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法治力量守护生物多样性

2023-10-16李晓丹

山东人大工作 2023年8期
关键词:条例物种海洋

本刊记者 李晓丹

7月26日,《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4 年1 月1 日起施行。条例的制定,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系统功能局部退化、部分物种濒危程度较高、遗传资源流失等都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对生物多样性工作进行规范。”省司法厅副厅长田秀娟表示。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作

“建立完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条例重点规范的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办公厅一级巡视员石晓介绍说,生物多样性自身的层次性和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工作层面上,会涉及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涉及山地、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还涉及野生生物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自然保护地管理等。

条例确立了综合监管与分别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编制、调查、监测预警与评估等方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二是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洋、林业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

健全监管制度,创新保护模式

条例要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方案的编制要求和批准程序作出规范。

有效开展调查、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底不清、观测网络不健全等问题,条例规定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和调查;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建设定位观测站和观测样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在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对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珍稀濒危程度以及生态价值开展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调整本行政区域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我省濒临渤海与黄海,拥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海洋物种,肩负着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使命。

条例突出本省特色,专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具体规定:一是加强对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砂质岸线修复、潮沟疏通、植被修复恢复、底栖生物增殖、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对海洋生物综合保育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实施近岸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省生态环境厅作为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部门,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条例宣传,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普及,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凝聚保护合力,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表示。■

猜你喜欢

条例物种海洋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新版党纪处分条例修订要点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海洋的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