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中水泥搅拌桩首件施工技术研究
2023-10-14肖先武XIAOXianwu
肖先武 XIAO Xian-wu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广州 511400)
0 引言
公路作为陆路交通最为常见的设施,承担了沉重的运输任务,基于公路建设规划、公路成本控制等要求,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各种难题。长期施工实践经验总结得知,水泥搅拌桩的质量受到现场环境、施工技术工艺、适用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优化施工方案,确定水泥搅拌桩施工最佳配合比,掌握水泥搅拌桩机工作的最佳性能,需要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况进行相关记录和研究。
1 水泥搅拌桩原理
软基(软土)是特殊的地质条件,一般是由湿度大、空隙大的细沙软土或黄土等组成,渗透能力不足且承载能力弱,在受到外力影响时容易出现下陷现象,对于当代公路工程的巨大承载需求,软基无法满足建设要求,如果不能有效加固,则会导致后续路堤塌陷、路基损坏等,导致施工成本升高,安全隐患增加。水泥搅拌桩的基本原理为,将固化剂通过特殊设备与软土进行搅拌,得到具有高强度性能的搅拌桩,在该区域内搅拌桩可以与软土一并承受压力,促使路基整体受力性能增高。但搅拌桩的受力能力强于软土,在长期受力情况下,软土部分与搅拌桩部分均会发生沉陷,且搅拌桩沉陷明显弱于软土,由此出现不规则沉陷情况,则路基强度主要受搅拌桩耐久度和承载能力强度的影响,因此保证搅拌桩施工质量是提升公路路基质量的关键。
2 水泥搅拌桩施工基本要点
依据现有施工经验分析,水泥搅拌桩的质量控制要点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①准备工作。施工前需要做好场地平整工作,钻机作业周边的碎石、杂物等须清理干净,在场地某侧挖掘好沟槽便于排水,必要时须提前进行排水处理,降低软土水含量,在填土处理时,应选用粘性好的材料,且厚度不宜超过0.5m,填土后反复压实,避免后期出现严重沉陷。做好现场设备、材料的检查工作。
②四喷四搅。基本流程为在下钻和上提过程中进行喷浆,并重复一次操作过程。施工过程中,可配置电脑记录仪,对现场施工的各类参数进行记录,并由专门的人员监督和检查。要求基础参数:水灰比范围为0.45~0.55,掺灰量为45~50kg/m,减水剂含量0.4%~0.6%,水泥掺量11%~13%。施工时需防止堵管,采取带浆下钻办法,喷浆量控制在总量50%以上,二次下钻和提钻操作将档位控制在低档,单桩成桩时间控制在40min 以上,喷浆压力≥0.4MPa。
③成桩试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或冬、夏季施工时,需要通过试桩确定环境对施工效果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关优化措施。为校验施工参数和工艺细节,对成桩进行检测试验,一般以动力触探等为主要检测方法,以设计方案为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问题成因和应对方法,并进行记录,其搅拌桩的施工参数要登记好,方便日后查验。试桩工作达标后,才能开始水泥搅拌桩正常施工,试桩时,每一个标段的试桩数量需大于5 根,且在试桩工作结束后,施工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工作,成桩7 天后,再进行开挖工作,取出后还要对桩的性能进行试验,也可以在成桩14 天后进行桩体的取芯检测,确保成桩过程中地搅拌均匀性以及相应的强度能够达到施工要求。
3 水泥搅拌桩首件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
以某高速公路LQSG-06 标段为例,其桥头段与桥头过渡段为软土路基,因此施工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路段施工总长度为40m,填土为6.95m 的平均厚度,采用单桩承载力不得低于120kN 的水泥搅拌桩,且桩长10m、桩径0.5m。呈等边三角形排列,A 区、B 区、C 区桩距分别为1.2m、1.5m、1.8m。水泥搅拌桩7 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需大于700kPa,28 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需大于1350kPa。
表1 规划参数表
本标段采用A 区的9-21#~9-35#,15 根水泥搅拌桩作为首件工程(试桩),以此确定了各种技术参数和技术处理措施,为本标段的水泥搅拌桩大面积施工奠定基础。
3.1 技术工艺
桩体纵横向间距为1.2m,水泥掺量≥15%,下沉、提升速度为不大于0.8m/min,外钻杆转速≥40r/min,喷浆压力为0.3~0.5MPa。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①测量及桩机定位。本次在A 区选试验桩15 根,桩排成1 行,桩与桩间距为120cm,依次编号为9-21#~9-35#桩。桩长为10m,每延米水泥用量:9-21#、9-22#、9-23# 桩为45kg;9-24#、9-25#、9-26#、9-33#、9-34#、9-35#桩为50kg;9-27#、9-28#、9-29#、9-30#、9-31#、9-32#桩为55kg。在导线复测成果与桩位布置图的基础上,对双向水泥搅拌桩实施放样,逐个在桩点处插入竹签、焊条、木条等标记物,至桩机到达既定位置后,对点位进行复测。要求由专人负责现场测量定位工作,所用的仪器设备也需要进行专门管理,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维护。历次测量定位的成果应当妥善保存,对比现场测量与书面记录无误差之后制作档案,报监理部复核,要求确定桩位与设计桩位点误差在2cm 以内,按照最终结果施工,作业前须保证钻机机身平稳,钻杆垂直于作业面,钻头与桩位中心保持一致。
②调整导向架垂直度。使用全站仪、经纬仪等设备对导向架进行调整,要求导向架的垂直度小于设计桩长的1%。
③拌制浆液。在搅拌机运行之前,提前制备好水泥浆液。以每延米为单位,依据设计标准水泥用量在65kg,水灰比为0.5~0.7,制备搅拌时先加入水,再放入水泥,外加剂最后投入,单次灰浆搅拌持续时间≥5min,直至确认浆液充分搅匀。搅拌完毕后,以滤筛对浆液进行过滤,再转移至集料斗中。浆液的制备优先经试验室配比试验,要求浆液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够有效泵送和喷搅,且不出现离析,可现场按照标准配比制作,提前过筛备用,但配制须严格遵照标准操作要求,使用定量容器确定用水量,水泥和外加剂也应按照比例定量添加,制备好的浆液的存储时间须在2h 内,超过时限则不再使用,因此需要根据现场用量控制浆液制备量。若浆液在搅拌机中,则需要保证搅拌机持续工作直至泵送。
④喷浆搅拌下沉。完成准备工作,启动搅拌机,在搅拌头转速达到作业标准后,控制钻头沿导向架匀速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需要同步进行搅拌和喷浆,正反两组叶片同时工作,下沉至设计深度后,保持搅拌状态停留1min,确认出浆且底部喷浆足够后,按照设计要求匀速提升,要求提升速度控制在0.6m/min,提升至桩顶后停留10~15s,搅拌桩下停浆面应超出基本标高30~50cm,超出部分后期需要进行人工清除,禁止使用机械直接开挖清除。
⑤二次施工。第一次施工完毕,将钻头提升至桩顶上30~50cm,暂时关闭搅拌设备,再按照④的流程进行二次施工。二次施工完毕,再次暂停设备,由检验人员进行技术检测,并根据施工记录和历史数据计算出施工中的喷浆量,判断施工效果,施工效果不理想及时进行补救。桩顶位置1~1.5m 范围须进行重复喷浆处理,喷浆完毕后应安排人工进行修整。
⑥机具处理。施工完毕后,机具需要进行清洗,避免灰浆残余凝结阻塞送浆通道,或者对机具产生腐蚀等负面影响。使用低压射水对钻杆和钻头进行冲洗,集料斗和泵送通道则需要在集料斗中注入清水,通过泵送功能完成全面清洗,要求清洗的各个部位不再有残留的软土和浆液,清洗完毕后则安排机具位移至下一个点位准备施工。
3.2 质量控制
3.2.1 基本管控工作
质量控制需要做好现场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施工与设计方应提前进行交底,明确施工要求和各项技术工艺指标。在现场设置多级控制体系,每道工序和相应的工作设置责任机制,划分不同部门、人员的具体责任,同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加强材料、设备的检查工作,要求材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做好现场记录,包括材料用量、浆液配置比例、施工参数、质量瑕疵等,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对出现的质量瑕疵如注浆量不足、搅拌深度不足等问题,及时进行补强。执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措施,现场对施工细节进行监督,并通过参数计算、初步观察等完成现场检测与验收;成桩3d 选择使用动力触探装置进行检测;成桩7d 通过浅部开挖法查看桩体材料是否均匀,内部有无缺陷;成桩28d 对桩体进行取样,通过样品测试桩体的抗压强度;成桩90d 后进行单桩载荷试验和地基静载试验。载荷试验须确定桩身强度满足试验条件再进行,有效试验次数≥3 且及时进行记录,取平均值以保证试验效果。
3.2.2 施工监测
沉降观测采用沉降板(加宽路基)和沉降观测钉(原路面结构层范围);埋设时,沉降板底槽须平整,其下铺设60cm×60cm×20cm 的砂垫层。沉降板金属测杆、套管和接驳的垂直偏差率控制在1.5%内。沉降板使用底板尺寸为50cm×50cm×(0.6~0.8)cm 的钢板;金属测杆直径为4cm,测杆与底板焊接为一体;套管采用塑料管,直径为10cm。测杆、套管与填土同步增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加盖封住管口,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50cm。沉降板分路中、路肩、边坡沉降板,根据填土高度、拼宽宽度确定使用类型。当扩建拼宽宽度不大于10m 时不设路中沉降板。当扩建填土高度不大于4m 时不设边坡沉降板。如图2 所示。沉降观测钉设置在既有道路的路面结构层范围内,一般设置于硬路肩外边缘,采用Ø20 钢筋,用大一号直径的电钻打孔,后将钢筋打入孔内,沉降观测点。如图3 所示。
图2 沉降观测板大样
图3 沉降观测钉大样图
4 试桩成果
①成桩28 天后,采用开挖的方式目测检查水泥搅拌桩的均匀性、整体性及外观尺寸和质量。
②成桩28 天后,在桩长范围内钻孔取芯,水泥土搅拌均匀、纹理清晰,颜色呈灰色,芯样性质为水泥土,状态坚硬、芯样完整、连续、呈柱状,取9-28#、9-25#、9-23#、9-26#、9-29#共5 个试样,做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均符合设计要求。
③本次低应变检测的9-22#、9-25#、9-28#、9-32#、9-35#共5 根水泥搅拌桩(试桩)均为I 类桩,桩身完整。
④本次检测9-23#、9-26#、9-29#共3 根水泥搅拌桩单桩静载试验均满足120kN 的设计要求。结果见表2。
表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实验结果表
5 总结
根据首件工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和施工工艺的分析,对施工工艺进一步改进,确定采用两喷四搅的施工工艺。根据每根桩(45kg/m、50kg/m、55kg/m)的水泥用量检测结果,确定了每根桩水泥用量为50k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