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古代思辨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2023-10-18汪慧珍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40期
关键词:韩愈观点文章

汪慧珍

导语

《礼记·中庸》有言:“慎思之,明辨之。”慎思明辨一直是读书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涌现出诸多思辨文章,其文化内涵和思维光芒虽经千年却不褪色、不过时。这些优秀的思辨作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书人。

内容讲解

一、文化内涵

古代思辨作品作为当代学生学习的重要文言文类型之一,学习时,除掌握文意、把握观点、了解写作背景等,更须探寻和挖掘其为“文”的层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古代作品一直追求“文”“言”的统一。在作品中,感知语言的思辨之美、逻辑之美,赏析其中的文化内涵、人文之美,是学习古代思辨作品的应有之义。

1.修身养德,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日常要求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孜孜追求无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对修身养德、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的践行,这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论断在当今依然激励着大国良师们不断提升自己、躬耕教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观点也激励着学生不断超越自我、钻研专攻、不断进取。传统文化中崇文好学、修身养德的进取精神在当下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2.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中华文化一直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和谐态势,这与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密不可分。在孟子“性善论”颇有影响的当时,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却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可见,同样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两者的观点却是完全不同。但两者阐明观点的文章都对古今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3.求真重道,以人为本的革新精神

文学即人学,作品和作家往往很难分离。在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是重要途径。《孟子·万章章句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作品的文化内涵取决于作者的人格精神。文学也是人追寻人生意蕴、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方式之一。以《师说》的作者韩愈为例,在当时绮丽浮华的文风之下,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倡导古文运动。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之美值得我们品味。韩愈不畏流俗成见,为了儒家之“道”,毅然收徒,立场鲜明地诉诸文字,有力批判、大声疾呼,他固然因此受到诸种不利,可倘若韩愈没有对儒家道统中权变思想进行运用,他又如何面对举步维艰、错综复杂的现实呢?因此,他本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信念,极力淡化世俗的干扰和侵袭,为了弘扬道义,不管社会的流言蜚语和排斥打压。《师说》让我们对韩愈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有了更明确、清晰的认识,他的行为体现了求真重道,以人为本的革新精神。

二、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我们探寻古代思辨作品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必要途径。

1.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文章的主要观点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看法态度。在思辨性作品中,应准确把握其观点,作为理解作品行文布局的抓手,以此来理清文章的思维脉络。《劝学》开篇直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便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也是中华民族“劝学”传统的体现。《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简明扼要地表明了老师的职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直截了当地说明了选择老师的标准。

2.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

思辨作品的议题一般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某种积习或现象进行思考、明辨、发表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回溯历史,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其作品的一贯主张,以求更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和作品价值。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强调后天学习对于个人修养乃至“积善成德”成为“君子”的重要性,《劝学》便应运而生。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其对士大夫群体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从师心理和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便是其针对时弊而提倡“师道”的檄文。

3.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提出观点必须要呈现能够让观点成立的依据。在分析观点和依据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思维。《劝学》中的实践经验性思维,以事实为基础,写出青、冰、蚯蚓、螃蟹等事物的特征,同时调动抽象思维,建立这些事物与人类学习规律之间的关系,让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态度。此外,作者通过整体性思维,通篇罗列事例,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为中心观点“学不可以已”提供了丰富依据。而《师说》中,以社会现实为思维基础进行纵深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包含的时间跨度,让观点有了纵向的事实基础。同时,对“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间的横向对比,则让文章更有了现实针对性。

传统思维方式与经验和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践经验性思维。这是中国人重实践、重实用的思维的体现,這些务实的思维方式也一直在推动理论和社会进步。但也正因如此,传统思维方式会有囿于经验内容、缺乏理论分析的弊端。“讷于言而敏于行”“精义入神以致用”等文化经典和“知行合一”的文化特性让实践经验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强大的力量,而以概念或理论分析为特征的纯粹理性思维还有所缺失。《劝学》《师说》均是实践经验性思维为主,而缺乏单纯的理论分析思维。

思维导引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思辨作品的学习中,品评作品的语言,披文入境,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维品质。提取和筛选、归纳和概括、比较与演绎等都是思维品质的重要内容。在《劝学》中,荀子就展现出其优秀的思维品质和多样的思维方式。

1.同类拓展的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由部分到整体,能够拓宽思维广度,增大思维空间。《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都是由此及彼的、同类拓展的横向思维,它们让文章说理更具有普遍性和思辨性。

2.有序进阶的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除时间轴上的顺延和发展外,更重视推导和演绎。《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都是通过纵向思维推导而知。由“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等客观事实及其结果出发,推出抽象的“君子”的特性。

3.生动形象的比喻思维

学习之道是抽象的,而《劝学》却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思维给读者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事物及道理,说明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由开篇的“青”“冰”“木”“金”到后文的“跬步”“小流”“骐骥”“驽马”到文末的“蚓”“蟹”等,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作者以具体可感的具体事物比喻学习之于人的意义和人应对学习的态度。

4.褒贬鲜明的对比思维

对比思维,是通过两种相反事物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是常见的思维方式之一。《劝学》中“终日而思”和“须臾所学”、“跂而望”和“登高”、“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蚓”和“蟹”等多处对比,褒贬鲜明,更直观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师说》中也多处运用对比思维,表明作者推崇与反对的现象及做法。

猜你喜欢

韩愈观点文章
晚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观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业内观点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