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3-10-16沈国治
沈国治
(岷县人民医院骨科,甘肃 定西 74841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其多发人群为老年患者,症状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如果患者受伤后未得到妥善的诊治,则可能引发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活动障碍等,进而持续影响其生活质量[1]。钢板内固定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术式,能固定骨折端,给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但该术式稳定性不足,难以支持患者尽早开展术后负重锻炼,继而延长康复进程[2]。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一种力臂短、应力遮挡小且牢固性强的医疗器械,其具有抗旋转、抗内翻的设计,对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就对比PFNA 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于岷县人民医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68 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最终所采取的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PFNA 治疗的31 例患者被列为PFNA 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7 例患者被列为钢板组。PFNA 组:男11 例,女20 例;年龄62~86 岁,平均年龄(73.54±3.58)岁;患侧:左侧15 例,右侧16 例。钢板组:男14 例,女23 例;年龄65~88 岁,平均年龄(74.08±4.12)岁;患侧:左侧17 例,右侧20 例。PFNA 组与钢板组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定西市岷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①经医学影像学检测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3]中的诊断标准;②受伤至手术时间<7 d;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开放性骨折;③合并严重内科疾病需长时间卧床者;④骨折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
1.2 治疗方法PFNA 治疗: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摆放仰卧位,采用C 型臂X 线机引导,骨折端开展牵引复位操作;在股骨大转子上方找寻合适的切口位置,确定后,作一切口(约6 cm),随后将导针置入,确定髓腔的位置后,于股骨近端充分扩髓,置入PFNA 的主钉;在股骨头中下部位1/3 处置入导针,采用C 型臂X 线机进行检查,确认导针位置是否准确位于股骨头颈之间;沿着导针放入螺旋刀片,应用远端固定螺钉,最后进行常规固定;再次检查,复位固定效果达到理想状态后,对术区进行冲洗、止血、引流,最后缝合。
钢板固定治疗: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摆放平卧位,将厚垫垫入患侧,使其增高;寻找大粗隆顶点2 cm 处,在该部位作一切口(约12 cm),依次分离患者的皮下组织,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开展错位关节牵引复位操作,使用C型臂X 线机检查复位是否成功;于骨折外侧处紧贴锁定钢板,在股骨颈部使用近端滑动孔放入导针(3 枚),经影像学检查确认导针的位置与深度;使用导向器引导,锁定螺钉置于远端,开展锁定操作,最后冲洗切口,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①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 量表(HHS)[4]进行评估,评估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术后12 个月。HHS 总分0~100 分,总分与髋关节功能呈正相关。②手术相关指标:包含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总时间、下床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③并发症:包含髋内翻、内固定断裂、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统计并发症发生例数并计算总发生率。④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术前、术后3 d、术后6 个月。GSES 量表包含10 个条目,主要考察患者对自身面对难题时的态度、信心与解决能力,量表总分10~40分,总分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 则可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HHS 评分术后1 个月、6 个月、12个月,PFNA 组的HHS 评分均明显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HHS 评分(分,±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HHS 评分(分,±s)
HHS 评分:髋关节Harris 量表评分。
?
2.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与钢板组对比,PFNA组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手术总时间、下床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s)
?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PFNA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例(%)]
2.4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GSES 评分术后3 d、术后6 个月,PFNA 组的GSES 评分均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GSES 评分 (分,±s)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GSES 评分 (分,±s)
GSES 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因外力引发的创伤,该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往往病情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老年患者骨密度较低,基础疾病多,机体有时会处于高消耗、低吸收的状态,因此如果不积极进行治疗和功能锻炼,可能会导致预后不良、并发症风险增高[6]。针对该疾病,临床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可以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7]。钢板内固定治疗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其疗效确切,但是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例如在面对不稳定骨折患者时,钢板内固定治疗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畸形等问题;同时,该术式要对骨折处周围的软组织进行剥离,这会影响局部血运情况,给远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个月、6 个月、12 个月,PFNA 组的HHS 评分均明显高于钢板组(P<0.05)。该结果说明PFNA 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PFNA 属于一种髓内固定系统,是近年来临床骨科的常用技术,其作为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伴有)骨质疏松的术式,在设计时就确立了生物力学的优势,PFNA 的螺旋刀片有利于提高旋转、角度的稳定性,进而避免骨折端软组织、骨膜受到侵害,保护髓腔的血运,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改善。究其原因,螺旋刀片并不会对骨皮质产生大的破坏,且具备加压、抗螺旋的功能;该器械的主钉设计有6°的外偏角,更为契合骨近端的生物学解剖特点,所以能降低对股骨骨质的损害。此外,螺旋刀片的打入进一步强化了螺旋刀片在髓腔内的抗旋转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患者在术后负重时就不会出现螺钉切出的问题,也保护了髋关节的血供[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钢板组对比,PFNA 组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手术总时间、下床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更短(P<0.05)。该结果显示PFNA治疗的侵入性更低,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病程。PFNA 主钉外翻弧度的设计具有两种效果,一是更有利于插入髓腔,二是能够尽量避免骨髓腔内的血运被破坏,因此术中的出血量较少。同时,PFNA 主钉长尖端与凹槽的设计也可以提高插入时的顺畅度,避免力度过于集中在某局部,单个螺旋刀片能更为有效地稳定股骨头和颈部。此外,PFNA 主钉远端有动态、静态这两种锁定方式可供选择,这大幅度提高了锁定效果,便于操作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的差异来进行锁定。总之,该术式的切口较小,对机体造成的侵入性也更低,故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钢板组相比较,PFNA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这个结果反映出PFNA 治疗的安全性更高。究其原因,PFNA 治疗时患者的手术切口较短,手术用时也更快,这就让骨折部位暴露在外部环境下的时间更短,患者遭受的心理、生理刺激更少,应激水平也会相应维持在低位,这些综合因素确保了术式的安全性。此外,PFNA 的螺旋刀片直径较长,这使得术后固定物切割的风险降低,螺旋刀片被压缩后,也能加强锚合力、稳定性,患者术后不易出现骨不连、内固定断裂、股骨坏死等问题。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3 d、术后6 个月,PFNA组的GSES 评分均高于钢板组(P<0.05)。该结果提示接受PFNA 治疗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会更强。股骨粗隆间骨折会影响患者的活动,手术治疗结束后患者也需长时间处于活动受限状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功能锻炼,造成恶性循环。术后尽早下床锻炼非常重要,当患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时才能配合康复锻炼。PFNA 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为患者术后尽早下床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少,负面的心理因素影响有限,因此能更快地建立自我效能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康复锻炼,形成良性循环,让患者有信心改善自己的生活困境,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仅对PFNA 和钢板内固定的预后开展了研究,受客观因素影响,并未进一步研究PFNA 治疗的局限性与细节注意事项。有研究显示,年龄≥75 岁、重度骨质疏松、颈干角<130°、尖顶距>30 mm、螺旋刀片中上位置、骨折复位质量差、后内侧壁完整性破坏、股骨粗隆近端外侧壁完整性破坏等,均为PFNA 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9],因此在手术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特点及骨质情况,予以更多的针对性预防措施,该方向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从而让此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应用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能积极强化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缩短康复进程,手术安全性较好,且可提升患者术后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