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与城市群形象设计新维度探析

2023-10-16杨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传播

杨琛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布局的加快,国际化发展为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圈突破发展瓶颈,面向新时代探索新发展的新维度提供了历史机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试分析探索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提出通过实施中原文化、黄河文明国际传播系统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传播;对外形象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以及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以城市群和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带、经济圈建设迅猛发展,同时也开始面临发展瓶颈的制约。“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拐点。因此,我们应该转变发展模式,将更多的软实力因素纳入到区域发展体系之中,实现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路径转换。”[1]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资金、土地以及交通区位优势等各种硬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快慢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弱,当区域经济开始向周边辐射,就会与周边地区发生经济上的冲突和竞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会主要取决于软实力,软实力必将成为未来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的重要战略因素[2]。同时,经济软实力不仅内在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能力,还具有实现其转型的内在机理[3],城市的文化开放、连通性和城市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4]。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拓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以对外开放为显著时代特点的经济软实力对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其中,在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系统下的重要子系统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上(由文化核心价值水平、城市制度健全程度、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及创新、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中心影响力等指标组成),我国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5-6]。

一、河南省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以河南为例,尽管快速发展势头依然,以中原城市群为引导,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发展较为迅猛的省份,但同时已经开始面临自身资金、土地、环境等硬实力制约,以及与东西南北日益兴起的其他区域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作为文化大省和经济发展的“快”省,河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缺乏权威性统一领导、系统性顶层设计和强有力政策引导;各地结合自身需要独立设置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内生动力不足,构建各具特色的地方对外话语体系、为国家外交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意识不强,担当作为主动性不够;对于把文化作为长线资本投入“一带一路”建设、营造经贸合作有利条件的前瞻性认识不足,“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推动工作抓手不多,文化和翻译资源融合发展整合不够,政策配套不足,资金投入有效性需要提高;在以文化对外开放助推新型发展方式上,普遍存在着创新与独立设置议题的意识与能力不强,对外宣传很大程度上处于“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状态,译成外文且能够准确而又生动展示中原文化和时代中国发展成就,让国外民众听得懂、看得明白、产生共鸣的产品匮乏,与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经济大省的地位和影响力不相匹配。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以开放弘扬文化,以开放推动创新,全面、真实、立体地向世界展示中原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用中原文化的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全省上下认真探索。

以武术文化为例,“天下武功出少林”,河南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对外传播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多年来,少林功夫作为黄河文明、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已经传播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在外各类培训机构众多。2018年2月,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对300多个中国话语词条在英语国家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报道量进行统计分析。在认知度总榜单前十位中,“少林”高居榜首,其中的“阴阳”“武术”“气”“气功”也与中华武术文化密切相关[7]。但由于缺乏政府的统一协调指导和囿于“师徒传承”的行业传统,存在着门类多、分布散,“走出去”多为民间行为,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危害行业形象的案例时有出现;翻译成各种外文的武术教材少而又少,权威标准术语亟待统一规范,文化和功夫脱节,禅、武、医、艺、演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文化的经典符号和载体。加强政府指导,依托优势高校建立翻译与传播引领指导机构,把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和标准规范翻译整理出来并传播出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提高國际话语权,展现国际新形象。中央也出台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考察时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这对于中原文化发展传承提出殷切希望,要求谱写新时代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同年11月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优质职业院校在国外建设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鲁班工坊’”。以武术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中原文化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是河南最宝贵的自然禀赋。打破瓶颈,突出重围,可以抓住国家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战略部署的有利时机,放眼世界,从更宽的维度来探索提升竞争力的突破口,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视野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城市和城市群形象设计中,将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城市国际化形象作为核心要素,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空间,提供新的“动能”。

高质量发展不应是狭义上的生态保护的经济地理概念,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传播的综合体。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不仅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要站到国际大舞台上,放眼人类社会发展,“讲好黄河故事”,传播中华文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同时,随着河南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推动文化“走出去”,树立良好对外形象,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商机”,展示出巨大活力。

二、中原城市群与探索城市设计新维度

中原城市群是中国北方内陆地区以郑州为中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形成的空间结构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一体化发展城市群体。2003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中原城市群概念,并明确中原城市群范围包含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层。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和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18市,河北省邢台、邯郸2市,山西省长治、晋城、运城3市,安徽省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5市,山东省聊城、菏泽2市。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将中原城市群列为7大城市群之一。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区域经济的龙头、发动机、增长极和辐射源,人口超过1 260万、GDP总量超过1.26万亿的超大城市,是内陆地区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商品物流和市场交易中心,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文化和医疗中心,以汽车、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中原城市群研究涉及城市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禀赋和传播优势。目前论述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构建原则和策略、城市的功能联系和结构升级、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空间层面的战略整合和规划较多。随着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学界开始关注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但对于中原城市群语言景观研究成果较少、基础较为薄弱,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闫亚平和李胜利对河南各城市宣传语景观、指示语景观、市政府网站和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进行分析,呼吁重视语言景观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功能[8];丁洁从视域融合和哲学审美视角对洛阳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进行了剖析,拓展了语言景观的活态化、历史再现化和再情景化的建构过程[9];等等。现有研究与时代发展需要相比较为滞后,无法展现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厚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更无法满足河南省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

弘扬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核心价值理念,提升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已经成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选择,和脱贫帮扶、高质量发展一样,是当前中国内政外交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从国际交往语言战略角度出发,以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为切入点,对中原城市群语言景观、城市语言服务水平、国际交往语言能力多维度进行探讨,具有巨大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推进中原文化融入新时代城市生活,实现城市设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模态打造文化国际传播精品项目,把“中华源·黄河魂”打造成“中国名片”“世界品牌”,以文化开放促进文化创新,以文化“走出去”带动新型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三、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与城市形象设计

创新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10]。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无论是历史文化传统,还是现代社会发展,河南在国家的大格局中都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扬担当作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把对外话语作为体系来研究、构建、发展,努力讲好地方故事,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地方方案,贡献地方力量,对于在当前形势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打破区域发展瓶颈,同时,对于面向世界,以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建设模式转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為此,要倡导城市设计从城市空间设计、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基础要素延伸一步,将国际传播纳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项,列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设计的重要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建立城市学新的文化维度理论架构,将国际交往语言能力和语言环境建设“嵌入”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建设新风格和实践创新模态。

(一)新境界、新理念、新思路

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城市从地理概念上是我国国际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的重要载体。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调研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应使河南从内陆欠发达农业省份的历史定位中解放出来,看到对外形象是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面向未来努力塑造“世界的河南”良好形象,提升中原文化国际传播力。这是地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担当和历史使命,开辟了我国城市设计发展新境界。城市群建设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区域发展模式,提升经济集聚和物流运输效能,拉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提出,使我们看到,城市群在提升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上,同样具有强大的集聚效能、发展空间和引导示范作用。加强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建设,赋能社会和经济发展,应该成为城市群建设的新理念。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对外推介是建设文化、创新、开放“三个高地”和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开放发展的重要一环。抓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的历史和战略机遇,结合国际大视野和未来发展超前谋划地方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聚焦历史文脉和红色基因,加强语言能力与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原风格、中国气派、世界影响力和鲜明地理标识的文化精品,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河南注脚,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谋划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二)加强国际交往语言能力建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11]。语言景观是城市意象和城市感觉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也是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领域。把语言交流与推广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加强谋划和设计,是世界上影响力较大国家的普遍做法,如德国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以法国为例,1994年,《法语使用法》即“杜邦法”通过,强调保持法语的规范化和“纯洁性”,为国际化推广法国奠定基础。成立于1989年的法语和法国方言总署隶属于文化部,由国家总理直接领导;成立于1907年的法国文化中心,至今已在全世界90多个国家设有约160个站点;创建于1883年的法语联盟,全球有1 100多个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法国还有众多民间协会组织加入法浯推广与保护的行列,其中很多协会都有自己的网站、论坛、刊物,举办各种活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呼吁保护法语,并监督法语的使用情况[12]。2018年法国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推广法语,计划到2050年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语言,让全球说法语的人数从当今的2.74亿人增加到超过7亿人,重点为非洲地区[13]。加强城市国际交往语言能力建设,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对于国家全面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提升国际语言环境水平和形象

在城市设计中探索文化国际传播力新维度。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和1981年出版的《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两部著作中,先后提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城市形态环境要素主要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要素,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将“感觉”作为城市行为的唯一尺度,将可识别性看作感觉的一种[14-15]。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餐饮、道路交通、机构改革后党政机关设置、开放平台和新名词新事物研究编制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标准,全方位提供翻译原则和遵循标准,普及推广相关知识和要求;建立包括外事、宣传、民政、公安、交通、住建、教育、文旅、卫健等多家单位参与的专项协调指导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实效,将规范外语标识语纳入城市营商环境整治和市容整治、新建景区规划、老旧景区升级改造、旅游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聚焦窗口行业、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督导检查,排查“存量”,管控“增量”,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落实完成“河南标准外文版翻译行动”的各项任务和预定目标,鼓励和支持“一带一路”文化、语言、旅游等学术研究,政府资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发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标准化翻译语料库和术语库;抓紧实施中原两拳(太极拳和少林拳)国际标准化工程,整合全省武术和外语翻译力量面向世界系统研究相关文化、规则、标准中外文规范化表述,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华武术国际标准化全球研发中心,抢占武术国际化推广制高点,为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做出积极贡献。

(四)打造文化对外传播精品项目

持续挖掘、梳理文化外宣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水准、能够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高水平的语言和视觉对外传播精品,利用新媒体的H5、MG动画以及微博、微信、微视“三微”等多重大众传播形式,组织系列多语种采访拍摄微视频活动,依托国际在线多语种母语传播优势,优选多语种网站、海外社交平台推广报道,提高对外话语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力;整合社科规划与对外传播资源,开展更多的优秀翻译项目、成果评选活动,对相关论文、书籍、外宣短片、外宣手册、项目等根据选题意义、完成质量、对外传播效果等指标体系评选优秀成果,适当予以奖励,增强各界参与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和建设的积极性。

倾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2021年12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出台,提出要围绕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系统梳理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具有重大价值、突出影响、关键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主舞台”,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把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元素融入城市设计和旅游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新載体和重要窗口,吸引世人行走河南,读懂历史巨变中黄河文明的强大凝聚力,感受中华民族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配合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文化城”建设,持续举办中华武术文化外译与传播国际研讨会,汇聚世界相关领域组织机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于中原,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共商武术文化外译和规范之策,共探武术文化之奥秘,共谋弘扬发展之大计,在国际体坛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河南声音,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更加出彩。这些举措将提升城市“意象”“感觉”、文化底蕴和魅力以及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五)搭建理论研究智库平台

认真深入地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特点,区分“外宣”与“内宣”的不同着力点,创建流畅地道准确的外语表述,创建起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才能达到期望传播的效果[16]。如老子“玄同”思想体系中的“同理心”“玄同心”构成“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成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独特国际治理理念[17],也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宝贵财富和国际传播的“富矿”,亟待深入挖掘整理凝练。鼓励和支持结合外宣需要开展关于共建“一带一路”文化、语言、旅游、社会发展等学术研究,开发服务大国外宣、弘扬中华文化、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标准化翻译语料库和术语库。结合近期中央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生态保护利用等工作部署,尽快打造出一批国家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黄河文明、中原文化、大运河、长征、功夫、中医、饮食等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红色基因传统的,国家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产品翻译与传播专门机构,能够与国外相应机构沟通对话、与国际传播相适应的外向型研究机构;研究制定语言术语规范标准,建立数据库检索服务平台,提供咨询论证服务,抢占国际话语制高点。

提升中原城市和城市群国际形象与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进入21世纪国家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协调指导各地整合地方翻译与对外传播资源,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掘用好文化资源,提高中原文化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在城市设计中将对外形象与文化传播有机统一起来,全方位、多维度提升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时代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京波.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区域发展模式的路径转换[J].理论月刊,2013(5):150-153.

[2]马庆国.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孙世强,高林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软实力空间分布关联研究:以河南18个省辖市区域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5(1):53-58.

[4]庞玉萍,刘叶青.城市文化开放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20(3):124-131.

[5]王琳.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以港京沪津穗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2009(3):71-78.

[6]万伦来.中国省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

[7]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EB/OL].(2018-02-17)[2023-05-18].https://www.sohu.com/a/223097

706_618422.

[8]闫亚平,李胜利.语言景观建设与城市形象[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3):50-54.

[9]丁洁.诠释学视域下的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0):62-66.

[10]杨洪泽.文化软实力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辽宁区域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3(3):151-154.

[1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李小华.法国推广传播法语的策略[J].青年记者,2015(12):83-84.

[13]韩冰.法国将加强法语推广使其2050年成全球第三大语言[EB/OL].(2018-03-21)[2023-05-1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3/21/c_1122569461.htm.

[14]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6]贾毓玲.对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求是》英译体会[J].中國翻译,2015(5):93-95.

[17]谢清果.老子“玄同”思想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方略[J].中原文化研究,2018(1):32-41.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文化传播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