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共同富裕的多重内涵探析(上)*

2023-10-15王永昌

观察与思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

王永昌

提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行了宏阔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怎样推进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思路目标、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等重大成果,并作出了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代推进的共同富裕有其独特的主导内涵,又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特性,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党的重要文献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以及学术界的探讨中,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及特性有着广泛多角度的界定。从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主体逻辑”“本义逻辑”“问题逻辑”“全面逻辑”“辩证逻辑”“实践逻辑”和“文明逻辑”八个视角,分析新时代共同富裕所涵盖的多重意蕴,阐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进而从更深层面上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无畏理论勇气和实践创造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视野下推动共同富裕,应注意把握全面与重点关系,围绕共同富裕的本义主导内涵和主要问题加以突破,取得可行可感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推动并逐步实现14 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自觉的伟大变革实践,具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党的二十大作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同时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又具有全局性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了宏阔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我们要把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共同富裕的阐述与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及浙江示范区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更全面地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更深刻地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全局性意义。

一、深刻认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

我们党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更扎实地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符合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抉择。也就是说,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有其客观“内生逻辑”依据的。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理想

人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高等动物。就其整体来说,人类总是这样那样地期望社会更加繁荣富裕,生活更加殷实美好。人类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尽管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只能创造与那个时代相应的生活条件,而且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所限,更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总是不断改善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总是不断提升的,而且人类总是不断地向往和追求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虽说美好的理想不等于现实,却是引领现实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并坚持不懈地为包括共同富裕在内的理想社会而奋斗。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内生力量。正是追求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因此,根据历史发展客观进程和现实条件,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间正道”。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带领人民为更加美好的理想社会而不懈奋斗。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庄严宣告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11 页。。从本质上说,探索并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追求并建立包括共同富裕在内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全面进步、更加美好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所在。“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39、439 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会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创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实现这个理想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必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三)追求富裕大同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热爱劳动,热爱和平,追求国泰民安,向往富裕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30 页。。从历史和时代价值契合角度讲,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思想,一直激励中华儿女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而奋斗。“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小康社会理念、安宁乐和的世外桃源生活理想、“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贵贱,均贫富”“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传统思想文化,虽掺杂空想或偏颇之处,但都包含着中华民族自古追求国强民富、社会和谐安乐的美好理想。这说明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历史上,中国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也往往以“均贫富”“致太平”“均田免粮”“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作为反映劳动人民根本诉求的理想目标。因此,推进共同富裕是有深厚民族文化基因和历史基础的。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39、439 页。。

(四)实现国强民富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自19 世纪40 年代后便陷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于一切艰难困苦和外辱欺凌,总是奋起反抗争斗,寻找图强复兴之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就是为救亡图存、求索国强民富、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救亡图存的变革浪潮更是风起云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直至1911 年发起并领导了辛亥革命,从而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复兴道路进行了艰难探索并不懈奋斗。诞生于20 世纪20 年代初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之路,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历史主题的延续和拓展,这是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民族历史客观依据。

(五)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鲜明确立了自己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一个基本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运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人人劳动、富裕幸福、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①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求是》,2023 年第1 期。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更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要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合乎规律地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因此,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

(六)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坚实基础

人类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具备复杂的条件。经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长期浴血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而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裕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的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0、500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确把握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0、500 页。。

(七)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角度讲,由于社会收入差距悬殊,一些国家贫富分化问题比较突出,出现了中产阶层减少、塌陷的现象,这既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弱化,又导致社会运行失衡失序,甚至出现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恶果。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越来越依靠现代科技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创新,因而以科技和金融等为主体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是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基础和经验。现阶段,我国已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经济结构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宽裕高品质提升,社会结构也正在向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形态转变,因而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以科技型人才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无疑对提升劳动者素养和人力资本价值、激发社会发展活力、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500 页。我国必须吸取西方一些国家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社会严重撕裂的教训,坚决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积极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是顺应时代和国内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抉择。

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积极主动、扎实稳妥地推动共同富裕,是有着深层内在客观依据的。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实践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当今国际国内发展的客观现实尤其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充分说明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合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而且也是现实可行的。这些都构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或者说“生成逻辑”“发生逻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根据新的发展实践,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所作出的历史性回答,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深刻认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逻辑”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当然,“共同富裕”就其“共同”而言,意味着不是个人的富裕,也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在“共同富裕”前面加上“全体人民”,主要是为了突出共同富裕的人民性,强调我们所追求和实现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一)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之所以要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由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透过社会发展错综复杂的现象不难发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因此,从本质上讲,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国家是人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这一政治原则正是人类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人类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近代政治最终同封建专制和神学教会决裂,政治学说中的“民授理论”逐步取代了“神授理论”,认为政治权力源于和属于由人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人民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主体。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既占据真理制高点又占据道义制高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且自觉而系统地把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的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党组织就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诞生的。这样,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真理性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价值性、目的性,就达到了高度融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马克思主义既占据真理制高点又占据道义制高点。这两个制高点历史的、辩证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合理性和实践性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感召力之所在。

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并自觉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把“三大规律”统归于实现人民更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之中。人民是社会主体和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因而也是享受社会财富的主体。

(三)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本质属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力量所在,也是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82 页。我们要在党的一切活动中自觉坚持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唯物史观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也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党在取得政权后,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利益,最关键是要为人民执好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70、134 页。是否执政为民,执政的成效怎样,最终要由“阅卷人”来评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否为人民执好政、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要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根本标准,由人民来打分评判。“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③《万里长江绘宏图——习近平总书记沪苏纪行》,新华网,2020 年11月16 日。我们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了算,人民群众才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评判的基本标准就是人民的满意度,评判的具体内容就是人民的获得感,评判的结果就是民心的向背。人民性是我们党的鲜明特性,是我们党的生命底色。

(四)执好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和人民立场,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发展和实现人民的实际利益上。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不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党就会脱离人民,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会丧失自己的先进性,就不可能真正为人民执好政,甚至还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1 页。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民利益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执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70、134 页。“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11 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坚持“人民至上”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我们党坚持的正确发展观,既包括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去创造社会财富,又包括最大限度地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07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经过8 年的持续奋斗,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终于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包括适应人民群众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执政为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需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3 页。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不断为全体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党才能长期执政、执好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所在,也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胜利之本。

(五)高收入发达国家不等于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谈到共同富裕的主体逻辑时,自然涉及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就是由社会生产力发达所造就的国家富裕程度比较高,是否就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了?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必然会不断增加,社会的富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不过,人类社会这种向上发展趋向,并不是线性单一和整齐划一的,各国的发展进程不一,发展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人类在总体向上发展中,各国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贫富不均等现象,甚至有些国家还会出现发展倒退或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自然是十分复杂的。比如:有的因发展战略失误、经济结构转型失败、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而倒退,有的因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政局动荡或军事战争而陷入困顿等,像巴西、阿根廷、智利、南非等国就是如此。这些国家虽然一度较为发达,但最终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的现象。

那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发达国家后,是不是就能够成为共同富裕的国家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比如:西欧等一些国家早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 年4 月发布的2021 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均GDP数据,2021 年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卢森堡,为136701 美元,第二名爱尔兰为99013 美元,第三名瑞士为93720 美元,第四名挪威为89090 美元,第五名新加坡为72795 美元,第六名美国为69231 美元……其中,日本为39340 美元,列第二十六名;中国为12359 美元,列第六十名;俄罗斯为12198 美元,列第六十一名(见表1)。毫无疑问,发达国家的富裕程度要比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高出很多,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发达经济体就是共同富裕国家的结论。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 排名

“共同富裕”最基本的要素首先要“富裕”。但这个“富裕”水平也是相对的。比如:我们可以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或中低收入水平后①2021 年世界人均GDP 为12262.9 美元,中国为12551 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说明中国正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世界银行2022 年7 月1 日的划分,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低于1085 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地区),1086 至4255 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地区),4256 至13205 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3205 美元则为高收入国家(地区)。中国2021 年人均GDP 为12551 美元,人均GNI 为12441 美元,属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并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进入中等或中等偏上阶段,看作迈入或初步迈入了富裕生活阶段,或者可以将高收入水平看作富裕生活阶段。但是,从国际人均收入总体情况分析,无论如何不应把低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阶段看作“富裕”生活阶段。如果是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很低基础上的“共同富”,并不是真正的“富”,而是“共同穷”,也就是我们讲的平均主义或者说是“贫穷的平均主义”。因此,将国际上划分的中等或中等收入以上作为衡量初步富裕国家(地区)或富裕国家(地区)的标准,是有客观性和合理性的。

据统计,2021 年在全球193 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69 个高收入国家和22 个高收入地区,有52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2 个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美属萨摩亚和科索沃),两者相加共有121 个国家和24 个地区开始进入较高收入的富裕阶段。如果单从高收入来讲,全球也有接近半数国家和地区(69+22)步入比较富裕的阶段。根据世界银行2022 年7 月1 日的划分,人均GNI(国民总收入)4256 至13205 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3205 美元则为高收入国家(地区)。而中国2021 年的人均GNI 为12441 美元(人均GDP 则为12551 美元),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既然讲“富裕”或“共同富裕”,就不能只是中等收入或中等收入以下的生活水平,因为中等收入及中等收入以下充其量只是“小康”水平,还谈不上“富裕”。但另一方面,我们讲的“富裕”又是“共同富裕”,因而也不能说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国家自然而然就是“共同富裕”国家。只有高收入国家的全体人民或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都达到了差距相对合理的富裕程度,才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或者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富裕不完全是一回事。后者的“富裕”可以称为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而自然自发形成的“国家富裕”,而不是社会普遍或者说人民普遍的共同富裕,“国家富裕”是被平均化了的“富裕”,其中很可能存在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高收入的“国家富裕”当然不是我们所讲的社会普遍富裕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高收入国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社会高福利现象。建立合理的福利制度或者说社会保障制度是高收入国家、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我们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文明的重大成果,从人的生命全周期角度看待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政策也并非全无道理。但是,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的高福利制度或者说福利主义,则是有违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社会有效创造财富的,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符合“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

显然,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其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总量已达到“富有”,如果就全社会“平均数”而言,这些国家总体上的确很富裕了。但这种全体人民被“平均化”的“富有”并不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同富裕,它至多是一种失衡的国家富裕现象,我们可以把这种“国家富裕”称为“单向度”“畸形化”的富裕现象。这种“富裕”是社会成员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过大甚至是两极分化的畸形现象。反之,“单向度”的高福利主义,同样也不是建立在有效创造财富基础上的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我们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实际,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共同富裕的实质,特别是共同富裕主体逻辑的本质意义。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好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历史进步的主体,体现了人民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主体。共同富裕的人民主体性,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单向度”的“国家富裕”的一个本质区别。

三、深刻认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义逻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扎实而稳妥地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践,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尺度”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性尺度”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自觉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内在展现。我们党要在执政活动中现实地表现出其真理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就必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富裕生活。

(一)效率与公平关系构成社会发展的本体性问题

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本质内涵的认识和把握,在明确“全体人民”的“主体逻辑”的基础上,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本义逻辑”。所谓共同富裕的“本义逻辑”,就是指共同富裕本来的含义及其所指向的本身问题。这就涉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社会结构或历史发展中的现实场景定位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本质上、本来意义上是什么的问题和主要指向什么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把握“共同富裕”本来针对和解决的主旨问题,才能形成共识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牢牢抓住所要解决的“本义问题”。

我们认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发展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和谐均衡地运行。一般地讲,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个最为根本问题,就是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带有社会本体性质的问题。如何使社会既高效又公平运行,始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一个大难题。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效调配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而要提高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效率,就必须建立尊重社会主体各种权益的制度和体制,使人们创造的财富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和获得相应回报,这是确保社会运行效率性的基础。但是,一个社会的持续良性运行,又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兼顾社会发展多领域、多元化目标,这就是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通常,国家、政府要承担起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和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作用。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原因,必然会造成个体、家庭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又由于社会分工、专业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益也同样需要国家来平衡。社会发展从来都是全体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哪怕出现和存在缺乏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是社会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社会必然存在的弱势群体更应得到公平合理的照顾。解决好社会发展中诸如此类的差别化矛盾、合理兼顾各方利益,是一个关于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而社会公平和社会包容恰恰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特别需要的。一个社会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或者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都是不可取的。

(二)共同富裕是解决效率与公平难题的重要途径

当然,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难题,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在不断探索、不断解答,但终难有完美答案。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相对恰当的平衡点(弹性系数),又是完全可能的。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为解决效率与公平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同样需要解决好这个社会难题。人类社会为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作了长期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比如:许多法律法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体系、政府调控手段、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处理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从而保持社会有序有效的相对良性运行。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政党执政理念等不同,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会由此形成不同的社会状况、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及共产党人,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不公平的“旧世界”中形成的,并通过确立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新世界”的必然到来。就其基本价值取向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特定历史时期更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在共产党人尚未取得政权的条件下是正确的选择。但当共产党人取得执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条件下,则必须把重心放在发展社会力、提高社会运行的有效性上来,在充分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也就是说,要在社会有效发展中去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在这方面,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过惨痛的教训,我们党也曾走过弯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正逐步走出统筹协调处理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社会财富创造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新路。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而实现社会高效和谐合理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