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子乐学思想中探索中小学课堂减负路径

2023-10-18赵长明王曰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减负孔子

赵长明 王曰美

[摘 要] “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堂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越发关键。孔子一生乐学乐教,其乐学思想可以为当下中小学课堂减负所借鉴。具体而言,可分为“志学为先,弘毅道远”“求真务实,学思并重”“勤敏博学,乐以忘忧”“良性互动,择善而从”“游学结合,躬身实践”五个方面。

[关键词] 孔子;乐学思想;中小学课堂;减负

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文件将学生学习的中心——学校课堂进一步重视起来,并配套相关提升举措,多方联动,旨在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可见,为推动“双减”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堂的关键作用,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实现快乐、高效的学习。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教学宗旨,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弟子快乐学习方面的系统论述。《论语》首章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此句不仅表明孔子重视学,还指出孔子以学为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以看出,孔子将学习态度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阶段,认为学习不仅要知晓知识,还要培养兴趣,最后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从孔子乐学思想中探索中小学课堂减负路径,无疑对引导中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实现人生理想有裨益,也对当下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的落实、推动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启发。

一、孔子乐学思想的内涵

孔子少年志学,老而好《易》,为学贯穿了孔子的一生。通过“学”,孔子完成了好古敏求、修己安人和下学上达的生命历程。孔子一生可谓从学而始,以学促长,学而不厌,为我们树立起好学乐学、博学多能的典范。具体而言,孔子的乐学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立志守志中获取专注之乐

为学首当立志。孔子少年时期就立志学习,他将年少“志学”放在自己“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的人生阶段之首,主张为学首当树立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为实现个人理想奠基。立志、明志后,贵在守志。读书人往往因自身或外在因素导致志向不定、中途而废,如要成功,必须锤炼自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弘毅”即为志向远大、性格刚强,求学之人须有宏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人立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旧衣物、吃粗茶淡饭为耻,那么便无须和他谈论大道。面对“道阻且长”的求学之路,求学者唯有做到以学为乐、乐在守志,方能克服求学路上的艰难险阻,进而实现成德成才。

(二)从学思结合中获取新知之乐

《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教导学生子路何謂“知”时,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该句鲜明地揭示出孔子对求知的态度,即对于知识是否消化、吸纳,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自己掌握的程度。此外,“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求学应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不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否则就会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个人心智的发展。对待新知,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对待学过的知识,孔子强调温故知新,温习已有知识,对其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往往能有新的收获。这时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尤其关键,求学者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而获得新知,此种快乐不言自明。

(三)从勤乐治学中收获境界之乐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勤与乐相结合,既强调勤勉不倦,又主张学有所乐。在学习中,勤奋是通向快乐的必由之路,在勤奋中收获、品味进步的快乐,体验到快乐后又可以进一步推动自己勤于学习,从而形成循环,推动自己不断进步。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强调“博学于文”,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用亲身经历劝勉后人,自己的成就是好学得来的。孔子从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乐在其中。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也不以为意,反而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此番不以物质而以精神的富足为乐,体现了对学有所获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知识技能不断提升的满足,是个人思想的升华,真正达到了乐学的境界。

(四)从教学相长中获得互助之乐

孔子认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学习中的同伴必有某方面超过自己,这时要择善而从。此外,他提出“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学生也有强于老师之处,弟子在教学中有新的见解或发现老师的谬误,都可以向老师反映,这样可以促进教与学共进。教师需要经常与弟子进行良性互动,前提是要“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孔子不担心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能够充分地了解他人。对于“知人”的方法,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交流和行为考察,正确、清楚地知晓、掌握每个弟子的个性特点,才能保证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他看来,教师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师生互动共进,利于形成融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推动集体共同进步。

(五)从游学实践中获得体验之乐

在孔子的乐学思想中,游学是重要的一环。孔子从不拘泥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注重通过游历天下来开阔视野、丰富学识。孔子游于东周王都洛邑,考察周代政治、礼乐制度,向苌弘请教音乐,听取老聃的教诲,使自己的学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孔子北游于农山,看到农山的风景,认为对学习思考大有帮助,于是喟然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孔子家语·致思》)可见游学对于增长知识和技能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学”,还要“习”。《说文解字》曰:“习,数飞也。”“习”的本意是鸟儿反复练习飞翔,此处的“习”也应是“练习、践行”之意。孔子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孔子家语·好生》载孔子曰:“君子三患……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君子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后,应当担心它能否得以践行。当知识学到手后,要能灵活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即知行合一,这样通过实践的磨砺检验后,对学到的知识会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中小学课堂减负路径

通过对孔子乐学思想内涵的具体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乐学课堂建设的有益启示。具体来说,孔子乐学思想实现中小学课堂减负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学为先,弘毅道远

中小学课堂中应首先引导学生立志。学生没有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执行起来就没有条理和次序,以致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便易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教师应充当学生立志之道上的领路人,通过开班会、上课提问、课下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常立志、立长志。立志要能守志。学生的求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仰望天空之时又要脚踏实地,真正把个人志向落实到位。落实志向,不能因环境不佳而中途萎靡。教师须在日常生活、教学中时时监督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因生活贫苦而灰心,不因学业受挫而气馁,树立百折不挠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学习中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历经磨炼而能坚持自我、实现个人成长,这便是自我修炼的过程,相信学生也会因此体会到苦尽甘来的美妙之处。

(二)求真务实,学思并重

对待学习,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教师针对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的情况,一方面应当明确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也让同学们做好监督工作,互相激励,逐渐规范自己;另一方面做好奖懲工作,当学生做出专注学习、自我约束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和赞美,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一般来说,学习主要分为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几个基本阶段。课堂上如果仅仅是听懂而不进行巩固,那便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复习总结。再者,应注意学思结合。学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思多问,理解知识的来源、价值及应用,由学习引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当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他一定是积极主动的,此时也会知晓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三)勤敏博学,乐以忘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勤奋的重要性,用实际事例证明勤与乐的互动关系,逐渐让学生明白勤有所获、劳有所得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如孔子特别赞赏自己的弟子颜渊,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渊出身贫困,却淡然面对自己的处境,全身心投入对道义的追求之中,享受精神上的富足。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不是学习之路上的苦行僧生活,而是强调求学道路上一定要有安贫乐道的淡定与坚守,保持好这种心态,无论是富足还是贫困都不改本心,这是弥足珍贵的。学校和教师应多多宣传孔子、颜渊、闵子骞等相关人物的乐学事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孩子从内心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由此当他们面对抉择时,往往可以选择向上的一面,从而实现自我的理想价值。

(四)良性互动,择善而从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行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一个人封闭自我,不与他人交流,不交朋友,那么信息就会越来越闭塞,长此以往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心理健康都危害极大。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同学之间也要互助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不但可以增加个人参与感,还可以提高班级课堂活跃度,实现快乐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善于发现他人之长、他人之美。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优点应及时表扬,激励学生更加自信,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应在参与小组合作和良性竞争中注意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此外,快乐课堂的实现,离不开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发挥好班级优秀成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教师也要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勉励学生,从而让学生有模仿、效法的榜样。

(五)游学结合,躬身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知识的实践意义,带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如竞赛、接龙、表演、演讲等,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对知识的体悟,使学生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组织学生体验、感悟传统文化,如排演传统礼仪、练习书法、举办诗词大赛,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学校和教师应组织适当的游学实践,带领学生从名胜古迹、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游学基地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和先人伟大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行合一,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使得学生在游学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世界的升华。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能力奠基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面对仍有部分学校“双减”工作进展缓慢、解决路径缺乏和青少年厌学、恐学的现状,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真正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使新时期教育实现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猜你喜欢

减负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春节已“减负” 送礼根难除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