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分析

2023-10-18孔丹青丁玲李文燕王新正鄂林宁张玉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普通型计数影像学

孔丹青 丁玲 李文燕 王新正 鄂林宁 张玉忠

2019 年, 以湖北武汉为起点, 在大范围内快速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此类肺炎主要是由患者机体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患病后会出现咳嗽、四肢乏力及持续性发热等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 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症状[1,2]。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诊断结果为阳性作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标准, 但此类诊断方式可能出现假阳性情况, 因此, 需要医院为患者实施胸部CT 检查进行诊断。在通过影像学诊断时普通型肺炎和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特异性较低, 两种肺炎患者的早期病灶影像表现存在重叠情况[3,4], 因此, 需要对两种肺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寻找差异, 最大程度排除可疑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选取部分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普通型肺炎和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对比分析的方式观察两种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2 月在本院就诊的50 例普通型肺炎患者和50 例患有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普通型肺炎患者年龄28~68 岁, 平均年龄(40.29±9.74)岁;男37 例, 女13 例。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年龄29~67 岁, 平均年龄(40.57±9.81)岁;男35 例, 女15 例。两种肺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螺旋CT 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患者接受诊断过程中保持仰卧位, 将上肢向上举,之后深吸气, 保持屏气状态曝光, 从胸廓入口位置扫描至肋膈角, 设置管电压、层厚、层间距、矩阵分别为110~130 kV、5 mm、5 mm、512×512。扫描完成后进行0.625 mm 薄层重建, 将获取的图像传至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进行观察分析[5,6]。选取2 名诊断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对病灶的分布、累及范围、病灶类型及影响表现特征进行分析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病灶分布情况、病变特征及病变表现类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均有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接触史, 普通型肺炎患者仅有6 例存在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接触史, 两种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史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71,P=0.000<0.05)。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占比均低于普通型肺炎患者, 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占比高于普通型肺炎患者, 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占比低于普通型肺炎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肺炎患者病灶分布情况比较 两种肺炎患者的双肺下叶部位均被累及, 且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肺叶、肺段的病灶分布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种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n(%)]

表2 两种肺炎患者病灶分布情况比较[个(%)]

2.3 两种肺炎患者病变特征比较 在病类类型方面, 以实变为主和磨玻璃密度影两类。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类类型占10.00%(5/50), 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90.00%(45/5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0, P=0.000<0.05)。在 病 灶 边 界 方 面 分 为 模糊、部分清晰、清晰3 类。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灶边界模糊、部分清晰、清晰分别占46.00%(23/50)、0、54.00%(27/50), 普通型肺炎患者分别占76.00%(38/50)、10.00%(5/50)、14.00%(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8, P=0.002<0.05)。在病灶密度方面,分为密度不均和密度均匀两类。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灶密度不均及密度均匀分别占74.00%(37/50)、26.00%(13/50), 普通型肺炎患者分别占92.00%(46/50)、8.00%(4/5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 P=0.017<0.05)。在病灶内血管增粗、病灶内支气管轻度扩张方面,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别占10.00%(5/50)、10.00%(5/50), 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8.00%(4/50)、14.00%(7/50)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χ2=0.122、0.379,P=0.727、0.538>0.05)。在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伴/不伴管腔扩张方面,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占8.00%(4/50), 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42.00%(21/5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3, P=0.000<0.05)。

2.4 两种肺炎患者病变表现类型分析 在影像学特征方面, 两种肺炎患者并发部位均呈现磨玻璃密度影。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灶形状以半圆形或圆形磨玻璃密度影为主, 部分患者呈现小斑片状, 主要累及胸膜下区。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形状以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伴实变为主, 部分患者呈现小斑片状磨玻璃密度不伴实变, 主要累及肺段或者亚段。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2019 年底开始, 对我国各行业、各地区造成重大影响, 尤其是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受到重大的负面影响。在全国范围内, 人民群众都给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极大的关注度, 并且已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到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管理。当人体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后, 患者的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咳痰等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 患者的全身肌肉也会呈现明显的乏力和酸痛感[7]。在本次研究中, 选取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和普通型肺炎患者存在相似的临床表现, 但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史更加明确, 这项实验结果与以往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 在对两种肺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意义重大。目前为止, 有学者研究后发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患病初期白细胞计数大多处于不断降低状态, 或者持续性处于正常范围内, 淋巴细胞计数也不断减少, 降钙素原处于正常水平, 但C 反应蛋白水平持续性升高[8]。在本次研究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不断减少, 少数患者的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现持续性升高状态, 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符合, 由于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情况较少, 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选取的患者肺部病变均处于早期状态。此前有研究结果显示, 在确定细菌感染的诊断过程中, C 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意义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 普通型肺炎患者C 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均呈现明显升高。因此,在诊断普通型肺炎患者和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过程中将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特征象结合有助于临床诊断。

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诊断时核酸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为诊断标准, 但部分患者诊断结果会出现假阳性情况, 通过CT 成像诊断可以对患者肺部的具体形态变化、病变位置及病灶累积范围进行直观观察, 并通过CT 诊断可以发现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异性, 因此在对该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CT 诊断成为诊断结果的依据之一[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型肺炎患者早期肺部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双肺下叶受累,常见且累及肺叶、肺段数量基本相似, 但两种肺炎患者的单一病灶累及肺部位置明显不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肺部多发病灶表现较为统一, 磨玻璃密度影主要为圆形或半圆形, 其次为斑片状;相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普通型肺炎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较常见, 且病变边界多不清晰, 提示细菌感染为主的肺炎气道受累及周围渗出较病毒感染明显[1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 也存在明显差异性。

综上所述,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型肺炎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 在询问流行病学史的基础上将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诊断结果相结合, 有助于成功鉴别诊断患者的实际病情,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普通型计数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古人计数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周大勇从湿论治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