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导读
2023-10-16
作家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译作《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杨绛先生创作有剧本《称心如意》、散文随笔《我们仨》《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等,并于102岁时出版《杨绛文集》八卷。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就创作特色而言,其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简洁平淡的语言将生活的波澜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文字在她笔下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她的文章写尽其高贵的品格与从容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杨绛先生与其丈夫钱锺书先生二人共同拥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所著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平淡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的、饱含爱与痛的日子。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锺书,以平实而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丈夫与女儿的思念。全书从独特的女性视角,以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的角色,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我们俩老了》,以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为开端,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第二部分为《我们仨走散了》,是第一部分那个梦境的具体形式,杨绛完整地记录了这一“长达万里的梦”,内容有《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第三部分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以及一家三口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充满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仨》既有对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与对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又有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的体现。
经典摘录
阿瑗到了工厂,跟上一个八级工的师傅。师傅因她在学校属美工组,能画,就要她画图。美工组画宣传画,和钢厂的图远不是一回事。阿瑗赶紧到书店去买了书,精心学习。师傅非常欣赏这个好徒弟,带她一处处参观。师傅常有创见,就要阿瑗按他的创见画图。阿瑗能画出精确的图,能按图做出模型,灌注铁水。她留厂很久,对师傅非常佩服,常把师傅家的事讲给我们听。
锺书在昌黎比我和阿瑗可怜。我曾到昌黎“走马看花”,我们一伙是受招待的,而昌黎是富庶之区。锺书去到昌黎时,“三年饥荒”已经开始。他的工作是捣粪,吃的是霉白薯粉掺玉米面的窝窝头。他阴历年底回北京时,居然很会顾家,带回很多北京已买不到的肥皂和大量当地出产的蜜饯果脯。我至今还记得我一人到火车站去接他时的紧张,生怕接不到,生怕他到了北京还需回去。
我们夫妻分离了三个月,又团聚了。一九五九年文学所迁入城内旧海军大院。这年五月,我家迁居东四头条一号文研所宿舍。房子比以前更小,只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分隔为五小间。一家三口加一个阿姨居然都住下,还有一间做客厅,一间堆放箱笼什物。
搬进了城,到“定稿组”工作方便了,逛市场、吃馆子也方便了。锺书是爱吃的。我们有一件大心事,阿瑗快毕业了,她将分配到哪里去工作呀?她填的志愿是“支边”。如果是北方的“边”,我还得为她做一件“皮大哈”呢。
自从她进了大学,校内活动多,不像在中学时期每个周末回家。炼钢之前,她所属的美工组往往忙得没工夫睡觉。一次她午后忽然回家,说:“老师让我回家睡一觉,妈妈,我睡到四点半叫醒我。”于是倒头就睡。到了四点半,我不忍叫醒她也不得不叫醒她,也不敢多问,怕耽搁时间。我那间豆腐干般大的卧房里有阿瑗的床。可是,她不常回家。我们觉得阿瑗自从上了大学,和家里生疏了;毕业后工作如分配在远地,我们的女儿就流失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但是事情往往意想不到。学校分配阿瑗留校当助教。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称心满意。因为那个年代,毕业生得服从分配。而分配的工作是终身的。我们的女儿可以永远在父母身边了。
我家那时的阿姨不擅做菜。锺书和我常带了女儿出去吃馆子,在城里一处处吃。锺书早年写的《吃饭》一文中说:“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他没说吃菜主要在点菜。上随便什么馆子,他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我呢,就仿佛是一个昏君。我点的菜终归是不中吃的。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锺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锺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那边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
“跑来的这男人是夫妻吵架的题目——他不就是两人都说了好多遍名字的人吗?……看他们的脸……”
“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
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赏析
选文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了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结成感人的回忆录。
先是写了女儿阿瑗在工厂跟师傅学习画图,通过“阿瑗赶紧到书店去买了书,精心学习”“阿瑗能画出精确的图”等平实的语言,展示了一个优秀女儿的形象,流露出一位母亲的喜悦与自豪;后面的语段回忆的是阿瑗考上大学以及分配工作的事情,每个回忆片段都流露出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
然后又写“他阴历年底回北京时,居然很会顾家,带回很多北京已买不到的肥皂和大量当地出产的蜜饯果脯。我至今还记得我一人到火车站去接他时的紧张,生怕接不到,生怕他到了北京还需回去”,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们既看到了一个顾家、爱妻女的丈夫,又看到了一个对丈夫无比关怀的妻子。在艰难的日子里,杨绛与钱锺书夫妇俩相互扶持的情谊令人感动。
接着写了一家人“吃馆子”的故事。乐观向上、淡泊无求的一家人在平淡的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能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感到欣喜,并用细腻的文字娓娓叙说,体现了作者一家三口对生活的热爱。
这就是“我们仨”的生活,看似和别人没有什么大不同,但能感受到多一分的温暖,正是他们多一分的乐趣所在。选文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达了作者对丈夫、女儿的思念与深沉的爱意。文章末尾通过父女间的对话,展现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温馨幸福,在风雨之中相互支撑、相互鼓励的画面。语言温婉平淡,亲切自然,体现了杨绛先生在困难面前仍保持从容淡定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