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地回应: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2023-10-15广东省深圳市龙城街道御景中央幼儿园
广东省深圳市龙城街道御景中央幼儿园 朱 珊
在中文的语境中敏感有时会被认为是过度的做法,即超越了某种事物的正常阙值,但是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中,“敏感地回应幼儿”被各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教师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没有一颗敏感的心,就不能敏锐地感知幼儿的倾向性行为并作出回应,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更无从谈起。
掌握幼儿的气质特点
1.幼儿的气质具有差异性
每位幼儿都有独特的气质和性情,这也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地方。即便是同一个班级的幼儿,教师都会觉得千人千面,有时似乎摸不透幼儿的性情。幼儿的气质特征基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差异化的表现:活动水平、接近/退缩、适应性、情绪状态、反应阙限、反应强度、注意分散性、节律性、注意广度/持久性。
幼儿的气质与生俱来,气质决定了幼儿对待人、事、物的方式。气质也是幼儿成为独特个体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幼儿的气质特点不可改变,幼儿越小越是如此。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低适应性的幼儿通常会对情况进行观察,有时会以更谨慎的方式对情况做出反应;而高反应强度的幼儿更容易呈现创造性的行为。例如,节律性强的幼儿比较喜欢稳定的作息安排,低适应性的幼儿则需要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时间来接受新的情况、新认识的人或过渡活动。
2.感知和理解幼儿的气质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敏感地感知幼儿的气质特点。因此,当教师看到幼儿出现某些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时,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对幼儿行为的预期是不是和幼儿的气质不相匹配;二是我是不是在要求幼儿做一些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三是我可以依据幼儿的气质特点做怎样的支持?
感知幼儿的气质特点,需要教师减少“改变”幼儿的执念和行为,因为改变意味着不接纳和不认可,如若教师强硬改变幼儿,则会强烈地影响幼儿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与其强迫性地改变幼儿,不如鼓励式地接纳幼儿。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并找到让幼儿感到舒适、幸福和获得成就感的体验,找到幼儿与自己、他人及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在纪录片《00后》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三岁幼儿一一。一一在幼儿园时,通常都是一个人玩、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吃饭。“我喜欢一个人玩,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这是三岁的一一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表态。最让人感动之处在于不管是幼儿园的园长大李老师还是一一的父母都给予了她足够的接纳和尊重。虽然一一需要更多的社交体验,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但是大李老师认为“一一是那么地‘高贵’,她能够很好地打发自己的时光,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心情愉悦。”幼儿园的老师建议一一父母带一一去串门,妈妈还专门请假去幼儿园陪一一,她希望自己的改变能带动一一与他人主动交往。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一一有了一位好朋友,这为她在幼儿园的社交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十年后,十三岁的一一成长为一个非常健康、独立的女孩,她的个性始终被身边人尊重,同时也能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独处的空间。
理解幼儿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一、幼儿对亲密关系的天然需求
童年的经历是每个个体不可复制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演”。在整个童年时期,幼儿的学习特点正如我们的祖先了解外在的环境一样,具有探索、试错的明显特征,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类得以代代繁衍是在于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一种内在渴求。
幼儿入园后与教师相处的时间甚至要长于家长因此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照顾者”,一定会对幼儿建立积极的社会情感关系产生影响。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从其心理功能和发展推动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依恋、自我意识、探索。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瓦相影响,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理解——幼儿在童年时期,需要面对的自我发展任务就是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信赖的关系,他们知道有人爱他、关心他,感受到他是被关注和看重的,他们便会去相信和信任照顾他的人,并在这种安全感、信任感的支持下,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研究表明,当幼儿觉得教师喜欢他们、重视他们、尊重他们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关联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就会让幼儿产生更强烈的动机来进行学习与探索。
二、如何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幼儿建立积极、亲密的关系:
1.和幼儿同时关注一件事情。当我们对幼儿的暗示很敏感时就可以实现这一点。例如,幼儿正在看窗外,我们就可以跟随他们的目光说:“哇,你看这棵树的叶子在动哦!”
2.尊重幼儿的活动需要,避免打断幼儿的想法,让幼儿有机会进行游戏。例如,当幼儿想要玩颜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支持他们,而不是说服他们去搭建积木。
3.与幼儿有舒适、频繁的身体接触。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依偎在一起读故事,或者当幼儿不开心时轻轻拍他们的后背。
4.与幼儿谈论环境中的物体、事件和人。
“看见”幼儿的大脑发育
大脑是人体身心发展的“控制器”,人在每个阶段的发展无不受大脑的控制。对于教师来说,掌握一定的大脑发育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从儿童立场更敏感地感知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
1.主动学习是幼儿的本能
主动学习过程也是早期大脑的自适应发育过程,这一时期幼儿有着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欲望和本能。因此,在生命早期,神经联结会迅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最活跃的神经联结不断增强,最后不活跃的神经联结不断减弱直至细胞消亡。通过这种机制,大脑不断适应环境,并在经验的作用下发展出最佳的结构。
幼儿的学习本能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其倘若得到了适宜的照顾和对待,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增长,幼儿就会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最终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当幼儿琢磨怎样把瓶盖盖上时,他的学习“通路”就会被打开,他要思考和探索瓶盖的正反方向、瓶盖放在瓶子上的位置、怎样抓拿瓶盖不会掉落等,而完成这件事情,是因为他有内在的驱动力。最好的学习就是幼儿自我引导式的学习,自我的需要就是最好的动力,探索的成果便是最佳的奖赏。在幼儿的童年中,自由自在的游戏最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幼儿自主学习的精神——游戏时,幼儿就能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是假借他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是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讨论,在这些不再复返的日子里往往弥散着深度学习的因子。
负责直觉、本能情绪反应的脑部系统先于负责认知加工的脑部系统的发育。如果幼儿持续地体验负面情绪,学习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段不愉快的经验,这种记忆反而会让他排斥学习。当幼儿需要教师时,教师总能恰如其分地出现,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幼儿的情绪变糟糕前,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就会向他传达了教师希望他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不是做不做好都与教师无关。
2.幼儿“情绪脑”的存在
人类的脑部是由负责不同功能的区域组成的,且每一个区域紧密联系。负责幼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冲动及情感的下层大脑在幼儿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负责幼儿高级分析思维功能的上层大脑要到二十几岁时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幼儿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一个“情绪化”的个体,他们受到脑部情绪直觉反应的强烈控制,大脑底部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其作用就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幼儿有时候会是个“耍泼”“抵赖”的“坏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图画书《野兽国》一经出版就风靡全世界、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原因,因为幼儿在这本图画书中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在我们眼中的小事情很有可能是幼儿世界中的大事件,毕竟,生活是幼儿的,成长也是幼儿的。因此,当幼儿表现出一些情绪感受时,教师要充分接纳幼儿的反应,不要试图用大人的权威快速、武断地让幼儿摆脱困境,避免将处理幼儿的情绪作为一场权力之争。教师在回应幼儿的情绪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要意识到幼儿本体性的反应,不要将一已之见强加于幼儿,而要给予他们释放情绪、排遣情绪的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力量。同时,对于幼儿的情绪表达方式也需要有一些原则,比如幼儿不可以伤害自己或他人、不可以破坏财物、不可以侵犯其他人的权利。
“敏感地回应幼儿”需要教师发现幼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并能将这些信号作为重要线索,让幼儿被看见、被尊重和被接纳,并更多地从他们的角度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才能增强自我发展的力量,进而不断成长,而每一位教师,也会成为照亮幼儿人生路上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