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2023-10-18龙成宸
摘 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重要延伸,是博物馆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现状的调查,梳理其文创产品开发的不足,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创产品发展道路。
关键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9-0047-04
20世纪60—70年代,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国内生产力布局不均衡的局面,深化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建设,我国开展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工程,这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大规模工业迁移。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和历史成就,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应运而生[1],于2015年正式建成并开放。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影响力最广泛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该馆共收集文物、文献史料2万余件(套),图片3万余张,口述历史视频人员120人,共计8000多分钟,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其中收集宋平同志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江泽民同志对三线建设的题词,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同志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文物,中央和全国13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0000余件(套)以及原解放军总装备部调拨坦克、大炮、装甲车等军工方面文物[2]。该馆既反映了“三线建设”历史的全貌,宣传了“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成为弘扬伟大“三线精神”的实践基地,又展示了攀枝花市的形象风貌,成为攀枝花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3]。
一、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数量逐年增长,规模也不断扩大。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各博物馆为贯彻国家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深掘文物价值,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扩大文化影响力,双轮驱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文化服务,研发美观实用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对文化的高度提炼[4]。弘扬、继承攀枝花市的“三线建设”文化需要文创产品这一载体。经实地调查发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现有文创产品如表1。
目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不足:
第一,缺乏体现本馆特色文化资源的产品,吸引力不足。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可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体验馆中与“三线建设”有关的文创产品只有笔、书签、文化衫、袋子等。诚然这些文创产品易于为观众所接受,但仅将“三线建设”作为文化标签,简单地印制到文创产品上,还没有立足本馆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没有真正提炼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无法凸显文化特色,难以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第二,重观赏轻实用,市场需求有限。文化供给总是与文化需求相匹配,当一个文创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往往就没有了生命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体验馆中的两大产品分别是苴却砚和钒钛制品,其中的钒钛制餐具,主要用于观赏、收藏,实用性不强。这些文创产品重视审美价值而轻视实用价值,距离人们的“衣食住行”太远,只能束之高阁,注定生命力有限[5]。
第三,价格偏高,游客购买意愿不强。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仅有约30%的游客会进入文创馆了解文创产品,购买产品的游客则更少,其主要原因是苴却砚和钒钛制品这样的产品做工精细,材料昂贵,价格偏高,影响了游客的购买意愿。
第四,定位存在偏差,产品种类偏少。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城市文明的载体,是对文化的高度提炼。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体验馆中,仅一小部分文创产品与“三线建设”文化直接相关,大多数产品不能体现该馆的馆藏特色,不能展现“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对国家“三线建设”伟大成就的记忆铭刻,其文创产品记载着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以及当地人的情感与回忆,应当具有“三线建设”的内涵提炼和当今时代的美感表现。但目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并不成熟,忽略了文创产品所应包含的深厚底蕴和情感化的表达[6],未能完全体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助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博物馆遵循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发展要求规范、融合馆藏文化特色,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关政策、条例的公布,无疑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但包括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内的诸多中小型博物馆都面临资金短缺、流量缺乏、资源不足的情况,如何突破当前困局,探索博物馆文创发展道路,是诸多中小型博物馆发展所要解决的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的问题。以下针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存在的不足,探讨切实可行的开发策略。
(一)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发展新平台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新技术与新思维为博物馆事业多元化发展带来新思路。数字化展陈拓展了博物馆陈列方式与手段,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增强了游客的参观感受,为文创产品的发展构建了新的平台。
第一,应用各类社交软件,拓宽博物馆文创产品信息的传播渠道。攀枝花中國三线建设博物馆可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线上展示文创产品,推广文创产品,并通过收集评论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在宣传自身、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推动文创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使文创产品走出闭塞的场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第二,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文创产品。当下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升,消费渠道多元化,消费者在购买文创产品时,除注重文创产品自身的品质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追求文创产品附加的文化服务。数字化文创产品的出现使文创产品的传播方式不再拘泥于实体,更具创意。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可将“三线精神”与文学、影视、游戏等创意形式融合,打造独有的“三线IP”,以多种形式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三线建设”体验[7]。
(二)设计多元化,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为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需转变原有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路,实现文创产品设计与营销的新突破。
创新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文创产品自身价值的可行性方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并非馆内元素与生活物件的简单结合,也不是博物馆特色与当地文化的牵强附会,这就要求设计者立足馆藏文化特色,挖掘馆藏文化内涵,凝练馆藏文化精神,在产品中体现历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有机融合。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与其他历史类博物馆的不同在于,馆藏文物多是对于“三线建设”事迹及精神的直接反映,其文创产品应当立足于博物馆自身特色,向游客传递20世纪6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因此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在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同时,还应注重产品的故事性和体验性,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历史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
第一,合理配置文创产品价格比例。文创产品的设计与销售要兼顾不同消费群体的使用需求和消费上限,6:3:1是低、中、高三种层次文创产品的最佳价格配置比例。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应该合理配置文创产品价格比例,将馆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商品转化,创造营业性收入,增加资金来源,增强博物馆自身的内生动力,促进博物館的良性发展。
第二,丰富文创产品的种类,贴近日常生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应该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书籍、装饰品、艺术品等相关文创产品。多样的文创产品不仅能丰富宣传内容,而且能够让消费者具有更多选择,从而提高文创产品的销量[8]。
第三,营造良好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博物馆文创体验馆,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博物馆文创体验馆被称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其中充满文化气息与创新趣味的文创商品是博物馆文化、精神及理念的承载与延伸。配合博物馆文化环境与感官冲击形成的冲动型消费是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主流。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可将文创体验馆设计在入口显眼处,整体陈列风格清新、品类齐全,为刚入馆的观众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搭配良好的装饰风格,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9]。
(三)加强馆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旨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为缩影的众多中小型博物馆均为非营利的社会公共性服务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开展基本业务、维持日常运营及人员开支。目前用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资金普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博物馆当下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极大限制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过渡转换。因此,寻求战略伙伴,开展多方合作,多渠道获取资金来源,支撑文创产品设计,对于突破当前“困局”具有积极作用。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谋求本馆文创产品开发突破新局面的同时,可积极寻找企业伙伴,开展“馆企合作”,以文创产品的开发为立足点,由点到面带动区域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手段。相关企业通过对市场的长期占有,能够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市场定位点,能够为博物馆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注入新活力。反过来,博物馆通过对馆藏文化的深刻解读与精准凝炼,选择“文化制高点”,通过文化创意渗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元素与市场产品的有机融合,实现品牌与文化的二元结合,提升原有产品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源的转换效果。总之,馆企双方强强联合,以文创产品为重要支点,可以共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10]。
三、结论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博物馆顺应文化发展、满足文化需求、谋求自身变革的必然要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蕴含“三线建设”伟大文化,凝聚“三线建设”伟大精神,彰显“三线建设”伟大力量。作为一座内涵深刻的文化宝库,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需要激发自身活力,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过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创产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困难重重,也应顺应时代、迎难而上,以展示文化、传递文化、弘扬文化为发展目标,以消费者多元文化需求为导向,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多方合作,寻找适合本地、本馆的文创产品开发道路,实现本馆文创产业的良性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四史教育”线路精品点位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J].廉政瞭望,2021(11):57.
〔2〕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简介[EB/OL].http://www.sxjsbwg.org.cn/bwggk/bwgjj/index.shtml.
〔3〕刘胜利.建立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起因和目的[J].文史杂志,2015(05):116-119.
〔4〕王孝林.科学技术对设计艺术性表达的影响——以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例[J].设计,2021(04):129-131.
〔5〕张亚芝.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意义及思路[J].时代经贸,2017(33):34-35.
〔6〕王唯,李芳宇.文创产品的本土文化设计研究——以成都博物馆为例[J].设计,2019(05):139-141.
〔7〕张小双.“互联网+”背景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营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2.
〔8〕王毅,林巍.英国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及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02):14-24.
〔9〕王恋.中小博物馆文创开发的思考与策略——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发试点为例[J].东方博物,2022(03):118-123+126.
〔10〕央金措姆.文化資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以博物馆文创品开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97-98.
(责任编辑 曹彩霞)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Panzhihua China's Third Line Construction Museum
LONG Cheng-che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re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museum display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museum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status of Panzhihua China Third Line Construction Museum, sor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i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velopment, explores feasibl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explores effectiv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velopment paths.
Keywords: Panzhihua China Third Line Construction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Strategy
收稿日期:2023-06-23
作者简介:龙成宸(1999-),男,汉族,四川广安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