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资源的高职新校区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2023-10-16姜振宇卢珊
姜振宇 卢珊
摘 要: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发展已开始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建设阶段,校园文化建设被视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成了教育管理发展的重点。阐述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分析地域资源与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并探索在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中融入地域资源的路径。
关键词:整体迁移;校园文化;地域资源;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类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功能越来越突出。“双高计划”实施后,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能力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显示出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高职院校办学功能与定位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学校的文化建设。对于正在进行全面搬迁的高职院校来说,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与挑战。
一、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一)技术应用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兼具“职业”和“教育”的双重性质。多数学生在进校时就是针对未来期望岗位选择的专业,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也更着重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安排,突出职业特色。为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专业特色和技术应用特色,将二者融入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素养。
(二)社会服务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显著的社会服务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社会、企业,强化与二者的沟通,重点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对企业的爱岗精神、对团队的精诚合作精神以及高尚守信的专业精神,从而加深对自己服务社会的责任的认识。在充分考虑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同时,应将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
(三)品牌特色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从纯粹的规模扩大转变成了内涵建设,学校文化的品牌构建既是高职院校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要素,也是教育管理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特点,还要注意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渗透,从而在校园文化中体现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
(四)文化地域性
就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而言,其对校址的更换往往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其整体迁移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当地文化环境和提升当地教育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促进地区发展的时代需要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二、地域资源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
地域资源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为更好地说明地域资源与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本文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进行分析。自该校确定迁至高淳起,学校就深入高淳开展调研,并以“扎根高淳、服务高淳”为理念,制定了服务高淳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加强校地深度融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一)地域资源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学科建设,从而推动当地职教发展
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實现良好发展的源泉,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区域优势是开展专业建设的重要起点,通过对地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对接地域主导产业,将整体迁移作为调整学校专业结构设置、优化现有专业方向的良好契机,可以为高职院校特色学科的形成提供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这不仅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避免学科建设的同质化,而且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上千人次顶岗实习和“工学轮换”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新的契机。高职院校的迁入,可以促进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进而加速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地域资源有利于加快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学校与企业协作是为了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能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同时促进装备与技术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双赢。将地域资源和当地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教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融合进行协同改善,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并为地区经济提供服务的周期,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渠道,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率。高职院校可以将目标对准阻碍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当地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产教融合基地,为地方发展提供不同层次和方向的支持,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
(三)地域资源有利于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发展,从而助推本地文化发展
在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大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力度,主动吸收本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特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创造出知识的扩散效应和放大效应,可通过校园文化的集聚和辐射,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协作、发展和传播,为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使区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对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来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有利于稳定教职工队伍,并为当地留住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地域资源有利于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从而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
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重要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可以把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建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赛事、红色文化传承等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为区域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具体包括人才培训、科技支持、信息传递和物质资源等。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通过区域资源的整合,可以为高职院校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在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中融入地域资源的路径
以我国南京某高校为例,它是首个被引进到高淳的高校。在新校园的建设与运作中,既要坚持传统,也要坚持文化的创新。在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地域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高职院校要以其为根本,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吸纳和继承,并以其为依托,这是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物质文化建设
以校园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的生成,贯穿新校区整体规划、建筑特征、配套景观、标识标牌、泛光亮化等设计中。首先,注重移植和继承老校区的文化资源,延续校徽、校旗、楼名、小品等标志性文化符号;其次,坚持发展的原则,系统全面地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围绕“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两条主线,以小品、文化地砖、挂网装饰、形象墙、宣传栏等形式,在每一个场地都体现鲜明的个性,彰显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点;最后,根据因地制宜和传承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高淳发达的水系连接中心景观湖和公寓区、实训区景观湖,贯穿整个校园,并与市政湖相通,以彰显当地水乡特色。整体空间采用当地民居围合院落的模式,通过连廊连接各建筑。校园建筑的形态、高度、色彩和材质与当地建筑相协调,能体现当地气候、文化传统和环境特色,与当地民居内敛但富有秩序的特点相呼应。
(二)精神文化建设
对于整体迁移类高职院校,其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注重新老校区精神文化的有效衔接,以及地域文化精神的导入。在继承老校区的精神文化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积极地担负起这一职责,大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将校园传统文化继承好,避免出现文化断层和空心化现象。由于高职院校新校区多选址在郊区,而多数教职工的家庭和生活圈在老校区或城区附近,因此学校和当地政府可以出台购房、租房或校内住宿等优惠政策,给教职工的生活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便利,这有助于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和时间,提高师生对新校区的归属感。
(三)制度文化建设
推动新校区管理体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应从战略性和全局性上增强制度设计。新校区往往在占地面积、建筑体量、设施设备硬件水平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方面均有所提高。根据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开展充分调研,从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学术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创新和发展,使新校区校园文化有章可循,且在规划的轨道上发展。此外,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的成立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为核心,是创新创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城市片区,其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集群发展”的思路,形成了“产、学、研、城”四位一体的活力新城。到现在为止,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已经签约入驻了6所学校,计划采用差异化竞争、错位式发展的方式,培育形成与全市、全省主导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从制度文化上给学校搭建合作平台,为学员搭建校内与企业的“高速通道”。
(四)行为文化建设
应做好文化考察,增强校地互动融合,体现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新体系,同时自觉承担起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融入社会,吸收地方文化的营养。这样既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引导作用,又能对优化专业结构起到帮助作用,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从而达到校企地互利共赢的目的。通过各种场景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活动、党团活动、产研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体悟学校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学校品格,加强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更好地实现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同时实现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發展。如参观城市形象展示中心和当地党性教育基地,参加各专项调研活动和当地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对本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此同时,可通过与区域优势产业的对接,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推动形成特色学科。也可与地区内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产学研实践基地,一起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防止学科建设趋同化。
四、结语
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作为能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必然会受到地区资源的深刻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职业性为主导,其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通常与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将地域资源充分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校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为高校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指引。同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反哺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重构与发展,有助于当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地域提供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储备,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因此,整体迁移式高职院校要与地方互相支持和配合,以互利共赢为前提,积极搭建沟通的平台,结合地域资源推动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双方文化的融合与共进。
参考文献:
[1]姜振宇.整体迁移式新校区文化建设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0):99-100.
[2]姜振宇.地域文化在高校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8):32-34.
[3]陈进.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33):147-151.
[4]侯妍竹,孙长坪.基于高职教育功能的高职院校治理文化建设[J].林区教学,2021(11):49-52.
[5]邢晖,邬琦姝,王维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及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31-39.
[6]葛志亮.“双高”建设背景下以文化人存在的问题和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2):97-100.
[7]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40-141.
[8]罗先奎,刘人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因素[J].扬州高校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8-22.
[9]张卫国,魏佩佳,王飞,等.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