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家具形制
2023-10-18傅毅,袁媛
傅 毅,袁 媛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以长卷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南北朝时期,高坐家具开始出现,人们的生活习惯随之发生了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具不断由矮向高发展,宋代完全进入垂足而坐时期,高坐家具逐渐普及[1]。《清明上河图》中多个场景内配套使用的高坐家具,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宋代家具既继承了唐代家具的部分造型特点,又对明清家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家具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笔者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不同场景内的多种家具的研究,解析宋代市井家具的形制特点,为后世家具形制研究提供参考。
一、北宋家具发展背景
宋代上承五代下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高度繁荣的时代之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带动了建筑技艺的不断提升。政治环境的宽松、思想的活跃与开放,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尚意”的简约基调就此形成。
1.经济的繁荣
宋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治国之策,安定的政治局面、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化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官显贵们纷纷兴建苑囿、私宅,以满足游玩、聚会之需。各地大兴土木,直接促进了建筑业的繁盛,而家具作为建筑室内空间的主要装饰,其形制在不断的发展中日渐完善。
2.理学的盛行
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思想多元且兼容并蓄。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宋代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了“若要可行,须是酌古之制,去其重复,使之简易”。简易、致用的造物观主张在这一时期提出并受到推崇,这为宋代家具奠定了简约的基调[3]。
3.文人士大夫的“尚意”之风
宋代统治者为改变百废待兴的局面,提倡举国贯彻节俭之风。文人士大夫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躬先表率,在审美情趣上崇尚简朴和谐之美。这种审美倾向在家具上表现为不喜繁缛厚重的装饰,与宋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相呼应。市民阶层直接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影响,其家具形制虽然相对简单,但审美趣味却得以保留。
4.大小木作技艺的融合
北宋时期制造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先后有《营造法式》《燕几图》等建筑和家具设计领域的优秀成果问世。随着传统技艺的不断交流,家具的木作技艺与建筑中的大木作技艺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例如,建筑中的“轴对称”思想在家具中得以体现,梁架式框架结构逐步取代以前纯板式的箱型构造,并发挥优势成为家具构造的主体[4]。
二、《清明上河图》中家具的主要形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宋代家具类型趋于完善,种类划分详尽。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坐卧类家具(床、椅)、承放类家具(桌、案、几)、储物类家具(箱盒、橱柜)、屏架类家具(屏风、架具)等。《清明上河图》中共描绘了800多个人物,300余件家具,真实展现了北宋末年市井文化中的家具样式。图中呈现的市井家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椅 子
椅子作为高坐家具的典型代表,在宋代趋于成熟。椅子最初称作“倚子”,由于宋代以后家具使用的材料以木材为主,故演化为“椅子”。具体包括靠背椅、扶手椅、交椅、玫瑰椅(折背样)、圈椅、宝座等[5]。
(1)靠背椅
宋代靠背椅由背板、搭脑、座面、腿足、横枨5个部分构成,按照搭脑类型分为直搭脑型和曲搭脑型。靠背椅背板的设置有横纵之分,这为其形制赋予了多种变化,其中以直搭脑纵向靠背椅为主[6]。靠背椅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无扶手,造型简洁,比例舒适,作为高型起居发展成熟的产物,是当时使用数量最多的椅子种类。《清明上河图》中对于靠背椅的描绘有4处。其中一处是汴河北岸酒肆中设若干个靠背椅(见图1),位于凭窗处,客人坐于其上,用餐洽谈之余可以观赏汴河两岸风光。酒肆内设置的靠背椅均为直搭脑纵向靠背椅,考虑到使用的舒适性,设计者将靠背设计为后弯曲式。余下3处分别是汴河西岸船舱内靠背椅、汴河北岸大船舱内靠背椅以及城门外算命铺子内靠背椅[7]。
图1 汴河北岸酒肆中的靠背椅
(2)交 椅
交椅又称折叠椅,腿足交叉在交叠处并安装铰链,按搭脑类型可分为圆搭脑型与直搭脑型。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交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清明上河图》中仅在3处地位尊贵的人家中出现了交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卷尾处“赵太丞家”的两把交椅(见图2)。这里提到的“太丞”是指宋代太府寺所属主管医药的官员,品阶为“从六品”[8],太丞的身份表明了其有资格于家中使用交椅。两把交椅中,楼下放置的交椅为直搭脑型横靠背交椅,而楼上的交椅从露出的搭脑和靠背可以推测其为圆搭脑型竖靠背交椅。从店铺门口的对联“但愿世间人长寿,不惜架上药生尘”可知“赵太丞家”应为药铺,其楼下放置的交椅在体现药铺级别的同时也使赵太丞“杏林圣手”的形象深入人心。另外一处是城门西侧城下税务所的交椅(见图3),一位官员坐于其上正书写公文。由于被官员遮挡住部分椅子画面,仅可看出交椅为直搭脑型交椅。最后一处是“久住王员外家”东侧建筑内的一把靠背无横枨的圈背交椅,可能是竖向背板的样式,但因画面不全,无法考证。
图2 “赵太丞家”中的交椅
图3 城门西侧城下税务所中的交椅
(3)双人连椅
《清明上河图》中造型最为考究的就是“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摆放的双连座靠背椅(见图4),它是迄今为止出现较早的双人连椅图像。图中双连座靠背椅采用直搭脑,靠背为双直横枨,椅面采用格角榫镶板构造,下设压条和素挂牙,侧腿间设有单直横枨,前腿间由拖泥连接并下设龟足。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保证了家具结构的稳定性。作为《清明上河图》中仅有的一把双人座椅,其制作之巧思令人称叹。在清代绘制的描绘宋代南京城市风貌的《金陵图》中,这种座椅形制也出现在高档酒肆门口处,用于招揽顾客,展现了酒肆的高级定位[9]。
图4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中的双连座椅
2.凳 子
凳子古称“兀子”或“杌子”,属高起居无靠背的有足坐具。按照凳子形状进行划分,可分为长凳、方凳、圆凳、树形凳等,其中,长凳与方凳都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造型基本相同,仅在尺寸上存在差异。按照结构进行划分,凳子还可以分为箱型结构和框架结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大量的长凳,虽量多,但形制不精,充分体现了市民阶层对家具实用性的要求。图中主要出现了以下3种凳子类型。
(1)普通条凳
长凳也称条凳,多与桌子配套使用,在图中数次出现。形式上多表现为四直足,两侧足间由直枨连接。因其使用牢固、承载率高、能满足多人需求,故得以在酒肆等店铺广为使用。《清明上河图》中制作最为粗糙的属城门外临时路边摊的一个又长又大的条凳,凳腿的横枨和凳面的榫眼都明显出头,呈裸露状态。露出的榫头不仅不利于凳子的耐用稳固,还会时不时剐蹭客人衣服从而造成不便[10]。相较于前者的粗糙,在一些高级酒肆出现的条凳则制作极其精细,均采用前后夹头榫、素牙条、素牙头、直足直枨,两侧施双枨,有侧角,板面凿四榫眼安装。从家具使用的角度来看,临时摊家具的粗糙和高级酒肆家具的精细形成了鲜明对比,侧面证明了家具对于室内空间的重要装饰作用。
(2)箱 凳
箱凳所采用的箱型结构是中国最古老的家具形制之一,是凳类家具中最为特别的一种。《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门口的箱凳设计最为有趣,整体造型为“L”型,侧面可见把手,根据把手位置可推测其为一竖向矩形抽屉和一横向矩形抽屉,旅人坐于其上,可以看出箱凳在满足贮存的基础职能外,还可以用于短时休息。
(3)功能凳
功能凳是条凳的一种,工匠从实用性和使用性角度对其进行改造,使条凳在具备基础承载职能的同时增添附加功能。《清明上河图》中汴河左侧修车铺里的条凳就是一种木工专用的功能凳,画面中木工正在功能凳上用力刨木方,这种功能凳的形制时至今日仍被广泛采用。相较于传统条凳,功能凳的凳腿变矮,凳面加宽。凳腿矮即稳定性高,在受力时不易发生倾倒;凳面宽则实用性强,承载力大。
3.桌 子
宋代的承具包括桌、案、几等。桌子古称“卓”,取其高而直立之意。桌是宋代高型家具的重要代表。随着高型家具的不断普及,传统低矮式几案的使用逐渐减少。作为高型家具的桌子在宋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其逐步取代了低矮式几案,满足了日常生活中的承放需求。桌子就形状而言,可分为方桌、条桌、半桌等;就结构而言,可分为框架式结构和折叠式结构,其中,框架式桌子占主要部分。框架结构的桌子形制是中国建筑大小木作结构的缩影,如木构架建筑技术呈现的“侧角与收分”特点在桌子腿足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清明上河图》中主要出现了以下3种桌子类型。
(1)条 桌
条桌属于桌形结体的窄长桌。《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条桌主要服务对象为市民阶层,整体呈现出朴拙实用、苍浑粗简的特点。条桌大都为简易的直粗腿桌,在前后腿间设一枨、两侧腿间设双枨。《清明上河图》中别具一格的条桌就是“孙羊正店”肉铺切肉用的案桌(见图5),桌板厚而弯曲,侧面用6颗明显的钉固定,设计非常科学。厚实的台板与粗大的桌腿以及横枨连在一起,似可承千钧之力[12]。相较于“孙羊正店”极具体量的桌面,算命摊对面店铺的条桌情况则完全相反,桌面极其细长,似为厨房所用,仅在侧腿间用双横枨加固 。
图5 “孙羊正店”中的案桌
(2)交足桌
交足桌由胡床演变而来,是一种折叠结构的家具样式。交足桌的出现弱化了商贩与店铺的关系,使商贩可以沿街叫卖,不必囿于一隅,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交足桌按照桌面形状可划分为方形交足桌和圆形交足桌。《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上设有一个圆形交足桌(见图6),腿部呈交叉状,与交椅相似,但腿足更长。桌子底部用横枨稳定加固,桌面上有一圈围子形似屉。围子的作用等同于酒桌的挡水线,能够避免商品不慎掉落[13]。
图6 虹桥上售货用的交足桌
(3)简易桌
简易桌为条凳和板面的组合应用,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清明上河图》中沿街摆放的货摊上有许多商贩使用这种简易桌。桌子由两个条凳上置一块木板,相互组合而成。这种简单的组合方式,在保证成本低廉的同时又可以使摊售高效化,逐渐成为市井小贩常用的摊售手段之一[14]。图中“孙羊正店”及虹桥上都可以看到这种简易桌的出现,这反映出宋人已经将巧思融入生活。
4.柜 子
柜是一种有开门的几何体,通常呈长方形。柜的高度大于宽度,对开两扇门,柜内装隔板隔层。柜子主要包括亮格柜、方角柜和圆角柜。《清明上河图》中出现最多的柜架类型为方角柜。宋代柜架类家具在满足日常储物置器需求的同时增加了陈设功能,这种陈设功能的增加在图中体现明显。例如,图中“王家罗锦匹帛铺”内设3组方角柜拼接使用,柜面巧用为桌面,作放置洽谈之用,外部的围挡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图中城门西侧城下税务所配置方角书柜,上部设隔板分出多层,用以摆放物品,下部配置抽屉,据观察,柜子左右分别有2层抽屉和3层抽屉[15]。柜子底部虽被图中人物遮挡住大部分,但仍可发现柜子底部架空、有足支撑。
5.屏 具
屏具古称“扆”或“依”,是指屏风一类的家具。屏具既能挡风遮蔽,又能起到装饰室内、分隔空间的作用。根据使用功能可以分为围屏、小座屏、板屏、插屏、折叠屏和挂屏[16]。《清明上河图》中明显的屏风有两处,一是“赵太丞家”楼上的大型书法屏风,字迹矫若惊龙、行云流水。书画入屏形式的出现,使屏风在具有遮挡、装饰功能的同时还能展现房屋主人的品位,表明屋主如刚劲有力的字迹般,拥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另一处是城门西侧城下税务所中的屏风,虽仍采用书法装饰,但与“赵太丞家”屏风的字迹相比,后者明显更为狂放,体现出使用者的洒脱不羁。
三、宋代市井家具的特点
1.框架结构、矩形家具
中国古代建筑家基于《易传》“守中”的思想,形成了“轴对称”思想。随着建筑和家具设计领域技艺的不断交流融合,“轴对称”思想开始体现在家具形制中,逐步形成了宋代文人家具典型的矩形造型和方正简洁的框架结构。相较于箱体结构,框架结构的思维和表现更符合中国人所追求的虚实之美,所以框架结构的家具形制渐渐成为了宋代家具的主流。无论是制作精美的双人椅还是临街小铺用的条凳,多种多样的家具最终都绕不开框架结构和矩形形式。
2.系统性、灵活性
《清明上河图》中的家具组合呈现出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在满足宋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搭配。例如,图中城门西侧城下税务所的交椅与桌案为成组家具,进行配套使用,实现了家具的系统性搭配。而商贩用的简易桌则体现了宋代家具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家具的简单组合,形成新形式,拥有新功能。
3.实用性、简洁性
宋代在儒、佛、道思想深度融合的影响下形成了极简的审美观念,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在家具设计上则体现为抛弃烦琐的装饰,回归简练的造型。《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家具主要为宋代市井家具,且主要用于商铺,用以满足高频使用需求,所以结实耐用成为硬性标准。虽图中设个别精致家具作为店铺等级的象征,但店铺内家具多采用普通条凳与简易长桌的组合,整体家具形制多为简洁实用的四腿直接式的简单拼接,在展现家具简约质朴特点的同时实现高性价比,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四、结 语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末年都城汴京热闹繁华的景象,图中不仅有制作精美为后人惊叹的双人连座椅,也有粗糙的简单条凳,还有匠人们巧妙改造的功能凳以及小贩们巧思组合的简易桌。这些都是高坐家具走向成熟的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图中多处仍存在席地而坐的现象。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尚处于高坐与低坐家具混合发展时期,垂足而坐的高坐家具仍未完全普及。高坐家具的全民化还要等到南宋乃至明清时期,但宋代家具对于后世家具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不容忽视的。目前,作为家具史上关键过渡时期的宋代家具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通过后续的深入发掘来丰富与完善中国家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