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画管窥清代广东文人的琴事生活
2023-10-17余曼广州博物馆
文:余曼 图:广州博物馆
南宋末年,皇室南迁,将中原古琴文化带至广东,此后几百年间,岭南琴学昌盛。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以黄景星(?-1842)为代表的岭南琴派正式形成,岭南琴派声名日显,琴事活动频繁,文人士大夫以琴为寄、交往唱酬。此时期亦是广东画坛的黄金时期,弦外之音与画外之象的共同内涵引起共鸣,黎简、谢兰生、蒋莲等画坛大家,亦是古琴爱好者,他们以琴为乐,引琴入画,推动岭南琴学和绘画发展。本文拟以赏析广州博物馆藏3幅清代广东地区“古琴”题材的绘画,管窥清代广东文人的琴事生活,并试图略微增补岭南琴史。
谢兰生是考察清嘉道年间广东文人士大夫琴道与画道的最佳切入对象。谢兰生(1769-1831 年),字佩士,号澧浦、里甫、理道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寓广州。嘉庆七年(1802 年)进士,先后主持粤秀、越华、羊城书院讲席,曾任《广东通志》总纂。他工诗善画,是广东著名学者、画家、诗人。谢兰生交友广阔,对古琴和书画都有深厚研究,他在《题潘乐潮画册》中云“子敬人琴俱亡,古人所痛,而画与琴异,琴韵一寂不再振,画笔淋漓在障犹湿”。“淋漓在障犹湿”出自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形容绘画笔墨酣畅。他提出琴人逝去,琴音断绝,然而画人离世,后人仍可观其画而悟其意的观点。《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①中记载了大量他与文人士大夫相约听琴赏曲的事迹:为琴画题诗,如“为《横琴图》题云:地僻云深处,水流花放时。有琴弹未得,要作问天诗。”;品评古琴,“澄公所藏琴绝佳,南邨弹琴,竟不停手”;乃至古琴买卖,“又再购得大琴一张,马岂斋为上弦一试,音韵有余,比前所得一张远胜”,这正是嘉道年间士大夫古琴书画生活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里还记载了黎简与蒋莲两位知名画家鲜为人知的琴事。
黎简:《奇石野谈之图》
《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道光元年(1821 年)六月载:
廿六日 晴,午雨。讲管蕴山“维疏食菜羹”一节题文。题黎二樵水仙操山水诗:“学琴身不到蓬莱,犹有凡心未脱胎。听彻云涛三万叠,仙风吹入耳根来。”②
黎简(1747-1799 年),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清代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
《奇石野谈之图 》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黎简晚期着意学习石涛,几可达到与真迹无异的境地。他曾言“古人多有以枯木竹石写作大幅障子者,此是画家一大局面,不得以小技目之”③,谢兰生亦赞同此观点。黎简还是“石痴”,常移石入画,该画用笔松秀苍劲,墨色浑厚秀润,气韵古逸,以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技法作为创作的基调。苍茫天地间,三高士盘坐对谈于奇石之上,一人横琴于膝上,其意境正如黎简《画山水歌寄何勤良》中云:“夜来青镫野风急,风雨入我琴上弦。泠泠哀玉响笪屋,墨意静有琴声存”,画面空清、寂寥、淡远,于无声处听七弦长鸣。
蒋莲:《人物“畅饮”图》
蒋莲约生于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 年),字君先、君光、香湖,别署芗湖居士。广东香山小榄人。据说生平仰慕画家陈老莲,故名为莲。善画人物,尤其仕女、山水、花卉、草虫。著作有《剑光楼诗钞》《乐志堂文集》《常惺惺斋书画题跋》《乐志堂诗集》等。道光年间曾长居广州,设浴桐小馆从艺,画款多落“浴桐小馆”或“蓬莱别馆”。蒋莲除精工书画外,《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记录了其琴事二则:
清 黎简《奇石野谈之图 》161cm× 56.2cm自题:奇石野谈之图,辛丑九月二樵山人。钤印:黎简私印(朱白文方印) 二樵(朱白文方印)
清 蒋莲 《人物“畅饮”图》177.2cm×56.5cm自题:戊戌暮春之初,写于蓬莱别馆,为子谷大兄大人雅鉴定。芗湖蒋莲。钤印:(印未识) 如意(朱白文方印)
[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五月],十八日 晴,复小雨。阅卷。绣谷来,蔡芸圃、徐稚山、招名山来,适妙公送至鲜菌,留名山与衢尊午饭。与衢尊入荔湾松阴下,小港俗名关塘,两岸松枝与杂树樛垂,颇有野趣,惜港短,小曲折耳。由港上石路里许,过渡入荔园,游人甚众,遇蒋芗湖携琴至,弹数曲,亦极雅事……④
[道光九年(1829 年)十月],初五日 晴。还斋,随出城会鲍东方、蒋香湖、叶春塘。得晤杭州李五澄宇琴师,听弹数曲,各极其妙,不特近日工琴者无其比,自少听琴以来,未闻此妙音,真乃名下无虚也。……李澄宇能以洞箫和琴音节,尤妙。⑤
蒋莲携琴会友于荔湖,兴致之处抚琴数曲,雅事莫过于此。谢兰生、蒋莲还亲历了李澄宇在广东地区的琴事活动,李澄宇是广陵派传人之一,曾教黑龙江镶白旗满洲人庆瑞学琴瑟。庆瑞著《琴瑟合谱》,是岭南“香江容氏琴学”之源。
《人物“畅饮”图》中两学士隔案对饮,石案、石座皆为太湖石,案上置有盘、爵等器物。一学士执勺,另一学士举杯,正酣畅对饮。右侧站立俩仕女,其一抱琴,琴置于琴囊内,后有一翁抱花瓶经过,瓶内鲜花烂漫。画面造型和构图优美生动、简洁清新。所画人物的动态、神情无不生动传神,衣纹流畅,清圆细劲,笔墨流动。仕女亭亭玉立,绛唇轻点,美目流转,敷彩淡雅自然,别有神韵。该画创作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此时期蒋莲人物画风成熟,融陈洪绶高古朴伟,笔力雄健与仇英精密工丽,灵秀艳逸的画风于一身。陈澧撰《香山县志》卷二十载:“(蒋莲)初在省城学画未有名,既而得老莲人物数十幅,闭门学之,三年不出,名乃大著。”蒋莲早年心追手摹,力求神似,运笔稳健灵动,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谢兰生跋蒋莲所画《唐人宫怨诗》云:“芗湖居士初写人物,洎而无体不习,年富手敏,以此追踪唐、仇,饶有余力。即此宫怨一幅,悲秋之态尽传阿堵,衣袂熏笼一一精到;我辈老人,固当敛手退避,亦岂时流写生者所能逮乎?”
清 伍德彝《临石涛山水图》270cm×73.5cm自题:临石涛先生本,奉珏卿先生姻丈教。庚寅上巳,懿庄侄伍德彝。钤印:德彝长年(朱白文方印) 伍德彝(朱白文方印)
伍德彝:《临石涛山水图》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奇峰”,其《对牛弹琴图》画面简约,立意高远,后世多沿袭临摹。除前文提及黎简学习石涛外,广州博物馆还藏有一幅伍德彝临摹石涛的琴画。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伍德彝临石涛画意,绘此幅立轴赠潘珏卿。画面分为远景和近景两部分,远山和松林构成远景,远山坡势平缓,松林高大参天。湍流和乱石构成近景,激水清澈富有跳跃感。画作笔法细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使画面中心横琴沉思的高士显得淡远虚静,高士借琴意将他的文人精神隐入山水自然中。
伍德彝(1864-1927 年),字懿庄,号逸庄,亦作乙,一名乙公,号花田逸老。广东番禺人,幼承家学,遍观书画文物。从居廉游,花卉得廉嫡传,所作翊毛、山水,风致宕逸,自具面臼,与温幼菊齐名华南。
“珏卿”因题在岭南名琴“簾泉”和“天蠁”琴匣内的墨书而显名于世,“簾泉琴制自何代,未能深考。……潘珏卿茂才赠以七绝诗曰:岭南无限旧藏琴,谁解朱弦领古音。一篑山房推绝调,簾泉书向匣中寻。”“天蠁琴为有唐蜀人雷氏所制,韦苏州故物也。……宣统禅让之后八年己未五月乃归于潘珏卿茂才,推岭南名琴除簾泉、绿猗琴外,则天蠁焉。赠以七绝诗曰:天蠁微吟韵最清,海山人去变秋声。含情欲向苏州问,底事东樵别署名。”其人事迹较少为人所知,通过该画上题款,查阅史籍,补充如下:
潘光瀛(1838-1891 年),字宗治,号珏卿,广东番禺人,潘振承家族五房之第五世(兼嗣六房),子潘飞声(兰史),著有《梧桐庭院文钞》《梧桐庭院诗钞》《梧桐庭院词钞》。居廉六十大寿时,潘光瀛、伍德彝等十八友朋曾作祝寿诗二十六首,结集为《啸月琴馆寿言》。1926 年出版的《古今联语汇选》刊有“羊城伍氏万松园,池中有石,乌柏成林,门外古榆双株,交荫檐角。番禺潘兰史先生之先德珏卿茂才为题联云: 盘石生乌桕 当门种白榆 ”。
明 寒涛琴粤中名琴之一,相传最初为明代新会大儒陈白沙(献章)所用。
可推知伍德彝与潘光瀛是姻亲,交往密切,伍德彝临石涛琴画赠予潘光瀛,既投其所好,又以“画意”喻人,彰显潘光瀛品德高洁。
岭南古琴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得益于清代岭南商贸经济发展和广东地区文人群体崛起和兴盛。在文人心目中,琴负载着厚重的哲学意义,既是神圣庄严的上古礼乐象征,又是隐逸高士的形象载体,尤其是自陈白沙提出“素琴本无弦”后,岭南文人为追求“琴境”,推动了岭南绘画的多元化,促使文人提升绘画技法来抒发自我。同时,这些存世画作不仅记录了岭南地区的琴事史迹,更是有助于后人赏画听无声之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