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浒传》中英雄专称的维译方法

2023-10-17热孜完古丽·马合木提魏婷婷

新楚文化 2023年13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水浒传

热孜完古丽·马合木提 魏婷婷

【摘要】《水浒传》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最早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描述108位英雄好汉,赋予他们标识性的人物称号,是《水浒传》作品中的一大亮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浒传》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流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水浒传》英雄专称在维吾尔语作品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讨论优化翻译的思路及途径,为今后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翻译手段。

【关键词】《水浒传》;英雄专称;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3-0060-04

四大名著均为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具有深刻社會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都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世态百相,书中庞学杂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战争、教育、风俗、礼仪、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和饮食等多方面内容。四大名著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成语、谚语等脍炙人口的精美诗词和名言名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些在四大名著维吾尔文译本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四大名著中的人名地名的翻译,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更贴切读者的生活理解。在《水浒传》中,108将人名专称的翻译,使用音译、直译等方法,实现了与原文的对应。这样用称号或外号替代人名的现象,也存在于维吾尔族民间,译文也符合维吾尔语言的习惯,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现国内外对《水浒传》的研究较为丰富,对《水浒传》的人物特点、性格特征、剧情演绎、文化内涵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它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10多种语言文字,其中光英译版就有十余种之多。其中维吾尔文版《水浒全传》由新疆人民出版社自1976年至1978年全部出版,共计8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被贪官污吏、恶霸豪绅排挤欺压,被迫来到梁山成为“匪徒”。他们憎恨封建社会和腐败官员,于是在梁山起义,他们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然而在被朝廷招募后,成为杀害其他起义农民的爪牙。最后,大多数梁山英雄死于权谋之下。小说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达了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和愿望,赞扬了英雄们的反抗斗争和社会理想,并且深刻揭示了反抗的社会根源和封建社会失败的历史局限性。

《水浒传》的108条好汉是该著作的灵魂所在,作者给每个英雄赋予了凝聚其特点的专称,号如其人,使每个英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每个称号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超高的艺术性。因此,维吾尔语版《水浒传》中英雄专称的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翻译者必须了解作者赋予人物称号的原因、背景及各方面因素。汉维两种语言的语种不同,语言文化不同,所以专称的翻译还需要翻译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翻译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语言转换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维译方法,总结归纳出人物称号和专有词的翻译技巧,为广泛语言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也为语言转换翻译理论的完善尽自己绵薄之力。

一、《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维译分析

(一)《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特点

《水浒传》的英雄专称种类丰富,可大致分为七类:以动物名称、人物形体特征、武器、星宿神怪、人物性格、人物的本领技能或行业、古人的名称誉号命名的称号。

1.动物名称类

以动物独有的代表性特征表示小说中英雄的外貌、形态特点,有些是作者根据人物出场情景命名,有些是对人物塑造的描述。如:

九纹龙—史进:花绣刺身,肩膀胸膛共文九条龙;

豹子头—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矮脚虎—王英:五短身材;

独角龙—邹润:天生异相,脑后有一个肉瘤;

金钱豹—汤隆:浑身有麻点;

金毛犬—段景住:赤发黄须;

通臂猿—侯健:体形黑瘦轻捷。

2.形态特征类

专门表示人物体型、外表的称号,通过称号可以联想到人物的大概形象。如:

美髯公—朱仝: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赤发鬼—刘唐:鬓边有朱砂记;

白面郎君—郑天寿:生得白面俊俏;

浪里白条—张顺:一身白肉,水里像白条;

鬼脸儿—杜兴:面颜生得粗莽;

铁臂膊—蔡福:肌肉结实。

3.人物性格类

根据作者塑造的人物在作品中的性格、人品总结出来的称号。如:

急先锋—索超:性急,火急火燎,争斗时当先厮杀;

及时雨—宋江:济人贫苦,及时解难;

拼命三郎—石秀:执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没遮拦—穆弘、小遮拦—穆春:横冲直撞,无人能挡;

小旋风—柴进:行速如旋风。

4.人物本领技能类

在《水浒传》中有过人的技能和特长,作者专门塑造的此类称号。如:

操刀鬼—曹正:屠夫,有挑筋刮骨之技;

插翅虎—雷横:膂力过人,能跳三二丈阔涧;

神机军师—朱武:精通阵法,广有谋略;

玉臂将—金大坚:雕得好玉石;

神算子—蒋敬:精通书算,有谋略;

铁笛仙—马麟:吹双铁笛。

5.星宿神怪类

以各种神怪为称号的。如:

混世魔—王樊瑞: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

丧门神—鲍旭:好杀人,人们把他比作丧门神;

活阎罗—阮小七:阎罗王;

立地太岁:太岁星君;

母夜叉—孙二娘:夜叉,佛教中的护法。

6.武器类

以人物持有的武器为称号。如:

大刀—关胜:貌似关云长,武器青龙偃月刀;

双枪将—董平:善使双枪。

金枪手—徐宁:金枪法和钩镰枪法天下独步;

双鞭—呼延灼:武器两条铜鞭;

轰天—雷凌振:炮手,擅长用雷。

7.古人名称类

以古人身份名称为称号。如:

小温侯—吕方:平昔爱学吕布为人,习学方天画戟;

病关索—杨雄: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

小霸王—周通:与孙策,项羽相似;

小李广—花荣:与李广相似。

(二)《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维译方法

1.直译法

维吾尔语版《水浒传》英雄专称大部分使用直译法翻译,占所有英雄称号维译方法的70%,直接按照原著翻译,不增加任何解释和修饰,读者可以通过字面意义的理解,直接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特点形象。如:

豹子头—qɑplɑn bɑ?             小旋风—ki?ik qujun

没羽箭—p?jsiz oq       九纹龙—??diha jigit

跳涧虎—jolwas ?ar s?krig?k 白花蛇—?ar jilan

铁笛仙—t?myr n?j?i 笑面虎—kylgyn??k yolwas

打虎将—yolwas soqar    小霸王—solt?k zomig?r

插翅虎—qanatliqjolwas   赤发鬼—qizil ?a???jtan

母大虫— ?i?i jolwas    扑天雕—asman byrkyti

双鞭—qo? jarma d?st?   两头蛇—ikki ba?liq jilan

以上专称译者直接用汉语字词对应的维吾尔语进行翻译,没有影响原文作者给人物塑造的形象,可以直接翻译,翻译后的称号形式也较简洁,读者通俗易懂。

2.意译法

维吾尔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字词能够准确表达汉语的意思时,译者就会用意译法,通过对原文意义的解释,表意不表形,达到翻译的效果。《水浒传》英雄称号的维译中,意译法占翻译方法的25%,如:

霹雳火—terikk?k 一枝花—ɡyl qisqɑq

玉臂匠—qoli ɑltun ustɑm 短命二郎—?mri k?t?b?g

操刀鬼—pokan?i 矮脚虎—p?t?k jolwas

神算子—hesap?i molla    拼命三郎—pidakar jigit

一丈青—?un?? boj 神機军师—?e??n mu?awir

急先锋—?apawul 智多星—molla tapqaq

金钱豹—?ipar qaplan 活阎罗—?zrail

这些专称若是用直译法翻译,会使读者产生歧义,也不能准确转译出原文的意思,使用意译法就可以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如“一枝花”代表的是喜爱戴一枝花的刽子手蔡庆,如果直译为“bir gyl”会使读者误解,失去原文的真实性,而译者译为“ɡyl qisqɑq”表示“戴花/插花”就恰到好处。“急先锋”代表急性子作战时当先厮杀的索超,译为“?apawul”表示“奔跑的人”符合索超的人物特征。“拼命三郎”代表非常卖命,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石秀,译为“pidakar jigit”表示“奋不顾身的小伙子”通过意译法恰当翻译了原文作者赋予石秀的人物形象。

3.直译加音译法

《水浒传》英雄专称的古人名称类大多用直译加音译法翻译,如果用直译或意译法翻译古人的名字反而使译文形式繁琐,内容累赘,不符合原著中称号格式简洁的特点。名字部分用音译法翻译,简洁明了,使读者通俗易懂。如:

小李广—ki?ik li gua? 赛仁贵—renguj a?ar

小尉迟—ki?ikjy?i 小温侯—ki?ik lufa?

病关索—q?hirlik gu?n su   病尉迟—q?hirlik jy?i

(三)《水浒传》英雄专称翻译讨论

除了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音译法,译者在翻译《水浒传》英雄专称时还使用了加词法、减词法、替代法等技巧,使得维译作品更准确、忠实表达原作英雄形象。如“神算子—hesap?i molla”“菜园子—k?ktat?i”就加了“?i”表示一种身份职业,使读者一目了然;“九纹龙—??diha jigit”“扑天雕—asman byrkyti”就减译了“九”“扑”,免去了翻译原文中影响不大的字词,使译文格式精短,意思准确不啰唆;“玉麒麟—boz tulpar”在维吾尔语中没有表示麒麟的词语,这是汉语神话中的一种神灵坐骑,译者用“灰色的骏马”替代翻译表示原作人物卢俊义骑灰色战马冲锋在前的形象特征,完全符合原作内容;“活闪婆—?aqmaq”用“闪电”替代,比逐字逐意翻译更能形象表达作者笔下王定六行动迅速的人物特点。

《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翻译涉及汉维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更涉及译者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实操。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反映出译者在遇到汉维语言共有和特有的元素时,如何做到恰当转换语言的能力。汉维翻译时,译者要使用各种技巧减少原文转换到译文后原意的损耗,又使读者能一目了然不出现对译文内容陌生的情况,才能达到基本的翻译标准。

二、《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维译评析

《水浒传》维吾尔语版的翻译是维语翻译界的佳话,其译者使用灵活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将原作精彩传奇的内容转译得活灵活现。对于英雄专称的翻译更是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水平,下面就108将专称的翻译做分析,取长补短,为今后翻译学习提供帮助。

(一)优化翻译

译者在英雄专称翻译时除了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对于维吾尔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字词,使用了加词、减词、替代的翻译方法,避免失去原文的真实意义。翻译本就不受形式的约束,没有规定死的模板,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习惯,达到“信、达、雅”的基本标准即可。

如:维吾尔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字词翻译。“立地太岁—z?b?rd?st palwan”维吾尔语中没有“太岁”一词,译者使用“palwan”翻译;“摩云金翅—u?qur z?r qanat”“摩云”指直入云端的峰顶或险峻的高峰,原文指翱翔在凌云顶端的雄鹰,维吾尔语中没有与“摩云”对应的词语,译者翻译为“飞翔的金翅膀”;“八臂哪吒—s?kkiz qolluq nalakuwara”这里的“哪吒”就用了维吾尔语的“nalakuwara”翻译,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很好地达到了转译效果。

译者很好地解决了汉维吾尔语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带来翻译时语义空缺,词语匮乏的情况。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两种思维模式、文化历史的转换。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词语不对应,或直译出来不足够表达原文的意义情况,《水浒传》英雄专称的翻译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改进之处

《水浒传》英雄好汉专称有很多引用典故的名称,如果译者没有深入了解汉语原著,就无法领会作者赋予人物称号的精髓之处,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达意不达神”的效果。如:

“神行太保—??jχ j?l tapan”这里的“神行”是指达到常人无法做到的日行八百里,“太保”是古代的一种官位职称。译者这里翻译为“??jχ”有“和尚”之意,就失去了原文人物的神化本领色彩。

“翻江蜃—d?rya ba?lar qulul?”这里的“翻江蜃”是指可以把江河水翻倒过来,气势凶猛的龙,比喻童猛水性超群的特点。译者用“qulul?”翻译是“蜗牛”的意思,这就与原文作者的意思不符合,大大失去了表示童猛英雄角色的人物特征。

“铁笛仙—t?myr n?j?i”这里表示马麟的笛声好听似神仙吹奏一般。译者虽然加了“?i”表示吹笛子的人,但是失去了原文笛声似仙曲的韵味。

究其根本,这些都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没有与之对应的字词表达翻译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译者深挖原著的内涵,包括词汇、文化、历史、典故、原著作者的情感和语言思维模式等,只有体会到原作的意境,才能减少翻译成品与原作之间的差异。翻译追求形意结合,达到原意的真实翻译后,也要考虑形式与原文相似。《水浒传》英雄专称包含了浓厚的中华文化,积攒了千年汉族的历史传统,翻译的不恰当也会影响读者对汉族文化艺术的理解,所以,对翻译的高标准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语版《水浒传》108位英雄好汉的专称维译方法分析,罗列了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出汉语专称和维吾尔语称号翻译的偏差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为译者的知识储备量不足,没有深入了解译出语的文化内涵,对译出语的掌握程度有限,并且有时会忽略结合语境进行翻译的重要性,所以在翻译一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和历史典籍的词汇时会出现翻译上的偏误。其客观因素为汉维吾尔语在思维方式和口语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贴近译文读者,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不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但总体上瑕不掩瑜,译者通过意义、形象或风格上都比较相似或近似的词语,灵活地运用等值借用法,在译文中尽量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原义,又符合维吾尔语的语言风格,甚至在直译和替代的方法都不合适时,按照上下文进行意译,力求整体上保持原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这些翻译特点为后来的维吾尔文翻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首先要充分肯定和借鉴翻译前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翻译经验,提高翻译人员在多种语言文化背景下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时要尽量跳出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历史、思维模式不同的束缚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译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翻译使命感,还要具备丰富的翻译经验,要灵活地应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更要结合语境进行翻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的损耗,避免翻译作品词不达意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敬仪.汉维—维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施耐庵.水滸传[M].阿不力米提·伊明,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3]黄娟.从文学的翻译角度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为例[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

[4]杜银萍.《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及其维译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5]甘露.《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探析[J].双语教育研究,2015,2(01).

作者简介:

热孜完古丽·马合木提(1978-),女,维吾尔族,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双语对比研究。

魏婷婷(1998-),女,汉族,伊犁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水浒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水浒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