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2023-10-17吕晓影
吕晓影
影片简介
该片讲述了“我”的母亲与父亲相知、相爱、分离,最终相守一生的故事。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了骆长余——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家传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终于,招娣打动了骆老师的心,他们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送给她的爱情信物。
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骆老师突然被带走了。她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方寻找骆老师。妈妈的泪水阻止不了招娣的决心,她瞒着众人上路了,却昏死半途,被路人送回,执拗的招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她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憔悴的眼中尽情地滚落。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两个人相爱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丈夫的葬礼后,年迈的招娣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骆老师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教室里,她的儿子骆玉生正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在教孩子们读书。顿时,儿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置换。她眼前又出现了那个年轻的招娣,穿着那件碎花红袄,雀跃在那条让她一生都走不完的小路上……
人物分析
青年招娣: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女子,心灵手巧,充满青春的活力与热情的生命力。她美丽、淳朴、勤劳、善良,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中透露出执着的个性,在勇敢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羞涩与含蓄,是一个美好的乡村女孩的形象。
青年骆长余: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人们对于知识、对于新生的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骆长余是县城里的人,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来三合屯当乡村教师。他是村里的第一位教书先生,他的到来受到了全村人的欢迎,他广博的学识和儒雅的气质也吸引了美丽的招娣。后来,招娣用真诚和热情打动了他的心。
骆玉生:骆长余与招娣的儿子。父亲去世后,他从城里赶回三合屯奔丧。母亲说,要按乡间的老规矩,把灵柩抬回村里来落葬。当他想劝说母亲放弃时,却发现了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合影,于是陷入了沉思。最后,他像当年的父亲那样出现在教室里,继续用淳朴、清朗、穿越时空的声音教孩子们读书。
观影有感
1.关于色彩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色彩的运用,与大多数影片不同,本片以黑白画面讲述现在的感伤,以彩色画面追怀过去的故事。影片一开头就用灰冷的色调讲述了父亲去世的事,奠定了现实部分的伤感基调,渲染了冷清的环境氛围。而之后回忆的部分,色彩却是十分明艳的,就像油画般饱满而富有生命力。大部分的场景都是黄色的,黄色的树林与道路,黄色的田地与房屋,在这样的背景下,身着红色棉袄的母亲显得很出众,充满了年轻的朝气,不施脂粉的脸庞单纯可爱。这样饱满的色彩同时也衬托出父母之间简单而又美好的爱情,它是那样鲜活而生动,令人着迷。
(选自“豆瓣电影”)
2.关于構图
影片多采用开放式构图,但特殊场景的框式构图却极具特点,耐人寻味。一处是现实片段中母亲织布的场景,采用了框式构图,通过儿子的视角,从门外看母亲。母亲在门里织布,儿子在门外看,门隔开了两人的情感世界,母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门框住了母亲的心,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执着和坚持;而回忆片段中母亲织红的场景也采用了框式构图,这更加凸显了母亲对父亲的一往情深。另一处则是母亲为父亲做好饭,在门口迎他进来的场景。门框住母亲,母亲微笑着等待父亲,这像是一个隐喻,门即是母亲的内心,母亲期盼着父亲的到来,走进这扇门,走进她的内心。还有一处则是父亲在母亲家吃饭的场景,父亲和母亲通过墙上的一个小洞互相偷看,框成了一条供母亲和父亲传情达意的专有渠道。
(选自公众号“晋师戏剧青年”)
3.关于意境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作品充满了诗意的浪漫,用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过去时代的爱情故事。电影画面极其唯美,没有商业大片的绚丽奢华,只有毫无矫饰的实物拍摄,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觉。片中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一个北方的小山村,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没有汽车,交通只是靠一辆马车;没有自来水,饮水靠的是村里的两口老井;没有缝纫机,穿衣织布靠的是那架老旧的织布机……而这些都为故事所呈现出的单纯美好的爱情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选自“优文网”)
4.关于特写镜头
镜头是影片的语言,它完美地呈现出人物的真实情感以及心理活动。首先是电影拍摄者通过特写镜头向观众传递出人物细腻的情感。比如,母亲为父亲送派饭时,镜头特写母亲的神情来表现母亲的开心,她希望父亲能吃到自己做的饭。再如,母亲送红布时,特写镜头下的母亲向学校望去,表现出了母亲对父亲的喜欢。又如,父亲向母亲告别时,特写镜头下的母亲和父亲表现出他们对彼此的不舍,以及母亲的失落。其次,影片中还大量运用了长镜头,使影片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宁静与和谐,为影片增添了真实性。例如在母亲利用挑水的机会偷听父亲讲课时,长镜头的使用深刻且自然地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喜爱之情。
(选自“知乎”)
5.关于叙事方法
本片在叙事方法上有别具一格的取舍考量。艺术家面对众多的素材故事,取舍往往是对其讲故事能力的巨大考验。影片舍弃了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数十年间的众多细节,只选取了两点:其一,母亲初次见父亲便心生萌动;其二,父亲去世,母亲执拗要求抬棺。这样的取舍看似像是一幅寥寥几笔的国画,一笔画天,一笔画地,中间是大幅的留白。这种如中国画留白一般的艺术形式,将一个最为普通的乡土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讲出了诗意。
(选自“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