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塞流捕集器三通管线穿孔失效分析
2023-10-17李志奇杨阳柴圆圆
李志奇,杨阳,柴圆圆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2.中海油(天津)管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 300452;3.海油来博(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
0 引言
在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气液混输组合管线极易发生段塞流现象,段塞流的瞬时性和波动性会造成管线的接头、三通、支柱等构件损伤,对管道和下游设备产生不良影响。张洋洋等[1]研究发现,温度、压力对管道腐蚀影响很大,管道腐蚀程度因流型转变而加剧,其中段塞流的腐蚀破坏影响最大。高凌霄等[2]发现严重段塞流的周期波动给生产设施带来巨大的交变载荷,最终引起腐蚀挂片支架断裂。周立臣[3]以文昌油田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严重段塞流发生的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段塞流对出口阀门、捕集器等设备的冲击。抑制段塞流常采用的方法有节流法、气举法、分离器控制等[4-7]。
某海上集输中心平台管线存在水平、倾斜、垂直等多种管型,并且管道较长,有较严重的段塞问题,平台通过采用技术较成熟的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消除段塞流。近期,段塞流捕集器水相出口管线的三通位置出现穿孔失效的问题,为了查找管线穿孔原因,选取失效位置进行分析,通过宏观分析、微观分析、理化性能检测及流体冲蚀模拟评估等方法,明确腐蚀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1 宏观及微观分析
1.1 宏观检查及分析
段塞流捕集器水相出口管线的失效件如图1(a)所示,分别以入口1、入口2和出口代表3个通路。在三通出口位置存在2 处漏点,2 处漏点分别为6.20 mm×4.28 mm 椭圆形穿孔和直径为2.16 mm 的圆形穿孔,外壁表面无明显的附着物,未发现其他明显的腐蚀缺陷。对穿孔的三通位置进行纵向解剖,进一步观察三通管体内壁形貌特征。入口1 和入口2 的焊缝和母材未见明显壁厚减薄特征;出口位置壁厚减薄较明显,内壁形貌如图1(b)所示,穿孔位于介质双向汇聚的出口侧管体,穿孔所在管体部位母材大面积壁厚减薄且延伸至环焊缝,壁厚减薄位置未见明显的腐蚀产物或沉积物附着,存在典型的冲刷性沟槽的特征。
图1 三通管线失效部位宏观形貌
1.2 微观形貌分析
穿孔部位内壁表面利用一定浓度的“盐酸+缓蚀剂”进行清洗,采用德国Zeiss EVO 18 型扫描电镜对穿孔位置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如图2(a)所示,穿孔附近存在0.2 mm×0.5 mm 的缩松,可清晰地观察到漏点位于腐蚀凹坑区域内,并且腐蚀凹坑的壁厚减薄明显,属于面积型壁厚减薄后局部位置优先穿孔特征,为典型的内腐蚀形貌。进一步放大穿孔附近的微观形貌后,如图2(b)所示,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珠光体组织层片状特征,以及逐层冲刷腐蚀形貌特征。
图2 穿孔位置内壁形貌
2 理化性能分析
2.1 化学成分分析
针对三通入口1、入口2 和出口侧(腐蚀位置)母材分别取样。采用SPECTRO LAB M11 直读光谱仪,按照钢铁产品化学分析的标准测试方法(ASTM A751—20)进行材质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进、出口处母材的各元素含量均满足《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对Q235D 钢的技术要求,2个入口和出口位置的母材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未见明显差异。
2.2 金相分析
采用ZEISS Observer A1m 金相倒置显微镜分别对入口1、入口2 和出口侧(腐蚀位置)母材进行金相分析,结果显示,3处母材金相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未见明显差异,焊缝、熔合线位置铁素体的尺寸不均匀,有少量的贝氏体和魏式组织(如图3所示)。
图3 出口侧管线母材金相分析
3 腐蚀模拟试验
为进一步研究内部介质水样对管材腐蚀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现场取内部介质水样,并设计腐蚀模拟试验,试验条件与现场工况参数保持一致。具体设置如下:温度为55 ℃,压力为1.5 MPa,环境气体为N2+CO2,CO2含量为0.28%,流速为1.5 m/s,实验时间为7 d,实验水质为现场取样。
挂片试样取自三通管体出口侧(“母材+焊缝”),分别用320#、600#、800#和1200#砂纸打磨,将试样清洗、除油、冷风吹干后测量尺寸并称质量,再将试样相互绝缘后安装在特制的试验架上,放入高压釜内的腐蚀介质环境中。试验结束后,将挂片放入由1 L稀盐酸、20 g三氧化二锑及50 g氧化亚锡配制的酸洗液中剧烈搅拌,直至挂片腐蚀产物被清除。将酸洗后的挂片进行冲洗、中和处理,再次冲洗、脱水后,用电子天平称质量,再计算结果。按照公式(1)计算挂片平均腐蚀速率Vcorr:
其中:Vcorr为均匀腐蚀速率(mm/a);m为实验前试片质量(g);mt为实验后试片质量(g);S1为试片的总面积(cm2);ρ为试片材料的密度(g/cm3);t为实验时间(h)。
按照公式(2)计算最大点蚀速率Vt:
其中:Vt为最大点蚀速率(mm/a);ht为试验后试片表面最深点蚀深度(mm);t为实验时间(h)。
实验结果显示,试验后挂片表面均被一层灰黑色物质覆盖,经微区化学成分分析,得出其主要元素为C、O、Fe。进一步观察挂片表面,未见明显点蚀坑,整体呈现均匀腐蚀的特征,将挂片酸洗并中和酸碱度后,焊缝位置与母材位置未见明显腐蚀差异,随后对挂片称质量并计算腐蚀速率,可得平均腐蚀速率为0.048 1 mm/a。参考《Control of Internal Corrosion in Steel Pipelines and Piging System》(NACE SP0106)中关于碳钢材质的生产设备及管道的内腐蚀程度划分,可知挂片平均腐蚀的程度均为中度腐蚀。
4 流体冲蚀模拟与评估
根据平台生产信息,段塞流捕集器来液为某段混输海管输送介质,目前仅作为捕集器,不进行来液的分离工作。三通处管线规格为7.62 mm,设计管道外径为88.9 mm、壁厚取值为7.62 mm,三通处流量为水相与油相出口流量共2 138.8 m3/d,含水率为90%。
4.1 冲蚀评估计算
采用《海上生产平台管道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推荐做法》(API RP 14E)中对管道临界冲蚀速率的计算方法:
其中:Ve为临界磨蚀速度(m/s);C为经验常数,对于无固体流体且使用缓蚀剂控制腐蚀的连续运行管道,取值为150;ρm为气液混合密度(kg/m3)。可以使用下列导出公式计算:
其中:P为操作压力(psi);Sl为标准状况下的液体相对密度;R为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液体比率;T为操作温度(o);Sg为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相对密度;Z为气体压缩系数,无量纲。
目前,临界冲蚀流速为3.87 m/s,在三通处流量为2 138.8 m3/d的条件下,三通有冲刷腐蚀风险。根据计算,在管线的管径规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相与油相出口的共同流量在不大于1 424.64 m3/d时,三通处无冲蚀风险;若保持目前水相与油相出口共同流量为2 138.8 m3/d,则需三通及后续管道内径不小于90.63 mm。
4.2 三通内流场模拟
为失效管线建立管道几何模型(如图4所示),在模拟计算中,2 个入口均设置为速度入口,速度均按实际工况设置为2.91 m/s,出口设置为自由流动出口,湍流模型选择RNG k-ε。
图4 管线几何模型及流速分布图
采用《海上生产平台管道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推荐做法》(API RP 14E)中对管道临界冲蚀速率的计算方法为Ve=C/ρ0m.5。其中:C 为经验常数,对于无固体流体且使用缓蚀剂控制腐蚀的连续运行管道,取值150;ρm为气液混合密度(kg/m3),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操作压力(psi);Sl为标准状况下的液体相对密度;R为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液体比率;T为操作温度(°);Sg为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相对密度;Z为气体压缩系数,无量纲。
由模拟计算可知,管线内流速最大位置位于三通位置,图4中圈内的拐角接口处最大值为8.24 m/s,最大流速远超API RP 14E 计算得到的临界冲蚀流速3.87 m/s。根据管线内流速分布,介质冲刷管壁的位置与三通壁厚减薄较严重的位置重合,三通实际穿孔点位于模拟冲蚀高风险区域内,因此冲蚀为三通发生穿孔泄漏的主要原因。
5 失效原因分析
段塞流捕集器三通管线的母材材质满足《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对Q235D 钢的技术要求,排除由于材质问题引起的腐蚀失效。经过腐蚀模拟实验验证可知,管线内部介质对管材不会造成局部腐蚀,并且平均腐蚀的腐蚀程度为中度腐蚀,结合失效穿孔部位未见明显沉积物或结垢,排除由于介质腐蚀性影响导致的局部失效。
三通的2个入口管路未见明显冲蚀和结垢,原因是流速平稳,并且层流对管壁的腐蚀并不明显;而在出口侧,介质流速急剧增大形成湍流,湍流的磨蚀更严重,不仅加速了去极化剂的供应,还附加了流体对表面的切应力,这个切应力可以将已经形成的腐蚀产物剥离并由流体带走。此外,在输送流体的管道内,如果流体按水平垂直方向运动,管壁的腐蚀是均匀减薄的,但是在三通中流体突然改变方向的地方,其壁厚减薄要比其他部位的管壁更迅速,这是由于高速流体不断冲刷管壁表面造成冲刷腐蚀。
三通管线的穿孔位于介质双向汇聚的出口侧管体,经冲蚀评估计算,在当前运行工况下介质双向汇聚部位的局部流速大于临界冲蚀速率,经过长期的冲刷腐蚀,最终导致管体局部穿孔。
6 结论
经过上述检测与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①三通管线的母材符合《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对Q235D钢的技术要求。②管线内部介质的腐蚀性影响不会造成管材发生局部腐蚀。③三通管线的穿孔位于介质双向汇聚的出口侧管体,属于内腐蚀特征。④在当前运行工况下,介质双向汇聚部位的局部流速大于临界冲蚀速率,经过长期的冲刷腐蚀导致穿孔。
建议在后续三通结构设计时,进行冲蚀评估或流动状态模拟,避免管线内介质流速大于临界冲蚀流速。此外,排查类似工况条件下的三通结构管线的壁厚状况,应重点关注介质双向汇聚部位,做到提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