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羊传染性胃肠炎的效果试验
2023-10-17杨传军
周 恒,杨传军
(1.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毕节 551718;2.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贵州 毕节 551700)
羊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病羊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在养羊生产中发生的几率非常高,通常7 日龄以内羔羊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羔羊由于自身免疫力和抗病性比较差,因而发生传染性胃肠炎的几率比成年羊更高。深秋或冬季是羔羊传染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传染性胃肠炎会导致羊的体重下降,食欲和精神状态受到严重影响,部分病羊会出现明显的脱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1-2]。羊传染性胃肠炎的致死率非常高,导致养殖户经济效益受损。
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养殖方法和饲料的不断更新,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发生了较强变化,致使患传染性胃肠炎的羊只数量持续增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防止该病大面积传播。据研究表明,用中西药联合治疗能够提高羊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成功率。现针对中西药治疗羊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及分组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某养羊场患病羊,分为对照组(30 只)与观察组(30只)。
对照组患病羊包括12 只10 日龄以下的哺乳羔羊,9 只育肥羊和9 只能繁母羊。观察组患病羊包括16 只10 日龄以下的哺乳羔羊,8 只育肥羊和6 只能繁母羊。选取的所有病羊均符合羊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出现呕吐、脱水、腹泻等症状。两组患病羊的各项指标统计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校准结果合格。
1.2 治疗方法 将所有参与试验的患病羊安置在无菌环境下,避免加重病情。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病羊采用传统西药治疗。将氯化钠、氯化钾、葡萄糖和碳酸氢钠溶液按照7∶3∶40∶5的比例配制成药液,让该组所有病羊充分饮用。该药液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能够有效改善病羊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达到改善脱水症状的效果。同时给病羊注射抗生素,每天至少注射2次,剂量参照说明书。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病羊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首先给该组所有病羊服用中医汤药,汤药方剂如下:黄连45 g、半夏40 g、甘草15 g、枳壳75 g、诃子65 g、乌梅65 g、秦皮95 g、白头翁90 g、桅子55 g、黄芩45 g、黄柏85 g、板蓝根135 g,所有药材用水煎服,每日服用2 次。同时采用抗生素对病羊进行肌肉注射,对于病情较严重的羊可以增加药品使用量。若病羊腹泻、脱水较为严重,则供给充足的含有电解质和营养成分的饮水,配方:水1 000 mL、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磷酸氢钠2.5 g、葡萄糖30 g。持续治疗4 d后观察所有病羊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成功率 对两组病羊的治疗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成功率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表现为:病羊恢复正常,能够正常进食,体重有所恢复,腹泻、呕吐现象消失。有效表现为:病羊基本恢复正常,食欲和体重有所恢复,腹泻、呕吐现象得到改善。无效表现为:病羊无明显变化,依旧无法正常进食,体重持续降低,腹泻、呕吐现象加重。
1.3.2 药物不良反应几率 对两组病羊在服用药物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进行对比分析。不良反应现象主要包括病羊出现药物中毒、过敏症状和感染症状三类。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计量指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的羊只,计数指显效、有效、无效病羊数,行卡方(χ2)检验。数据对比呈现P<0.05 时,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病羊治疗成功率比较 对比两组病羊的治疗成功率(表1),可见观察组病羊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病羊治疗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病羊不良反应产生几率比较 对比两组病羊的不良反应产生几率(表2),可见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病羊不良反应产生几率比较
3 结论
羊传染性胃肠炎传播性强、致死率高,对羊的健康危害大,随着病毒的不断转化,加之养殖人员对卫生和疾病防控重视度不够,导致发病率和致死率持续增高。中西药联合治疗法是将传统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改善传统西医治疗中存在的治疗难度高、治疗效果差等缺陷,能对患病羊体内的病毒进行有效杀灭。通过服用中医汤药,提高患病羊自身的抗病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治疗成功率。本次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病羊的治疗成功率远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产生几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羊传染性胃肠炎,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