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考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途径

2023-10-18毛润琳罗兴才

科海故事博览 2023年26期
关键词:考试学科学生

毛润琳,罗兴才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086; 2.襄阳市教育局,湖北 襄阳 441021)

在新形势下,考试还存在不少倾向性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深化,尤其是选拔性考试,影响着对人才的真实考查与选拔,影响着“双减”成效的巩固与持久,甚至出现素质学科应试化倾向。所以应当通过考试改革,探索推行科学的考试方法,使考试趋利避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用考试形式多样性,确保“双减”成效常态化,切实服务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1]。

1 考试的概念及功能

1.1 考试的概念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中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2]。

1.2 考试的功能

1.客观检测师生教与学的效果,督促改进教学方法。一门学科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告一段落,教与学的目标完成度和效果如何,可以通过适时地考试予以检测评定。根据评定结果,找出最初目标与最终效果之间的差距,对其加以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予以查漏补缺,能够督促教师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督促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教育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教育目标的最终顺利达成。

2.提供选拔升学基本依据。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需要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分流分层次培养。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以便因材施教。而科学的考试能为选拔提供客观的依据,是目前相对最为公平公正的选拔手段,尽管其存在一些弊端,但仍然不可替代。

3.引领教学改革,探索教改方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需要在不断改革中优化,科学合理的考试具有启示引导作用,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和着眼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促进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使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诸如道德与法治、体育、艺术、劳动等素质类课程,通过检测考查的办法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全面开课,开足课时,达到培育思想、陶冶情操、锤炼精神、提高素养等目标,具有督促和导向的双重作用。

2 考试功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过于异化考试导向功能的作用性

1.选拔考试机会的稀少性,会导致埋没人才。一次考试并不一定就能真正完全检测出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人们常说百密一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少学生难免偶尔失误,一次失误并不能代表该学生整体知识水平一般,而“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考试,无情地剥夺了偶尔失误者享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2.选拔考试内容的片面性,会导致误选人才。选拔不能仅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上的“优等生”有可能高分低能,或者缺乏爱国精神的“钙”,从而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过多强调考试督查训练功能的重要性

有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片面追求考试的训练和督查功能,在一个学段(初中和高中阶段)里,提前相当长的时间结束教学,留下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时间进行考试训练,以考代教,以考代训,以考代学,用“题海战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迎接选拔性考试,提高升学率。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跳入题海,甚至不得不寻求社会助学机构“助力”,以致“双减”始终难以真正减下去。这种把考试当作致胜法宝,透支性地使用考试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对学生隐性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过于强调考试激励功能的片面性

部分学校将考试一味地作为刺激学生积极性的法宝,片面地把考试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无论什么考试,一律排序公布名次,甚至按照阶段性考试成绩,不断调整学生就读的教学班、上课的座位,殊不知这样无形中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失去学习的信心。此外,只讲督促学者学习,忽略对教者改进教学的反馈、启示作用,也失去了考试是对教与学双方共同检测的意义。

2.4 考试频率干扰教学秩序

高考改革和部分地方的中考改革后,水平考试频繁开展,且由省级或市级统一组织实施。一次较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从试卷保密到考试实施,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占用大量的教育教学空间,导致学校和学生乃至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和考试管理部门疲于应付,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2.5 片面确定选拔性考试的科目和分数的权重性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迫切要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成为基础性学科,外语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政治、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则属于素质性学科。而选拔性考试在科目和分数的权重安排上,往往本末倒置,致使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未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某省日前发布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为例,中考科目增加到12 门,总分高达850 分,其中外语与语文、数学平起平坐,120 分,而物理、化学、生物分别只有80 分、70 分和50 分。

2.6 过度强化考试选拔功能的唯一性

因为忙于复习,做题,考高分,凡是不利于分数增长的活动统统被限制,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慢慢被扼杀。[3]选拔考试的分数造成的教育焦虑裹挟了家长和孩子,使他们忽略了考试成绩之外的其他天赋和能力。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向分数妥协,否则,就很难被认定为名牌学校和优秀教师。对分数之外的指标近乎漠视,学校和教师被迫实施应试教育,其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7 过分使用考试手段的引领性

用考试的手段检验学生德智体美劳是否全面发展,用单一的卷面考试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考什么科目、开设什么课程,但许多素质性课程又无法通过考试检测出真正的水平,学生仍旧通过追求高分以应对“选拔”,甚至出现校内课程校外补的现象,由此素质学科走向应试化。比如初中生体育中考分数权重较高,而学校体育课的训练强度又不足以让学生的项目(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成绩达到标准,学生只好求助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额外训练。

3 考试形式多样化的路径探讨

要真正发挥好考试的导向性,使“双减”名副其实,成效到位而持久,应该坚持以问题导向,把考试改革当作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4]。我们应当探索优化考试发展的路径,纠正考试衡量指标的单一性和考核内容的片面性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努力改变考试结果使用的绝对性,围绕教育的整体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考试的功能进行全面性改革[5],科学统筹考试的“三性”功能,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性作用。

3.1 平常考核,分等使用

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功能性学科,因其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品德、品质和品格,这就需要这些学科的教育入心入脑。首先,可以根据国家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守则,制定科学完备的学生行为规范。其次,师生和社区依据守则、规范和标准开展年度共同评议,并结合争先创优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获奖情况,确定学生这些学科的达标等级。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则可以通过平时的测验进行了解掌握,其测验成绩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不计入升学选拔考试成绩。最后,采取评鉴结合的手段,采取自我述行与同学之间相互评议相结合、班主任与课任教师评定相结合,形成综合评价意见,作为学生阶段性德育考核成绩。

3.2 制定标准,考查定级

体育、音乐、美术(艺术)、劳动等学科不属于基础性课程,而是专业技能型、情操培育型课程。针对这些学科,只需要接受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训练,可以实行达标考核的办法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由专家根据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和应该达到的品质体格素养,制定出学生的锻炼学习标准,以此为据编写教材,开设课程,组织教学,并采取达标定级、考评记分的办法进行考试,不将其列入选拔考试科目。由课任教师依据标准,结合学习进度进行追踪考核和等级认定。凡考核等次在合格及以上者,都允许参加选拔性考试。

3.3 合科并卷,集中考试

为了检测学生对基础性学科系统学习及其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根据当前科技发展态势,实行合科并卷,集中考试。既为了减少考试科目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为了检测出学生相关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知识及能力,可以将数理、理化或理化生、文史、史地的知识打通形成综合卷或“文综”“理综”的形式,在升学选拔考试中集中进行考试。

3.4 学完即考,结业考察

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既可以视为基础性学科,也可以看成知识性学科。这些课程往往不是贯穿于整个学段开设课程、实施教学的,可以根据学科教学完成情况,分为两种形式进行考试。一种是在学科知识学习结束后,由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适时举行结业考试;另一种是对于有志从事这类学科专业并深造者,可将考试合卷列入升学选拔集中考试科目。结业考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选拔性考试总分,不搞“集中时间打歼灭战”,人为增加学生过重的考试负担。

3.5 多次考试,择优记分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负担,对于外语这样的工具性学科,实行在一个学段(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内,每年一考甚至数考,连续考试数年,将学生多次考试中的最佳成绩记入选拔考试的总分。

3.6 单元测试,不排名次

对于既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又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双测性”考试,适当适时而不过剩过滥,才能达到考试的目的,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随时随地由课任教师实施阶段性单元性、专题性考试,但应避免以考代训、以考代授的纯训练学生应试能力的频繁考试,更不要把每次测验的成绩排序公布,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让这种考试仅发挥考试的诊断和反馈教学情况的功能。

3.7 多元考试,科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模式是推进考试方法改革的有效手段,即不采取单一的闭卷方式,而是实行闭卷、半开卷、开卷、口试、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小设计、文献分析、成果展示等方式,将考核的成绩以一定比例列入选拔考试的总分。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能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8 分校考试,区别录取

深化高考高招改革,让学生具有多次升学的机会,从而减轻高考引发的“备考”负担。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都全面发展,在具备基本基础知识后,适当适度分流,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又有利于适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积极试行各个高校独自出题考试自主招生,和同层次学校“组团”出题考试招生,把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群的考试时间错开,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允许高校招收偏科奇才,既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次考试的机会,又有利于特长生获得升学机会,不埋没人才,更能减轻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焦虑。

综上所述,要让考试这根指挥棒发挥好正确的导向作用,必须推进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让考试的选拔性、检测性和导向性有机结合、科学统筹,让考试真正服务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落地,真正服务服从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服务服从于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多种考试方法并举,提高考试的科学性,既有利于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利于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和过重课业负担,又有利于充分发挥考试的正向功能,避免素质学科应试化。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去努力探寻科学的考试方法,以考试方法的多样化,推动素质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猜你喜欢

考试学科学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赶不走的学生
“超学科”来啦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