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批航空发动机:勇摘“皇冠上的明珠”

2023-10-18

湘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兵工兵工厂株洲

文物源起

湖南党史陈列馆二楼展厅陈列着一台M-11型航空发动机,发动机呈星形,气缸上缠绕着密集的线圈,整体机身通高101厘米,内径95厘米。锈迹斑斑的机身,敦实粗壮的个头,都在诉说着它不平凡的身世。它是1954年由株洲国营三三一厂生产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航空发动机被喻为飞机的心脏,飞机主要依靠它提供的能量飞行。因此,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技术曾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M-11型航空发动机是新中国成立后仿制成功的第一批航空发动机,它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中国在航空工业上的重大突破,还是中国摘下航空发动机这颗“皇冠上的明珠”的见证。在航空工业领域的艰难起步,也展现了株洲“三三一”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艰难起步,设立国营三三一厂

在株洲南郊的一个山谷,国民政府曾在此开办兵工厂。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反动派将这里洗劫一空,兵工厂里能移动的生产设备被全数运走,不可移动的大件机械也被全部毁坏,整个兵工厂只剩下5栋木质结构的厂房和一些仅打了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未建成厂房。1950年,数千名兵工战士从各地奉命南下,入驻了株洲这座几近废弃的兵工厂——当时被定名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株洲兵工厂”。这座兵工厂当时主要负责生产、修理迫击炮弹。满目萧然的厂区并没有打消大伙的建厂热情,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大伙一心扑在生产建设上,修理厂房,安装动力、照明设备……寂静的山谷里一派生机盎然。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兵工厂终于恢复了生产。后来,兵工厂先后被改名为中南兵工局七一兵工厂、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局株洲二八二厂。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原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决定在原二八二厂的基础上改建航空企业,即国营三三一厂。当时国营三三一厂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修理好航空发动机,为飞机提供“心脏”,早日装备空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并在修理的同时,进行试制航空发动机的探索。

攻堅克难,试制航空发动机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批准了三三一厂改建为航空发动机制作厂的计划,要求1955年9月底前将M-11型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

虽然经过近两年边修理、边试制的实践,三三一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航空发动机光零件就有几百种、上千个,要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来,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三三一厂派技术人员与几位保密、保卫干部日夜兼程赶赴北京,接收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又几经周折,先后乘火车、轮船将珍贵的资料运回了株洲,为试制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项目开展前期,三三一厂较为顺利地试制了整台发动机大部分的零组件,但还有曲轴、浆轴、汽缸等在内的多种大件没能试制成功,也缺乏相关冶金技术资料、热工艺生产说明书以及冶金标准图片。我国科研人员只好采取从国外购买、拆解发动机实物等措施,从中寻找方法。

在制造汽缸头钢模时,工具车间既无光学曲线磨床,又无线切割机床,工人们只好用原始方法,用锉刀锉,用油石磨,制成数十块模型。众多一线生产骨干更是“任务不完,不出工房”。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不分彼此,大力合作,先后突破了汽缸散热片多刀切削、汽缸筒搪磨、气门导套锁孔、汽缸和缸头热处理等关键工序,试制成功了航空发动机的第一个大组件——汽缸组合。

夏日的三三一厂,职工们个个汗流浃背。电镀、热处理车间的工人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技术人员,手上只有买来的一本《电镀法》。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学习边实践。先在改建的电镀工房内试验电镀,镀槽尚未加工好,他们将一只痰盂放在一口大缸中,在痰盂外灌开水加温,不断改进药液配方和操作法。经过无数次反复操作,他们硬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地为第一个发动机镀件镀上了铜。

1954年7月26日,12台发动机的零组件全部保质保量生产出来。三三一厂全体员工夜以继日奋战,3天后,7月29日,首批3台发动机总装完工。8月4日,在长期试车鉴定小组的主持下,抽取03号发动机进行200小时鉴定试车,8月16日,鉴定试车结束,03号发动机成功运转了255小时45分,整个过程未发生异常情况,一切正常,符合技术条件规定。这表明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三三一厂试制成功,比国家计划整整提前了13个月,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顺利试飞,毛主席亲笔嘉勉

1954年8月26日,三三一厂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M-11型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全厂职工一致通过了给毛泽东主席的致敬电,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报告了这一喜讯。

在M-11型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的同时,它的配套飞机也在南方的三二〇厂诞生了,搭载了M-11型航空发动机的飞机也不负众望,试飞成功。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嘉勉信:“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11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

从这时开始,一批批装上了中国兵工战士自己制造的航空发动机的银鹰,很快飞上了蓝天,翱翔云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也进入新阶段,涡喷、涡桨、涡轴、涡扇等系列发动机先后在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者手中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兵工兵工厂株洲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