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笔书写丝路名城新传奇

2023-10-14曹巧兰丁和平陆国建

群众 2023年18期
关键词:西路军张掖生态

□ 曹巧兰 丁和平 陆国建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的张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两千多年前,西汉在此列四郡、开丝路、通西域,开启一代盛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甘肃考察并亲临张掖,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为张掖发展明确定位、指明方向。张掖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特色牌、走绿色路、造民生福、尽党建责”,高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巍巍祁连山,绵绵黑河水,不仅孕育了张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也滋生了张掖“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柔美。这千姿百态的美,在今天,又有了新的提升。

彰显文旅融合的人文之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张掖抢抓旅游业复苏和井喷式增长重大机遇,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重大文旅活动带动彩虹张掖IP 增值增量,快速拉动旅游业反弹跃升。

楚骚汉赋难诠意,此地斑斓愁画仙。作为张掖城市名片之一的七彩丹霞景区,依托自然景观优势,通过“文旅+”模式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新场景,催生了乘直升机、热气球、乘驼观光、VR 体验等众多“沉浸式”旅游新业态,成功培育了“中国彩虹山”和“全国低空旅游目的地”两大文旅IP,同时创新发挥旅游廊道和大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农特产品采摘、休闲休憩、土特产品深度开发等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经济。截至7月,七彩丹霞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140.2 万人次,同比增长436%。

“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察看关城时曾强调。山丹境内长城总长365 公里,其中汉长城94 公里、明长城271 公里,有烽燧160 座、关堡14 座,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黄土版筑长城,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山丹县在守“旧”保护长城的基础上,挖掘、提升长城文化遗产内涵,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积极整合文物和文化旅游资源,让古长城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

独具风情的文化,是张掖人文之美的另一生动注脚。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充满裕固风情的民族服饰、语言文字、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焕发璀璨光彩;在肃南县影剧院,裕固女儿婀娜多姿、载歌载舞,裕固汉子壮志豪情、歌声嘹亮,非遗表演展现多彩魅力。

焉支山下,炀帝西巡,万国来朝;彩色丘陵,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西夏国寺,张掖金经,稀世之珍;裕固文化,汗点格尔,四季太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张掖立足自身禀赋特色,抓紧抓实文旅高质量发展,处处呈现精致的“文旅融合风景线”。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采访团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摄影 蒲瑛

打造逐绿而行的生态之美

行走在张掖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张掖的天更蓝了,景更美了,水更清了,城更靓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令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而这“绿”的背后,是张掖市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充分肯定,并提出“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山丹马场所处的大马营草原,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祁连山生态保护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2019年以来,山丹马场累计投入2.36 亿元,落实退牧还草、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3 项,草原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治理。如今的山丹马场草原上,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明显。

保护生态,守护自然之美,早已成为张掖的共识。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资源主体肃南,康乐草原严格实行“区内游览、区外餐饮”模式;搬迁原住牧民149 户484名、缓冲区原住牧民146户436 名,分散安置到城乡集镇及周边县区,充分保护了草原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组织实施退耕还湿、水源涵养、水系疏浚、植被恢复、景观绿化等生态恢复项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已成为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成为张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天然氧吧”。

从草木葱茏的祁连山区,到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张掖,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展现产业兴旺的乡村之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张掖地处“北纬38 度”全球最佳农业产业带,是天然的绿色大农场和有机大牧场。

位于民乐县的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2008年成立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到蜕变为一家集乳品生产、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冷链运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企业,成为甘肃养殖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年来,按照“支部引领+公司主导+合作社推进+村民参与”的总体思路加速前进,带动1.6 万户农户每年户均增收8500 元。

在甘肃民乐生态工业园张掖超越发展农业有限公司现代智能玻璃温室里,一颗颗圆润饱满的串番茄挂满秧藤,长势喜人。突破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综合采用智能升降温管理系统、生物防治系统、物联网中控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对作物的温、光、水、气等进行全程自动化控制,使这小小的串番茄背后,蕴藏着满满的“科技味”。

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以“农业+”为核心要义,依托区位优势,建成160 亩本土杂果采摘园和238 座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大棚,实现了“南果北种”,这些特色产业共同构成了种、畜、菜、果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多点开花的“1+4+N”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480 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张掖市临泽县因水丰多泽得名,是历史悠久的灌耕农业区,也曾是全国—熟制地区夏粮“单产冠军县”,曾有“粮仓”之美誉。而今,“粮仓”变“种仓”,“单产冠军县”变“制种冠军县”,全国生产的每100 粒玉米种子当中,有13 粒产自临泽。通过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临泽聚焦现代种业选育推广,高标准打造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成种子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致力于让种子改变世界。目前,全县近60%的耕地用于玉米制种、60%的农民收入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玉米制种、60%的农民从事玉米制种产业,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智慧农业正逐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作为中国西北高原上不可多得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张掖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让曾经的戈壁滩成为如今的“聚宝盆”。

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之美

张掖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曾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红西路军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谆谆嘱托已成为全市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争创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的磅礴动力。

一个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赓续传承的精神禀赋。作为西路军的重要征战地和讲好西路军故事的核心承载地,张掖高台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西路军将士英勇无畏、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致力于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4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356.3 万人次,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2.16万场次,还积极探索推出云课堂、云展览、云讲解、云直播、云祭扫等多种线上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让红色文化不断有新传承、新表达和新活力。

今年5月12 日,甘肃高台干部学院揭牌仪式在张掖市高台县举行,为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搭建了有效平台。学院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内容,开发各类课程57门,集中力量打造红色现场教学点22 个,构建现场教学线路18条,形成了感染力强、深受学员欢迎的党性教育模式。截至目前,学院已承办省内外各类培训班次和党性实践活动260多期、培训1.6万人次。

山丹培黎学校,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1942年,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创办了这所学校。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时强调,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2020年,培黎职业学院正式成立,着眼于国际化、高起点、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瞄准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古城甘州到枣乡临泽,从湿地高台到五彩山丹,从生态民乐到山水肃南,一幅幅生态环境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愈加清晰。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张掖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西路军张掖生态
张文喜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到张掖看黑河
西夏时期的张掖
西路军历史问题的认知转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