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道
2023-10-18赵汀阳
赵汀阳
历史是最接近时间的哲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哲学不止是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关于无穷意识的形而上学,即关于无限性问题的形而上学。
人的时间蕴含着多种可能生活的维度,内含在无数方向上展开的可能性,所以历史是一个多维时间的概念,不可能表达为线性时间,历史也就没有既定规律,这正是历史的神秘之处。
没有历史哲学的历史只是故事,只是表达了生活片段的史实。如果故事不被安置在某种意义框架或问题线索内,本身并无意义。历史的意义在于思想,不是信息登记簿。历史哲学试图揭示历史的历史性,即赋予时间以意义从而化时间为历史的时间组织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文明的生长方式,也就是历史之道。
历史基于时间,却始于语言,就是说,语言开创历史。历史的生命体就是语言,历史是用来说的,历史是说出来的,历史在言说中存在,不被说的就不存在。在行为造事的意义上說,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人是历史的主体,但在述事而建立精神索引的意义上,历史的主体是语言。
“历史”这个概念有着双重所指:(1)过去所做的事情;(2)所说的过去事情。
如果是过去所做的事情,那么历史的主体是人;如果是所说的过去事情,历史的主体是语言——被说的历史已经转化为一个文明甚至人类共享的精神世界,不再属于个人行为或记忆。
据说在前语言时代的人类已经有了关于经验的主动记忆能力,一般归为自动使用工具之功。记忆是历史的资源,但在前语言时代的记忆尚未转化为历史,那时的记忆尚未形成必须反思的问题,只是值得重复的经验。反思才是历史的开始。如果说,对普遍问题的反思引出哲学,那么,对特殊问题的反思则发动了历史,而历史哲学进而将特殊问题化为普遍问题。
只有当人们对于生存经验有了分歧的理解,才开始形成必需反思的事情,也就是非“说”不可的事情,因此人类从自然默契的信号系统中创造出能够表达争议的语言。信号系统不可以存在争议,否则失去通讯功能,而语言表达一切争议,争议意味着互相反思,所以产生思想。
语言、思想和反思三者的起源是同一个创世性的事件,都始于否定词(不;not)的发明。否定词的创世魔法在于它摆脱了必然性而开启了可能性,使人拥有了一个由复数可能性构成的意识世界。发明否定词是一件人类创世纪的大事,在此之前,意识只是服从生物本能以及重复性的经验,却意识不到在此外的可能性,因此没有产生出不同意见,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不同的生活。
当否定词启动了复数的可能性,使不存在的事情变成意识中的存在,于是意识就共时地拥有了无数可能世界,也使语言成为一个包含多维时间的世界,在理论上包含了所有可能世界,也就包含了所有时间维度,每个人的时间、许多人的时间、古人的时间、今人的时间、未来的时间,都同时存在于语言的时间里,于是古往今来的事件被组织为一个共时的意识对象。所以说,有了语言,时间才能够被组织成历史。任何事情,无论伟大还是渺小,只有被说,才存在于可以索引的历史中。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的主体是语言。
人们有理由提问,事实上也经常这样提问:历史是不是真的?我们如何能够相信那些已不复存在也就看不见的事情?这恐怕要看在什么条件上为真。由于过去不可能重演,过去的事实就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可重复性,也就不可能在科学意义上为真。
因此,更准确的问题是:什么历史是如实的?还有,历史是否需要如实?
我们需要考虑两种真实:一种真实是在时间中发生过的事实。这是属于过去完成时的事实,例如,黄帝的人物原型,大禹治水或者长平之战的事件本身。但是事件本身已不存在,人们所知只是关于事件的记述。任何关于原型人物或事件的记述无论其态度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其实都是文学化的。
黄帝是否真有那么伟大,不见实证;大禹治水是否属实,有待考证;长平之战是否真的坑杀了40万兵,未必可信。另一种真实是随着时间一直在发生着“当代性”作用的事实,即属于现在进行时的言说事实。例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神话,大禹治水的传说,或者长平之战的故事,这些记述存在于语言中而构成一个精神世界里的真实。
第一种真实是考古学和历史学试图重新发现的往事真相,即时间性的真实。
由于往事无法复制再现,因此,即使考古学有幸发现了一些铁证从而证明了一些往事的存在,却不能证实关于往事的故事描述,就是说,历史考证至多达到个别“命题真”,却不可能达到整个“故事真”,只能证明一些关于事件的“存在命题”,并不能证明关于事件的“描述命题”。比如说,档案、录像、照片、签字文件等材料可以证明德国和日本在1945年战败投降,但却不足以证明二战的各种故事细节为真。
第二种真实是在历史中的言传事实,即历史性的真实,它既是语言中的文化存在,也是心理存在。
选自《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