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去做“乡村新人”?
2023-10-15黄祺
依香腊表演傣族舞蹈。摄影/ 袁全
曾经,乡村家庭对孩子最大的期待是跳出农门,去城市做一份免去风吹日晒的“安稳”工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奔赴希望的田野,去乡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乡村新人”给正在建设中的和美乡村带去了活力。他们用更加现代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他们把符合市场需求的经营理念带到乡村。“乡村新人”的出现,也折射出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当乡村成为舞台,年轻人们才会粉墨登场。
《新民周刊》记者近日赴云南采访上海对口援建的多个示范村,在乡村碰到了多位“乡村新人”,他们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到乡村创业或者就业。随着乡村面貌的变化和内生动力的爆发,年轻人们对自己的乡村事业充满自信,他们正在与乡村相互成就。
小依同学在村口一家农家乐小院里,即兴表演了一段傣族舞蹈,即便没有音乐,她曼妙舞姿也让记者感受到了优美的傣族风情。小依名叫依香腊,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人,正在昆明学院上大三,舞蹈专业。
去年,依香腊通过民族服装展示、才艺表演等等环节,过关斩将,获得了勐仑镇“香发公主”评选活动的冠军,如今在镇上已经小有名气。“镇里会叫我去拍旅游宣传片,做一些宣传家乡的工作。”
城子村是一个傣族村寨,与西双版纳州唯一的5A级景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隔江相望,周边还有五星级酒店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勐仑校区。
城子村一直是热闹的集镇,有323户1344人,是一个大村子。过去城子村经济主要靠橡胶树,虽然距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车程仅仅两三分钟,但之前城子村几乎没有旅游产业。
近几年,借助沪滇协作平台,村内基础设施得到了整体提升,为发展文旅产业打下基础。
依香腊回忆,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还是竹楼,路不好,下雨天大人骑摩托车送小孩去学校,常常摔车。现在村子面貌一新,游客也多了起来。
刚刚过去的暑假,依香腊在镇上一所小学实习。她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准备考研,未来毕业后有回到家乡工作的计划,她对餐饮方面的工作感兴趣,可以为家乡“代言”或者“带货”。
“香发公主”小依的梦想还在路上,嫁到城子村的李燕,则已经将梦想变成行动。
李燕原本在勐仑镇一家单位上班。她的丈夫是城子村人,之前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务农和到周边打工。因为喜欢烘焙,李燕前些年利用休息时间做蛋糕,随着喜欢她手艺的人越来越多,她在城子村自家住房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烘焙作坊。
业余时间,李燕在家里做蛋糕,顺带开了复印小铺方便村民。李燕摸索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阶段,城子村也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
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城子村按照发展文旅的标准,在与村民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拆除了家家户户原本一人多高的围墙,拓宽了道路,将民居外立面和屋顶改造为傣族特色鲜明的风格。
勐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赵德方带着记者参观城子村,他介绍,傣族传统的民居,一楼是开放式的,用来堆放物资,二楼住人。现在经过改造后,城子村的民居恢复了传统傣楼开放式的一楼,每家院落外都建造了花池,绿植环绕。在旅游旺季,村民们可以在自家开放式的一楼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民族活动体验或者售卖小吃、纪念品。
基础设施完善后,李燕开始有了开办民宿的想法,而这也是沪滇两地干部倡导村民发展的产业。去年11月,李燕从单位辞职,将自己家改造出三间客房开始做民宿,全身心投入经营民宿和烘焙店。
村子里有十多户有意发展民宿,但一些中老年人由于不熟悉网络,不太会和游客沟通,李燕便主动承担起帮助他们对外沟通的任务。
吴迪(左一)在村口迎接游客。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李燕熱心,慢慢成为城子村所有民宿的“总调度”,除了管理自己的民宿,她义务帮助其他村民对外沟通,处理服务中的各种问题。尽管城子村民宿刚刚起步,条件显得“质朴”,但李燕却对民宿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开业半年多,客人大多是家庭游客,他们住在这里就是想要体验比较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每天吃农家菜,早上被鸡鸣叫醒,可以放空,休养。即便一些方面条件不够好,客人们却都说没关系。”
民宿之外,李燕的烘焙生意也没有停下,2公里外的职业技术学院里有不少她的顾客,有了喜欢尝鲜的年轻人,蛋糕就不愁卖。李燕相信,接下来城子村越来越美,游客一定越来越多,民宿和烘焙店只会越来越旺。
“要常常抬头啊,不然就看不见夜里的星星了。”吴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张黑乎乎的照片,放大看,是明亮的星星布满夜空。照片发布的地址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六郎城仙草秘境。
六郎城村是吴迪每天上班的地方,她不是本村人,现在却是六郎城村最忙的人之一。
出生于1999年的吴迪学的是空中乘务专业,毕业后在机场工作了三年多。“别人觉得这份工作挺好的,很光鲜。但那个时候常常觉得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读大学时,吴迪听老师介绍过一家叫做凌垭的企业,女企业家周艺畅敢冲敢干,在广南县发展石斛产业。在老师的引荐下,想要改变的吴迪到凌垭公司应聘董事长助理一职,很快就收到了被录用的好消息。
2021年,在石斛种植和加工的基础上,这家公司开始发展文旅产业,在广南县六郎城村发展围绕石斛的特色旅游。吴迪说,董事长的外婆家在六郎城村,这是一个淳朴的壮族村落,距离广南县城19公里,有一百多户人家。六郎城村原为宋代杨六郎的驻营之地,留有古城堡、古城墙遗迹,也保留着民族服饰、饮食、刺绣、节日庆典、歌舞等特色。
经过前期建设,2022年六郎城村仙草秘境旅游项目开门迎客,吴迪被公司派到這里担任接待中心主任。她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接待游客、处理投诉、管理接待部员工等等。景区最美的地方在半山腰,吴迪每天爬上爬下,随随便便都能日行万步。
从白领变成了风吹日晒的接待员,别人眼中的“倒退”,却是吴迪自己感受到的“成长”。吴迪说,参与到六郎城村的建设,目睹村庄的改变,特别是当地村民的变化,让她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刚开始有游客进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售卖矿泉水的时候,都不会跟顾客打招呼。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旅游产业中,大家相互影响,现在只要有游客,村里任何人都会热情相迎。”
旅游业,让六郎城村从封闭走向开放,村民的收入也真真切切地得到了提高。“就算是卖矿泉水,旺季一天也能卖几百元。”吴迪介绍,六郎城村从事旅游业的所有员工中大约70%是本村人,除了正常的工资之外,很多村民入股分红,年轻人不再热衷于到外地打工,村子里就能有很好的收入。
农磊现在是六郎城村景区运维部主管,六郎城村人。农磊高中毕业后曾经在外地打工,“感觉不是特别理想”,看到自己的村子搞起了旅游,农磊选择回村工作。他的妈妈和嫂子也在景区工作,妈妈做保洁,嫂子在餐厅做帮厨。
农磊说,他的工作是维护好景区种植的观赏石斛,刚进公司时根本不懂技术,跟着师傅慢慢学,终于学会了“伺候”石斛的要领。“石斛难种,刚开始不懂,无从下手。石斛它是特别喜欢阳光的,但是又不能一直被阳光直射。石斛对阳光、空气湿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回乡就业的农磊(左)。图片由采访KgCm17FrIvzciORZUpv2PA==对象提供
回乡开民族服装店的范加美。摄影/ 黄祺
农磊现在每月工资能够拿到6000元,景区里工作相对轻松一些的女孩子们每个月工资也有4000多元,公司逢年过节或者生日还有礼物,让他觉得很满意。农磊说,景区很多员工的工资比县城里单位上班的人要高得多。
回到家乡的还有24岁的范加美。范加美和丈夫原本在苏州的制衣工厂打工,2018年结婚后决定回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白脸山村创业。白脸山村小组是一个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村寨,位于5A级风景区普者黑附近。
当地人介绍,前些年部分村民发现荷塘能够吸引游客,于是开始逐渐扩大荷塘种植,收取游客十元二十元的拍照费,算是干起了旅游业。但因为基础设施差,观光资源有限,整个村子的旅游业并没有太多起色。
根据丘北县相关规划,白脸山村要作为全县旅游亮点、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来打造,白脸山村开始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旅游环境的整体建设。
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近年来白脸山村完善了道路硬化、路灯安装、青丘集市、游客休憩点等基础设施,连片的荷塘中间建设了游客步道,方便游客“误入藕花深处”。自从发展旅游后,村民收入相比两三前年实现了翻番。
范加美2018年刚回到家乡时,村子里有零星的游客,但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差,也没有停车场。她看到村子不断在发生变化,决定开一家民族服装小店。范加美和丈夫一边做服装一边售卖,旺季游客多的时候,她会把婆婆、姨妈们请到店里帮忙。
记者在范加美的店里看到,最贵的民族服饰一套要600元,便宜的儿童马甲80元,今年游客明显增加,一天的营业额可达到几千元。范加美说,现在的收入相比他们过去在工厂打工,差不多翻了一倍。
范加美的女儿在奶奶的怀抱里撒娇,穿着民族服饰的小姑娘,得到了全家人的照顾和关爱。是蓬勃的乡村经济,让范加美们过上了一家人整整齐齐、其乐融融生活,而乡村也因为年轻人的回巢而变得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