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逻辑与进路
2023-10-18刘若垚
摘 要: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转向”加速、“个性化育人”场景拓展、沉浸式体验“入脑入心”。加快构筑新时代立德树人新场域,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主客体与载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夯实教育新基建“数字底座”,协调应对网络空间环境和内容治理新需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高质量数字资源供给,加快全媒体复合型教育教学和媒体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5G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关键词:5G技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转向;ChatGPT;数字青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9-0083-05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近年来,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也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价值透视:5G技术提速立德树人新场域构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生产力水平的度量尺度,技术的变革从量到质引发经济基础的变更,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当前,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散发出玫瑰的芬芳并表现出玫瑰的特质一样”[3],合力聚能、整体推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由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持续加速,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全新活力。
首先,泛在化的视频应用让“生命线”时时在线、“传家宝”处处闪光。我国5G网络全域覆盖,5G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移动终端广泛普及,4K、8K超高清视频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应用。在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进入与5G融合应用的新发展阶段,一方面,“云”思政课凸显了跨越时空的价值,可以借助5G技术优势多地连线,聆听名师讲座、“云游”博物馆、开展深度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云”思政课蕴含着新的商机,吸引了众多主流视频应用纷纷涌入“蓝海”。以抖音为例,2022年1月到11月,抖音高校直播共21103场,较2021年全年增长46%。同时,随着视频行业供给侧的生产传播流程和用户侧的受众体验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方式转变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着教育内容的“视频转向”,比如,“北斗系统建设与发展”“剩余快感如何支配我们”等一系列高校公开课持续在网络走红。当下,各地大中小学在用好慕课网、腾讯课堂、好大学生在线等专业学习App的基础上,纷纷加强与视频厂商合作,制作内涵丰富、内容精良的视频教育产品,在视频直播的“饕餮盛宴”中,用生动的事例传递鲜明的立场、用真挚的情感营造共情氛围、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网言网语传递主流价值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强的科技感和时代感。
其次,沉浸式的体验感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研究表明,大脑天生容易记住那些直观、易于理解的事物。沉浸式的VR能够营造生动、逼真、身临其境的环境,帮助受众形成深刻印象。一方面,主流媒体沉浸式新闻出版方式带来了丰富内容表现,全景图片新闻、360度视频新闻和VR视频新闻报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时政教材。另一方面,“5G+智慧教育”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场景中与“知识点”互动,实现从“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5G网络让万物互联互通成为可能,运用AR、VR等信息技术的“5G+智慧教育”已经从小范围应用试点探索走向复制推广、规模应用的发展阶段,通过打造更多的线上红色资源教学点,开启红色教育“云模式”,实现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多层次立体化渗透,思想教育教学内容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加“入脑入心”。
最后,数据画像和深度学习能力拓展了“个性化育人”场景。5G+AI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使普遍性的“个性化育人”成为可能。5G+智慧校园,就是以5G为“基座”,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环境全面感知、轨迹全面存储、特征深入分析的数据化、智慧型、协作一体的网络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平台。运用后台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将收集到的用户行为数据输入智能分析系统中,形成的“用户画像”既能够了解学生的行为规律,也可以结合日常情况洞察学生的情感期待和心理诉求;既关注学生在“三观”塑造方面的内化效果,也评价教师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契机,精准投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生活化、精品化正向传播内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最近火爆出圈的ChatGPT抓住了大学生的眼球,一些高校及时组织多学科力量,打造了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级的应用,赋予其“个性化育人”的精品阅读、文化属性、价值意蕴、心理服务等内涵,加强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
二、创新逻辑:把握好新技术条件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关系
面对5G技术驱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需要正确把握变与不变、主客体与载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以历史主动精神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以准确的价值判断引领新技术运用,推动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其一,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关系。网络信息技术把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现实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以5G技术为纽带的新技术新业态引发了人们认知模式、行为方式更为深刻的变化,个体乃至群体的爱好、追求、生活习惯随之改变。面对新的场域、变化的人和事,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条件下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需要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是什么,才能秉纲执本、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不会变,培根铸魂的使命没有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变。要始终坚持“两个巩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武装头脑。要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作为当代青年日用而不知、须臾不能离的生活和学习载体和工具,5G等新技术就仿佛延伸了他们的“第六感官”,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上不了“线”就等于落不了“地”、入不了“群”。因此,必须真正融入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时空场域中去,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活动,才能守好网络空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主阵地。
其二,准确把握主体、客体、载体之间的关系。首先,载体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5G条件下的“移动+视频+直播”模式,使身处不同时空环境的教育主客体“同时在场”,这种虚拟在场的互动,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的固定角色设置,凸显了自主、平等、互动的教育关系。另一方面,载体的多样性、平台切换的方便性,尤其是虚拟空间的隐匿性,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存续的流变性加剧,需要深耕细作,加大精品化、精准化、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供给,以适应5G时代自主自由式、体验感悟式、零存整取式[4]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要求。其次,作为载体的网络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存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但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存在的事实[5]。随着5G应用不断出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倒逼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网用网能力,加大对新载体条件下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最后,调动客体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要着力培养一批既有正能量又被同龄人认可的大学生网络领军人物,让他们在多元多向的互动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和广泛影响力,与广大教师一起形成合力,引领和带动健康向上的青年网络文化氛围。
其三,厘清理顺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责,面对改革稳定复杂局面和多元多样社会思想,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高举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传承和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其次,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全局中的定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6],要求我们正视青年学生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个事实,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好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动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中的重要作用。宣传部门、主流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要新、本领要强、办法要多,突破思维固化、本领恐慌等瓶颈制约,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好文章,增强用户黏性,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效果。
三、实践进路:统筹推进5G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依托多重先进载体、涵盖多领域多渠道宣传教育主体、面向不同层次需求多样教育客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大系统发展格局,围绕目标、制定策略、优化环境和结构,整体协同、多方联动、打好组合拳,以“并联”的方式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守正创新,才能在客观条件不断变化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一)夯实线上线下协同互补、系统推进的教育教学数字转型基础
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其前提条件是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好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的“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应以教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构为出发点,加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环境和平台建设。一是制定开放应用接口标准体系,构建开放云平台,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便捷上云、按需选择优质的云应用;二是运用5G等新技术新载体,进一步健全优化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平台,丰富完善VR/AR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云课堂、虚拟课堂以及网课、优慕课等平台的教学功能;三是加强宏观指导和技术指引,支持厂商开发兼容各类移动平台终端的网络学习应用,为网络思想政治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四是加快与教育教学相匹配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评估和监测等平台的同步建设,推动效能转化。
(二)以一盘棋理念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机制
其一,加快智能化内容生产机制建设,发挥好主流媒体“主力军”作用。在传输技术更迭为5G网络后,主流媒体原有的“中央厨房”的大数据信息捕捉、智能内容分发等功能均有较大提升,可以通过精准化议题设置,生产具有针对性、互动性、亲和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同时,在传播方面,应加强场景化、全息化人工智能网络建设,对受众的信息选择习惯和阅读喜好进行个性化场景分析,推送与之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
其二,发掘5G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字化新潜能,共享精品化教育教学内容。一是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课程教材更强的交互、协作、体验、探究等功能;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资源服务机制,汇聚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数字纪念馆等社会数字资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库、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库、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等,通过资源平台搜索引擎,方便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资源;三是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集价值性、人文性、技术性、创新性、示范性于一体,让名校的课堂、名师的讲授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
其三,深化与视频平台合作,运用好“流量风向标”的关注效应。有研究者把18—35岁的在网人群称为“数字青年”,微博热搜的置顶、主流公众号的评论区等数字平台均已成为“数字青年”的“发声舞台”[7]。5G环境下,各类视频、直播App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无论是方式方法,还是效率效果,都更加富有想象与实践空间。有远见、有责任和担当的商业平台,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创新性互动中领先一步,那么在庞大的数字青年群体加持下,其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也将迅速提升,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丰收。
(三)协调应对网络空间舆情监测和内容治理客观需求
有学者提出,随着视频传播成为现象级形态,内容治理也面临严峻挑战,除了叙述既有事实,视频中传达出的眼神、表情、口气等场景关系和情感要素更容易影响人们进行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认同[8]。也就是说,5G时代,夹杂在众多视频场景中的表情化、语态化因素,正在成为网络舆情酝酿、爆发、蔓延的又一重要推手,而传统的监测手段对此缺乏足够敏感。5G+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语义分析、文本情感分析等技术,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文本数据进行过滤、筛选、聚焦和研判,尤其是对其中情感、认知等内容进行深度量化、精准识别和标签化聚类,进而实现视频类舆情数据可检索、可溯源、可分类。
在内容治理方面,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完善供应链全流程监督管理。一是从空间环境入手,鼓励支持厂商开发安全浏览器和绿色教育学习平台,限制跳转广告,杜绝有害信息;二是开展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备案,完善检查和评估等管理环节,防止算法滥用;三是把好数字资源准入关,普遍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对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坚决叫停;四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分析App应用的安全风险隐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四)以复合型人才标准统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宣传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本领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5G环境下,应根据教育领域和媒体宣传领域的工作性质、技术要求等不同特点,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各有侧重。
一方面,不断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智能素养。应借助5G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赋能,根据教师教学轨迹分析出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师的潜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教研支撑、教师培训、教师能力评估等应用,开展基于智能诊断与分析的自适应学习和网络教学教研活动,用模拟实训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以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依据,针对性提升其数字智能意识、思维、技能、伦理等素养,鼓励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探索、尝试和创新,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切实提升媒体宣传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技术融合能力。5G技术驱动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正向多维度、全流程、深层次渐次推进,亟待建立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团队,除具备体系化的技术思维、创新思维、数据思维等,还需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思维和实践思维,尤其是要重视5G技术应用下内容创作者的培养,譬如发掘视频媒体、直播媒体中关键意见领袖,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方面的引领作用。
总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新闻观,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认真学习和掌握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新思维丰富提高实践本领,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4〕赵玉枝,胡树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拓展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9):130-136.
〔5〕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02):1-7.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1.
〔7〕袁佩媛,于涛.技术赋权与主动建构:“数字青年”的出场理路、样态透视与发展考量[J].理论导刊,2023(03):78-84.
〔8〕段鹏.5G背景下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遇、挑战与创新路径[J].中国出版,2021(06):20-25.
(责任编辑 曹彩霞)
5G Empower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Logic and Approach
LIU Ruo-yao
(School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
Abstract: 5G is deeply integrated with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blockchain, promoting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video turn", the expansion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scenarios, and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entering the mind and heart"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and invariability,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nd the carrier,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solidate the "digital base" of new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e the new needs of cyberspace environment and content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digital resour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ll-media compou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media publicity tal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 the 5G era.
Keywords: 5G Technology;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deo Turn; ChatGPT; Digital Youth
收稿日期:2023-06-14
作者简介:刘若垚(1999-),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传承蒙古马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ESDZX202310);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