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反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023-10-16张炎
张炎
反复是文学创作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等,它可以突出思想、深化主题,强化情感,增强节奏感和说服力,让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有力,令读者加深印象。一般来说,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中比较常见,在一些演讲稿、广告词中也有所运用。在作文中恰当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使作文文采斐然,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掌握反复的修辞手法,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特点、分类及情感表达的作用等。
一、重在重复,突出特点
反复就是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等,重在强调“重复”,即相同的词语、词组、句子或语段重复出现。
示例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解析:这是朱自清《春》中的开头句,运用了词语的反复。连用两个“盼望”,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以及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示例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解析:这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句子,运用了短语的反复。诗人连用两个“旦辞”和“但闻”,前面四句和后面四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路途之遥远,行军之神速,宿营地之荒凉,体现出了征途的艰险。
示例3: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解析:这是刘成章《安塞腰鼓》中的语段,运用了句子的反复。重复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着力强调,充分感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二、细化分类,明确表达
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间隔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将反复的部分隔开。不同的反复类型能收到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这一句运用了连续反复的手法。句中连续出现“沉默呵”,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爱国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示例2: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斷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解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这一文段运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每句话的后半句都用了“他们不惊诧”,犹如一记记重拳打在反动政府的脸上,暗寓着对反动政府愤怒的谴责,发人深省,语言有力。
三、表情达意,深化情感
在作品中有意识地重复某句话、某个动作、某种感受、某种想法,能够深沉、真切、浓烈地表情达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示例1: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解析: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这一段,在写到刘和珍和杨德群之死时,重复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暗寓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刘杨二人深沉的思念和疼惜,以及对北洋政府无耻行径的愤怒和批判。
示例2: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
解析:李雪峰《回家的花朵》这一语段反复出现了五次“醒”字,前两个“醒”是蒲公英之“醒”,以“醒”写花开,极显生命之活力;后三个“醒”分别写“大地”“春天”“岁月”之“醒”,让人如见一幅美丽的图画——蒲公英花开,点染大地,大地一片春意,生机勃勃,然后人们耕种劳作,繁衍生息,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示例3:起来!起来!起来!……冒看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解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这一段中,重复出现了“起来”和“前进”,高昂激越、铿锵有力,鼓舞人心,步步增强情感,强烈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恨和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