园、旅游兴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完善规划布局,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本文仅针对园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 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以来,农业园区根据市区两级的战略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已投入资金1500万元,编制实施各类规划50多个;统筹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0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先后引进落户项目64个,协议引资400亿元,到位资金27亿元;通过创新驱动,探索“六大模式”,不断推动示范区农业增效、农村增靓、农民增收,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重庆效益农业看大观园”的愿景,开创了现代农业引领、科技创新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南川生态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还有很多不足。

1.1 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截至目前,园区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66个,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农旅联盟组织”两个合作组织。但是,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强,合作组织少且重要性尚未显现,大部分产业以“自产自销”为主,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产销脱节、产品滞销等情况,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系不紧密,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市场体系和农民组织体系建设薄弱。例如,重庆畔园猕猴桃股份合作社、重庆中毅金丝楠种植专业合作社、陈玉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都是以“自产自销”为主,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强。

1.2 产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园区积极探索“产业+农户+农家乐”“大项目带动”“小农庄经济”等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优质粮油和茶叶2个万亩示范片,发展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等千亩产业园20个。但是,现代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园区内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客观存在企业业主资金压力大、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大多数企业还要面临土地、人工成本上涨,产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产业技术不成熟,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问题。例如,重庆乐翠蓝莓专业合作社、重庆洼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重庆市合景实业有限公司等均存在创新意识不强,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

1.3 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

南川区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逐年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农业园区核心区框架(20km2)基本形成。每年惠农公司投入近3亿元,统筹园区道路、管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两路(渝湘高速路和黎香湖专线路)、四射(以大观为核心、其他4个乡镇为射线)、两循环(示范区大循环和核心区小循环)”的示范区主要骨干路网,整治河道15km,实施农综2000hm2,改造危房20万m2,建成农民康居工程30万m2,土地集中整治666.67hm2,现代农业设施10万m2。

纵向上看,近几年,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效显著;但横向上与周边的区县,与邻近的贵州省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需要结合产业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产品展示区、信息服务平台、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导图等基础设施建设。

1.4 职业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园区内农业企业法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均属于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园区内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大多数是小学文化水平,文化素质偏低,且都是现代化农业行业的新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边总结,均存在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欠缺,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市场调研不足,企业业主“跟风”现象严重,先进科技投入和应用较少,创新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1.5 机制运行还需加强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园区实际发展需要,2009年,南川区设立了重庆市南川区生态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农业园区管委会),农业园区管委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农业园区的管理和开发工作。

虽然成立了农业园区管委会,区政府从规划布局、项目引进、组织实施、品牌打造、企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职能职责划分;但在调研中,也有部分企业反映政府相关政策信息宣传不够、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不大、投资环境不如周边区县等问题,还需要农业园区管委会与各乡镇密切联系,建立统筹协调、高效能的服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引进、产业融合、产业扶持、产业保护等机制。

2 农业园区产业提档升级对策建议

2.1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但我们的基础薄弱,发展较慢,与其他区县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仍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与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例如,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旅游导图、产品展示区、农产品集散地等,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为休闲旅游搭建更优质的服务平台。

2.2 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过去几年,农业园区结合市区两级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和完善生态农业园区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编制实施了《生态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规划》等多个规划,基本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园区产业提档升级,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十分关键。我们要坚持“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质量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等。规划既要结合市区发展功能定位,又要切合园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引进适宜产业,厚植产业文化;既要统筹全面布局,又要突出各自特色。全面布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站位高、考虑长远、布局合理,在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布局下,各乡镇要明确发展定位,发展各自特色产业1~2个,逐渐形成规模、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体,最终每个乡镇都能形成1~2个真正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几个真正的特色产品品牌。

2.3 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对于产业科技投入少、先进技术应用不多、综合生产率不高的企业,政府要加大指引力度,强化科技培训,企业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2.4 严格产业发展标准,打造优质产品品牌

截至目前,农业园区已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认证产品130余个。已建成生态农庄、星级农家乐100余家,打造“十二金钗”大观园乡村旅游景点12个,推出精品旅游线路4条。正在打造的“重庆生态大观园”品牌,逐步成为重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特产品的名片。

都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农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引导企业,规范生产,严格产业标准,共同努力打造一批优质产业、产品品牌,大大提高产业、产品附加值。

2.5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养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我们要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采取合作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素养、科技素养、文化素养,不断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产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等。

2.6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示范带动产业发展

以园区规划布局为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严格审核、综合评估,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产业,以龙头产业为核心,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致富;同时,通过龙头产业的引领,吸引更多游客连续、连环、连线消费,帮助临近及相关产业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共建共享局面。

2.7 挖掘产业文化底蕴,加强旅游文化宣传

虽然农业园区已连续举办六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全年主题文化活动,形成“赏花、采摘、垂钓”等全年常态性特色农事活动10余个;但是,我们对于每个产业具体文化的挖掘,并结合旅游进行常态性的宣传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全域旅游发展,针对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针对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品深挖文化底蕴,并通过电视、网络、产品包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产业、产品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文化提高产业、产品品质,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2.8 强化合作组织建设,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1)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为我们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建立以龙头产业为主导,众多同质或互补的小产业相呼应的合作机制,在信息共享、宣传、营销等方面合作共赢,提升整体效益。

(2)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建立产业、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实时发布产品的市场价格、客户需求等信息,优化业主产品供给,扩大产品营销渠道,保障市场供销平衡,保障企业合理收益。引进有实力的农业咨询服务公司,为整个园区产业发展及业主提供发展规划、融资、科技投入、销售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以“十二金钗”大观园乡村旅游为载体,通过举办节会活动、产品展销会、业主与客户适时交流洽谈会等形式,为产品营销搭建平台。

(3)健全各项政策机制

结合园区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产业扶持等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健全产业融合和产业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农民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南川园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寻 宗
大南川流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