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
2023-10-14孙楼山
孙楼山
一、单项选择题
1.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君主集权的趋势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世袭制度的崩溃
2.有学者评论某制度说:“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它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结合所学判断,该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度 B.郡县制
C.九品中正制 D.内阁制度
3.根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一次分封了12个侯国,城阳王国则分封了33个侯国,梁王国和楚王国分封了1—2个侯国,连边远的长沙王国也分封了15个侯国。这些分封()
A.说明诸王大多具有世袭统治权
B.有利于汉朝治理能力的提升
C.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D.折射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4.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士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A.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
C.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D.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
5.明初阁臣们多次举贤任能,协助皇帝考核官吏人选。明成祖朱棣认为阁臣们“裨益不在尚书下”,将内阁设置成为常制,并谕吏部“阁臣勿改它任”。据此可知,明初()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C.阁臣的职权得到制度保障
D.内阁发挥积极的辅政作用
6.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7.8世纪,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每个自由的基督徒都要缴纳什一税。在此之前,什一税是自愿交给教会以供教会日常所需。800年,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这主要反映出中世纪()
A.王权与教权结盟
B.君权神授
C.教会地位最显赫
D.王权与教权合一
8.1702 年,英国参加对法国作战,引起托利党人的不满。1710年,安妮女王罢免了主战的辉格党大臣,任命托利党人组阁。下院通过停战法案,但遭上院辉格党贵族抵制。为此,女王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进入上院,使英国退出战争。这表明英国()
A.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B.内阁要对议会上院负责
C.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D.议员均由国王任命产生
9.1781年美国邦联国会建立了外交、陆军、海军和财政四部,各部直接对邦联国会负责。自1781年到联邦政府成立为止,邦联国会休会只有4次,总共约10个月。这种管理体制说明()
A.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必要性
B.邦联制下中央集权特点突出
C.复制宗主国政治体制的尝试
D.联邦制有效解决了统治困境
10.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2月—1913年3月召开了第一届国会选举,全国参加投票选举者占全國总人口的10.5%,两院合计选举议员总计870人,具体情况见下图。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华民国的社会基础坚实
B.新的政治价值观得以实践
C.多党合作的政治局面出现
D.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熟
11.1937年7月到12月,陕甘宁边区乡、区、县、边区四级议会选举先后完成,进而组建边区政府,建立起自乡至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由苏维埃民主制度到议会民主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
A.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B.照搬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经验
C.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体现了中共对基层治理重视
12.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举措()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
1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15.1910年8月,《国风报》一篇文章中写道:“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營并举,日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国势益以抢攘。”这揭示出清末新政()
A.没有取得实质的成效
B.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C.在多个领域同时并举
D.以加速近代化为目标
16.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了()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为“中国”是指“中央帝国(Middle 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的诸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不过,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争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权”。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及公民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也是如此,因为贵族往往更敢于冒险,投资也更大胆。1603年的伦敦,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晚年,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大城市的市政权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丽莎白时代的46届伦敦市长全部是12个同业公会或贸易公司的头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议会立法中,涉及社会经济内容的议案占总数的75%。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新兴利益集团与统治者之间的默契,使得奥尔森定义的“共容利益”不断扩大,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组成。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斗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1908年梁启超《王安石传》 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称赞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总之,在他眼里,“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评价中国古代历次改革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评价的意图。
(2)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评价产生的历史背景。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中国古代有关朝代政治变迁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提炼观点或整体或任选一点,可赞同,可反对,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