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构论析
——以福建商学院为例
2023-10-18石夏寒
郑 琼,石夏寒
(福建商学院 团委,福建 福州,350012)
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实践育人既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社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强和外部价值观念不断渗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通过实践育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育人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当前国内关于实践育人的研究文献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实践育人的理论指导。成尚荣[1]从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要义入手,探讨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育人的基本形态;卢晓[2]在系统论视角下激活“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组织管理”等四个子系统,提出“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系统。二是关于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刘力菲[3]从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管理三方面入手,完善实践育人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探索以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协同性、开放性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刘淑颖等[4]构建专业成长三阶段课程教学育人体系、双导师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和内外部结合全方位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实践育人的有效实施;赵淑明[5]立足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原则,从共建课程、师资、实践基地等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谈传生和艾楚君[6]从领导机制、协同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实践育人体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行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为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与高校具体情况结合研究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成果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福建商学院为例,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为培养符合地方社会和经济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为其他高校实践育人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基本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并将“实践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有力组成部分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原则,不断推动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实践育人根本原则
实践育人帮助学生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明确其时代责任,调整和改进其素质储备,为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好准备。通过实践育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其见证社会发展变化、思考社会发展趋势,从而不断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实践过程能够直观准确地检验其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对实践内涵的认识。
(二)立足培养时代新人要求,汲取实践育人特征
高校实践育人具备实践性、主动性、系统性的特征。实践性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锤炼专业本领,在社会大课堂中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把学好专业与服务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主动性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其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践主体地位,让其在实践中学习、理解、思考和创新;系统性需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和有效运转的系统,并与社会相关单位合作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实践需求的实践基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形成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三)秉持育人初心,深刻认识实践育人工作意义
实践育人是在充分认识实践与人的成长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育人理念,其核心是秉持育人初心,在“学思践悟”“知情意行”两方面把握其意义。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育人体现的是认知“由外而内”的过程,调动主体主观能动性“隐形育人”。引导学生进行情景理解、过程体验、理性反思,培养其问题意识、行动意志、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实现教、学、做的过程性统一,实现“学思践悟”。实践育人以“综合评价”为导向,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铸就“知情意行”相统一,提高学生的价值识辨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淬炼学生崇美扬善的正能量,培育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基本要求
实践育人是对教育主体和客体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再思考,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首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这是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不足的有效途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和反思,让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在亲身经历和感受后不仅能够积累一定的经验,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思想共鸣,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逐步提高其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3. 促使学生回归社会。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回归社会。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通过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构建,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回归社会,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二、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导向。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构建要求将实践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三个引领”“三个协同”“三个链接”和“三个保障”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见图1)。首先,通过“三个引领”,即思想引领、内容引领和评价引领,可以确保实践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一致;其次,通过“三个协同”,即校内部门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可以促进各方面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提升提供保障;再次,通过“三个链接”,即思想链接、文化链接、渠道链接,强化学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同时将学校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最后,通过“三个保障”,即教师指导保障、经费运行保障和成果转化保障,可以为实践育人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图1 实践育人协同体系Fig.1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一)强化“三个引领”,做实实践育人布局
1. 强化思想引领,提升育人高度。高校应科学规划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立足学校办学特点和学校文化,提纲挈领回答“什么是实践育人、为什么要实践育人、怎么实践育人以及谁来实践育人”的问题。完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并使之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始终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作为实践育人的逻辑起点和根本要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团课、大型活动等途径对其进行思想引导,深化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作用。
2. 深化内容引领,展现育人成果。高校应立足学生的培养需要与成长需求,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因材施教进行分类实践育人。立足实践的实际需求,关注前沿、追踪热点、聚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在为民服务中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升实践技能,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命运,从而使其树立正确就业观。
3. 注重评价引领,推动育人实效。高校应建立实践育人科学评价体系,通过对实践全过程的及时跟踪、深度挖掘与客观评估,实现对实践育人过程的精准管理和考核评价,实现对学生实践行为的精准画像,遵循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建构多元化评价标准,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多元化评价。既要从多维度开展整体评价,也要紧抓重点环节、重点项目或重点指标的评价,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校内与社会评价,实现多样化评价和过程化考核的统一,确保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更加客观、精准。
(二)深化“三个协同”,整合实践育人资源
通过促成高校、政府、社会与学生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搭建实践育人协同治理网络,充分调动各方育人要素,激发育人活力,促使各方力量压实在学生实践一线,将个体优势整合转化为系统整体优势。
1.部门联动,实现校内协同。高校应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整合校内各单位资源,强化协同攻关, 形成系统合力。坚持系统思维, 从育人理念、育人体系、育人形态着手,探索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实践路径。校内协同重在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起来,突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在实践育人体系中的统领地位。
2.学践合一,实现校企协同。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优质社会资源引入实践育人活动。借助产教融合的契机,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在实践中引入与企业相关的职业内容,渗透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依规做事,将学生专业学习的岗位要求、职业素养融入实践内容,通过学习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与企业工作相吻合的工作技能和态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资源共享,实现校地协同。高校应依托政府机关、教育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产业中心等建设实践育人基地,依托红色景点、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依托社区乡镇、公益性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强化与地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科技服务、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优化“三个链接”,贯通实践育人链条
高校应坚持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形成思想、文化、渠道“链接”三位一体的链条化育人机制,实现不同类别实践项目的整体设计和有效衔接。
1. 构建思想“链接”。高校应以“分层次、多类别、有重点、全覆盖”为原则,开展多样多层的学生培训班,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工作保障,构建“理论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校园访谈、微电影、经典研读等多样形式,启发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沉浸式立体课堂。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开展专题讲座来实践育人。展播优秀电影作品,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航作用,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2.构建文化“链接”。高校应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育人载体,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机会。坚持挖掘红色基因文化内涵,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主题。举办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塑造精神内核,滋养师生心灵。持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活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大学校园内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和活跃学生精神生活,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引导效果。
3. 构建渠道“链接”。高校应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龙头,借助社会资源打造多元化、多渠道的实践育人平台。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制定“按需组队、点面结合、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详细活动方案,广泛开展爱国教育、宣讲调研、文化支教、团情服务、文化推广、志愿公益服务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实践活动,建立“红色研学——实践训练——党性增强”的良性循环学习机制,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在基层留下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成果,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通过躬行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四)固化“三个保障”,筑牢实践育人堡垒
根据实践育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着力在“教师保障”“经费保障”和“转化保障”三个方面下功夫,增强实践育人成效。
1.建立教师指导保障机制。高校应注重发掘并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针对社会实践、创业竞赛等实践育人项目建立完善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鼓励专家学者依托个人学术在科研方向上设计实践课题,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开展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建立“教辅结合”的工作模式,组建校内外兼具、中青年结合、各领域覆盖、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团队,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设立荣誉奖项,给与奖励评价。
2.建立经费运行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开展实践育人的物质基础,应建立政府财政支持、高校专项保障、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等有益补充的多渠道经费共担机制。政府教育和财政部门把高校实践育人列入年度预算给予支持,高校建立健全实践育人专项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制度,利用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实践育人争取捐赠,同时鼓励实践育人活动主体通过企业赞助等方式争取各方资源,为实践育人活动顺利实施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费保障。
3.建立成果转化保障机制。实践的全过程及实践成果对于有效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非常重要,高校应不断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宣传及成果的有效转化,形成有力的示范效应。在遴选实践精品成果的基础上,深挖实践成果,凝练项目特色,培育实践品牌,不断推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通过展览、表彰会等形式强化示范引领。加强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依托新媒体平台,从前期实践活动的发布到中期实践活动的跟进,到后期的实践活动总结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学生风采,展现其在实践中的成长历程,让其在活动中找到发光点和人生价值,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实践氛围,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
三、福建商学院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实现途径
实践育人不仅可以“育智”,还可以“育德”。福建商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聚焦实践育人内涵建设,探索符合规律的实践育人实现路径,完善工作体制与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确保“四个三”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得到有效实现。
(一)建章立制,夯实“三个引领”
福建商学院立足办学特点和学校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作用,制定出台了《福建商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管理办法从指导思想、组织管理、活动内容及流程、活动要求、经费来源及管理办法、指导老师工作量及学生实践学分认定和奖励机制七个方面进行规范,以“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安全第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密切配合”为目标,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更深、机制更优、体系更全、保障更强、成效更实。
学校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出台并执行《福建商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分为大爱、诚信、力行、担当、匠心、拼搏、创新7 大素养,全面提升福商学子综合素质,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情况,形成每位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由学校认证并发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素质的有效证明,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连接平台。
(二)整合资源,强化“三个协同”
福建商学院在校党委领导下,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教师工作部、团委、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实践育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实践活动的制定、组织、指导、评审及表彰等工作,充分整合校内各单位资源, 强化协同攻关, 形成系统合力,实现校内协同。
学校持续深化落实访企拓岗活动,校领导分头带领相关业务部门和二级学院走访新大陆教育公司、中国人寿、世茂天成服务集团、福建葫芦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诺亚创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双方就深化校企合作、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和提供就业岗位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通过组织企业参观、校友访谈、行业发展讲座等活动,培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行业情怀,为实践育人搭建平台,有效实现校企协同。
学校充分利用福建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破除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的学习阻碍。通过一系列参观旧址、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深厚情感,坚定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决心。积极与红色教育基地及部分地方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书,进一步搭建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多渠道实现校地协同。
(三)优化布局,贯通“三个链接”
福建商学院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社和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以“优中选优、优中培优”为原则遴选培养学员,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教育、交流研讨等形式,采取专家辅导学、实地沉浸学、朋辈研讨学、个人潜心学等模式,努力培养一批“信马、爱马、用马、讲马”的青年骨干人才,积极构建思想“链接”。
学校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育人载体,通过“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籽同心爱中华”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巡礼节,增强学生活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演讲赛、校园辩论赛等为抓手弘扬校园文化,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落实文化“链接”。
学校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开展志愿服务,疫情期间组织开展“请党放心,‘疫’线有我”“青春向党,红心抗疫”等抗击疫情专项行动,积极组织志愿献血、毒品预防、艾滋病防治和救护证培训等志愿活动,充分彰显福商学子的良好形象和青春风采。以学生放寒暑假为契机,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福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落实渠道“链接”。
(四)细化措施,落实“三个保障”
福建商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选派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担任项目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随队指导学生实践,把干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情况作为业绩评价、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建立实践育人教师指导保障机制。
学校按照固定标准每年拨付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对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且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按照校外实习实践给予工作量认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可获得力行和担当模块相应积分。同时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和共建企业资源,为实践育人活动顺利实施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费保障,健全实践育人经费运行保障机制。
学校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校园传媒和新媒体平台,做好实践育人活动前中后期的媒体宣传工作,聚焦活动中的优秀个人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坚持结果和过程统一、定性和定量结合、自评和他评互补,突出对学生思想变化、实际表现、成长收获的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评议、推优入党、评优评先、求职就业等的重要参考,构建成果转化保障机制。
四、福建商学院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育人成效
福建商学院通过长期的探索,立足学生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多层次分类别的实践育人形式,落实“三个引领”“三个协同”“三个链接”“三个保障”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初步形成蕴含“底色”“本色”“亮色”“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
(一)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亮“底色”
学校紧密结合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中体会、感悟、磨炼和成长,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1.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注重创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学生与教师一体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立项项目遴选了一批具有创新特色和实践基础的项目加以帮扶,孵化了一批创业实践项目。
2.发挥创新创业类社团引导功能。学校现有包含闽商协会、创业协会、创新学社、短视频直播创业协会等在内的多个创新创业类社团,这些社团通过开展讲座、培训、沙龙、竞赛等,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形成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二)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显“本色”
1.坚持正确方向,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各项志愿服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进步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指引,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始终坚守正确方向,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积极构建校内外社会力量支持的志愿服务多元参与平台,实现学校推动志愿服务与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并行发展。加大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完善组织体系,健全孵化培育机制,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志愿汇”APP 按时按质、整体推进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让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等工作更高效,加强志愿服务数据统计和管理。
2. 强化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学校开展分级分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志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定期组织志愿服务经验交流沙龙,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地方区域特征,调研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社会影响力大、专业优势凸显的品牌化志愿服务。学校与马尾亭江镇、马尾白眉村、连江县潘渡中心小学、贵新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以共建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校地交流与合作,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传递向善正能量。
(三)校园活动实践育人添“亮色”
学校将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学校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力争促就福商学子“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其一,德育铸魂,补福商学子精神之钙。通过读书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举办专家讲座、读书分享会、社会实践调研、主题征文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引导福商学子将满腔热忱转化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其二,智育增质,助福商学子理实结合。校园活动帮助福商学子开发潜能、提升智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其三,体育强魄,炼福商学子意志品质。学校开展丰富的体育项目,足球、篮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交、轮滑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活动项目,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发挥体育运动的教育效果。其四,美育陶冶,提升福商学子审美情趣。校园活动以提升审美为核心,以感知体验为途径,塑造精神美、行为美、语言美与体态美,由此激发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人格,涵养高尚情操,塑造求真向善尚美的校园文化。其五,劳育实践,促福商学子身体力行。各类劳动主题校园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感受“工匠”精神,激励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勤于创造、勇于奋斗,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四)社会实践实践育人展“特色”
为引导和帮助福商学子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安排部署,组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福商学子通过红色足寻访、党史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助力、乡风建设等多种形式,完成“红色研学——实践训练——增强党性”的良性循环学习过程。学生的足迹遍布八闽大地,做党情国情民情的“亲历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1.情牵基层沃土,构架乡村振兴之纲。福商学子走进乡村田间地头,与老党员、镇村干部、手工艺传承人、民营企业家、小学校长等当地知名人士交流沟通,调研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古民居保护等情况,为精准帮扶打牢坚实基础。在八闽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结合专业特长,为实践地丰富的文旅资源和特色产品进行线上宣传,为实践地撰写宣传简介,通过提出针对性建议积极为提升实践地经济效益建言献策,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情融实践报国,巧设奋楫扬帆之尾。福商学子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热血担当、阳光清新”的良好形象,主动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充分了解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的现状,将红色研学成效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党性、提升素养、砥砺品格,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青春的汗水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五、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教育对这个光辉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中心,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实践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以知促行、以行鉴知。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