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存有寂无别,找到自己的精神出口
2023-10-17余一受访者提供
文:余一 图:受访者提供
一直以来致力于水墨创作的“70后”艺术家徐加存,立足当代视野,深受中国水墨精神的涵养,近些年生命力在画面中愈发丰满和超脱。
他既演绎着传统,又涌动着颠覆传统的浪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让画画成为一件非常“日常”的事情,徐加存安稳沉默地打磨着自己,却也止不住地总在挑战着什么。新鲜感?随性感?画面中那神秘深邃变幻出的大千世界,激发着作者的内心,也撩拨着每一位观画者的心。
《有寂无别2》 68cm×140cm 纸本水墨 2022 年
从野蛮生长到重新审视
站在一片混沌的黑色画面前,那弥散出来的浓郁的神秘性,让你生出一丝疏离感。从《被监控的风景》 《校园风景系列》《树系列》到最新的《有寂无别系列》,在这无边无际的浓重墨色中,徐加存的画面又生长出新的景观。
徐加存1977 年出生于山东莱芜,作为中国当代水墨领域的中坚力量,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气质、尊古宽容的文化态度一直贯穿他的创作生涯。2000 年,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他,自愿抛离故土而远赴西藏援教。这段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轨迹,在20 年后继续成为徐加存创作的内动力。
“我的作品始终关注个人的生命状态……它跟我的工作、生活,跟我所感受到的时代脉动,跟这个大的世界关联。”在徐加存的绘画中,随处可见个人的影子以及情绪的转变。早些年的“树系列”中姿态各异的树,或繁茂,或枯槁,树冠以撕裂和燃烧的态势伸向浓重的夜空。那野蛮生长的劲儿,正如同渴望生机勃发、在艺术界扎根的徐加存,宣泄着生命的存在与张力。“树的状态就是那样的,不服输且不断地往上生长,就像年轻人不会满足现实的东西,也不会被现实的压力所驱使。”年轻的徐加存,将自己的存在感投射在作品中丰富的树木或树林形象上,通过画面释放自我。
在艺术圈磨炼20 多年后的徐加存,从遥远的西藏回归繁华的都市,从对自然的感知到对生命的修行体悟,加以对佛学经典的系统性学习,新系列《有寂无别》让我们看到一个脱胎换骨的徐加存。
就禅宗而言,其实“寂”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寂灭,而是一种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命意象与混融境界,从文化上说,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与达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东方哲学彰显。这正是理解徐加存新作的关键所在。
“《有寂无别》系列不似以往那种树的生长状态,更多在思考有和无、生存与寂灭、生与死的状态。佛学当中讲的有和无其实是同一个概念,以前的‘有’指向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与生命,‘无’是一种超越,跳出原有的认知和本相,尝试看到生命状态之外的维度。”画面中那物的骨骼或人的骨骼,暗示着生命与物的矛盾交融关系,其有着人类对多维空间中可见与不可见、感知与未感知、存在与非存在,却又无处不在之物象的真相化企图。新作给人内敛、沉静的视觉感受,隐喻着空间中生存过的个体的经历和际遇,这一方生存空间凝练出某种永恒的气息。
实有与虚无,本来就相互生发、不离不弃。人生和艺术都是这样的,在各种经历的过程中,徐加存反复试验、审视自我,将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和能量毫无保留地投注于画布之上。与之对话,徐加存没有了当年的漂泊感,多了一番泰然自若,作品自然而然地脱胎换骨。
《2015 年的树》 145cm×360cm 纸本水墨 2015 年
《有寂无别1》 68cm×140cm 纸本水墨 2022 年
《有寂无别5》 68cm×140cm 纸本水墨 2022 年
水墨依着东方精神前行
从创作脉络上看,徐加存是决然从传统体系中出走的一员,但从没有离开根植于骨子里的传统。这些年来,他始终围绕中国水墨材料,一路尝试,一路磨砺,一路找寻。
轰轰烈烈的“85 美术新潮”,让水墨发生了嬗变,形成了传统文人水墨、表现性水墨、抽象水墨、新文人水墨、多媒体水墨等多元并存的格局,创作也从单纯的笔墨、宣纸,融入更多的媒介。这在徐加存看来,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水墨代表的东方精神。
“创新不是刻意的创新,而是有感而发,我不主张形式上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掌握一些东西后自然而然的消化掉,然后与自己内心的体验相结合。生活在这个时代,真诚地面对自己就是当代精神,单纯地说技法层面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对于那些程式化的东西,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它背后隐藏的精神。”
对于水墨,徐加存的思路和答案很清晰。他不是简单做一个技巧仿古者和精神逃逸者,而是重思水墨和当代人的精神联系,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性考量,既非对客观世界的单纯再现,也非对主观意识的单纯表现,而是通过对画面形式与构成的再造,完成对水墨当下精神的建构,并体现出一种内敛的、东方的文化主张。
“中国水墨和中国哲学精神一样含蓄,讲究心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并非游山玩水的临摹大自然,而是一种观想再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我们站在这几乎充满整个画面的雄峰之上时,并非只有传统意义上关于‘钩皴点染、枯湿浓淡’的探讨,对它的理解超越形似而重在神韵,我们可领悟其向往‘离相’的精神追求——范宽在这座让人难以超越的高峰里,完成了自己与宇宙的对话。”由小观大,由表及质,无论积墨还是焦墨,徐加存的笔下形象从不是某地某景的直接取摄,而是化自然为胸中意境的结果。
“每个艺术家都有一个自身的立场和态度。只有当艺术家对水墨品性有着当代思考,水墨才可能重新发生。”徐加存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当代水墨发展的文化态度:大气的包容和多样的并存。在他的作品中,观者能够体会到作者意图表达的情感和神韵,进而产生共鸣,他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处世态度,而非仅仅是审美体验。
回归生命支点的修行
在近期的新作中,徐加存留给画面的几乎只有黑白两个极色,这种终极的状态,强烈而单纯。
评论家赵力曾这样评价徐加存的画:“黑白世界在徐加存眼中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而‘深黑’和‘浅白’不仅仅是墨色不同色阶的指代,更是艺术家精神意境的思考深层,由此也为观赏者打开了在此容身、想象、拟景、造境的精神空间。”
石涛言:“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再结合最近艺术家对佛学的参悟,黑白用色让人联想至“虚无”,即佛家所谓的“空”。虚无本无定律,从虚无中走来,又向虚无中走去,所以,黑也是白,白也是黑。将五色精简至黑白单色,是画家求自然、摒迷妄、洗净嗔痴后,追求人物两忘的随性状态。
做艺术家像是一种修行。这是我跟徐加存聊天时感受到的。画画成为一件非常“日常”的事情,比起社交,徐加存更愿意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去,不被打搅。“我喜欢待在工作室,在工作室待着的那种踏实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取代。”
扫庭院、喂狗喂鹅、参禅打坐……不知何时起,徐加存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具体起来,喝一杯茶、遛个弯儿,内心趋于平静,画面反而慢慢清晰起来。似乎他做艺术也是如此,找方向,做减法,哪些东西是要捡起来的,哪些东西是要丢掉的,之前的所有探索最终都慢慢地交汇在了一个点,用他的话说,“这是生命的支点、精神的支点”。“我更加明确了接下来的创作是往哪个方向探索和尝试,非常清晰和明朗”。
一个真正的艺术修行者,是不断上下求索而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状态。对徐加存而言,真正的艺术或许就是一种参悟生命本源之后的自我心性的自由投射与艺术灵感的激情释放,更是一种超然而又自在的人生状态。
徐加存
1977年出生于山东莱芜;200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至2005年赴西藏工作,任教于西藏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先生。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作品被宇辰美术馆、苏州本色美术馆、环铁时代美术馆、国粹美术馆、繁星美术馆、东方现代艺术馆、养墨堂美术馆、芥墨艺术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