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2023-10-17周艳
书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作者:马小平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81-5311-2
出版时间:2018 年6 月
定价:35 元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中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泛指根据一定原则、理念、方法对组织成员展开科学配置、合理安排、深入开发,旨在为社会组织的结构性稳定、高质量运转、长效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宏观上,人类社会中的组织类型多元、功能各异,它们对待人力资源管理的态度、提出的需求、形成的理念等必然存在区别。归纳而言,尽管不同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统一性的起始点”,即实现人力资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却又往往存在“差异化的落脚点”,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上各有侧重。以高校与企业进行对比,高校属于教育组织,企业属于经济组织,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心一般放在招聘与培养上,通过设置招聘门槛用来过滤人才,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来提升人才,以此来增强企业组织中“人的竞争力”。而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育人才,为了保障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素养的要求,必须确保教师的人力资源素养处于高层次水准,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应然地要重视自身人力资源(即教师队伍)评价机制建设。
所谓“教师评价”,即按照一定标准、要求、规范对教师的教育价值产出或“潜在价值蕴含”做出客观判断,它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不能孤立地视为“对教师个体的评价”。《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吉林出版社,2018 年6 月版)一书由马小平编著,该书强调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起“大局观念”,从整体维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厘清内部关系,尤其在“高校教师评价”环节,需要与高校师资的业务考核、职位晋升、职务评聘、薪酬待遇等建立深度联系。同时,该书提出构建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创新建议,为高校教师动态配置提供现实依据。总览全书,具备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视野宏观、与时俱进,能够依据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特点及新趋势,明确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建设的新方向。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都极为丰富,不仅要基于常规要素(如聘任标准、培训资料、岗位职能等)构建系统性的管理框架,还要考虑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要求,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信息技术素养新要求,只有最大程度上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要素,才能确保评价机制发挥客观、公正的作用。该书视野宏观,基于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将人力资源管理概括为战略管理、开发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考核管理、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及评估管理八个模块,而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划分,为实施高校教师评价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有助于立足多个角度观察,引导评价人员跳出了“人的管理”认知藩篱,将人力资源视为一个整体概念,系统整合了高校环境中“与人有关的要素”,包括专业资质、教师工龄、执教学科、职称等级等,将它们统一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对象”范畴中。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建设提供全过程参考,例如书中第四章“高校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中提及“准入门槛”,它本身就是一种高校人力资源的“事前评价”机制,正式聘任教师之前不仅要考虑学历水平、教学经验、专业资质等要素,还要兼顾心理健康、政治素养、师风师德等,相对应的,高校在教师入职之后的评价指标设计中,应该与“事前评价”保持一致,形成联动效应;此外,该书研究思维与时俱进,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及新趋势,即在“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场景中,教师评价更侧重于量化指标,高校教师评价实施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面向在校师生征集评价结果。这种评价机制虽然成本低、效率高,但为了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不断地解构、细化评价要素,由此也就导致了教师评价内容碎片化、评价过程不连贯等问题。基于此,该书明确了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建设的新方向,首先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评价结果应激励、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场景,将信息素养转化为实现教师职业理想的助力。其次要具备良好的约束性,根据量化评价指标约束教学、生活、社会等方面的行为,更加精准高效地弥补自身缺陷。再次要具备长效的促进性,只要教师身为高校人力资源中的一员,评价机制就要对教师职业生涯发挥促进作用,以实现专业能力与师德师风的并行发展。
二、聚焦问题、深入调查,通过剖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立场差异,明确高校教师评价过程中面对的挑战。该书包括12 章,除了“基础理论”一章外,其余各章都包含了问题分析部分。例如,教师招聘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指出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评价教师是否具备入职资格时“唯学历论”,又如,教师业务考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指出高校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优秀时“唯成绩论”,再如,教师薪酬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指出高校在评议教师薪酬涨跌时“唯绩效论”。以上种种问题,主要暴露出教师评价机制的单一性缺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又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立场差异有着密切关系。秉承问题意识,该书深入剖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或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存在的立场差异,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一般选择悬置两者的区别,但事实上,立场不同背后隐含的是身份归属差异、权力构成差异、需求差异、态度差异等,忽视这些差异容易造成教师评价丧失客观性。管理者兀自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方式,例如在评价高校教师业务能力时,仅以业务考核成绩为依据,显然要比综合教师“一专多能”“创新精神”“关爱学生”等优异表现更简单。该书通过对立场差异分析,明确高校教师评价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包括重奖惩与轻发展、过度量化与不当使用、指标单一与权重失衡等;基于此,为了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必须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隔阂,为高校教师提供评价参与机会,以及申诉、反思、辩论等渠道,避免高校教师评价双方从立场差异演变为立场对抗。另一方面,高校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要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的行为取向,尤其高校领导层人员要充分明确教师评价机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归纳而言,明确教师评价机制的积极导向作用有三点,一是通过教师评价,让教师认识到自身能力供给与高校实际需求的差距,促成教师个人职业奋斗目标与高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评价机制不是简陋的“教师挑错机制”,它应该对教师产生“定标导航”的价值。二是通过教师评价,激活内生动力、增强职业自觉,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不能单纯地依赖权力释能发挥作用,包括针对教师的评价行为、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应该对教师自我认知形成触动,例如,能够让高校教师主动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不断自省及从优秀教师身上汲取经验。三是通过教师评价,加强评价各方的情感互动,减少因立场差异出现的“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现象,评价人员与高校教师通过信息交换,有助于弥补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漏洞。
三、立足守成、勇于创新,基于指标集成理念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多维实践方法,明确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可行优化策略。现阶段,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博弈方式,如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教学评价与师德评价相统一等,但从整体上看,教师评价机制仍然较为松散,并且教师评价的“发起方”主要由校方担任,很难彻底消除人力资源管理单一向度的狭隘弊端。基于此,该书秉承守成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保留、保持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优势,如高校依据“职员职级体系”搭建的教师晋升渠道,另一方面勇于创新尝试、打破旧有模式,基于指标集成理念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多维实践方法,该方法是在分项(多维)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全部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按不同权重转化、汇集、整合为反映教师总体水平的结果。按照这一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展开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优化,具体策略可归纳为“确立共识目标、构建公正评审、健全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其中,“确立共识目标”是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立场差异,也可以概括为目标差异,前者着眼于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包括教学质量保障、人才队伍稳定、科研能力提升等,而后者着眼于自身发展目标,如职位晋升、薪资增加、待遇改善等。高校应该在两大主体、两种目标之间寻求共性之处,即“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公正评审”是优化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有效手段,从现实维度出发,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是一种优质有限资源的分配机制,为了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公正评审”是必然举措,它的实现包括建立排他性组织、无差别对待原则、同等知情权渠道、共同决策平台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评价者”的身份必须是独立的,如高校邀请第三方机构人员、外部人力资源专家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只负责评价机制的建设,但不参与评价机制的实施。“健全人文关怀”的关键在于保障教师评价活动的程序正义,不应过度强调制度刚性,因为在现实场景中,往往有一些特殊情况的教师更迫切地希望得到优质资源,如家庭困难、生理困境的教师,他们对于评价结果也更为在意。因此,在教师评价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援助机制”或“补偿机制”。
通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全书,能够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全面的了解,让读者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重要性。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痛点。同时,书中提供大量调查项目、实际案例以供参考,能够对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提供有益见解。整体上,该书是一部优秀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著作,可供高校领导、管理层人员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