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2023-10-14韦海芬
韦海芬
(柳州市第二中学 广西 柳州 545600)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深刻的记忆。另外,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活跃状态,可以让他们产生更多灵感和学习成就感,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提升学习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知识比较复杂、抽象的化学学科来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策略,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主导自己的学习,而不是完全被动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与灌输。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加活跃的表现,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学习、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化学课堂之上。这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有更可喜的收获。本文对利用“问题导学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从如下方面进行论述。
1.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应用原则
很多教师了解问题导学法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却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未能掌握基本原则,导致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合理。本文对问题导学法的使用原则进行了总结,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有助于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1.1 明确设置问题的目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应当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为出发点。当学生受到问题的指引,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课堂教学便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将问题作为促使学生学习的起点。
1.2 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化学是一门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各种科学结论,还要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化学深度学习,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态度,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为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给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方向,并提供足够的探究学习时间和较多的探究学习机会。
1.3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影响化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要想让高中生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导学法下,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提示性问题,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进而使相应问题得到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
1.4 充分体现课堂互动性
“互动”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互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问题导学法下,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充分性,使学生在顺利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全面发展学科素养。
2.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要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生活性、探究性、实践性等,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身心比较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知识的探究学习,最终落实学习目标,实现自我成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举措,让问题导学法充分发挥效应,使高效课堂得以构建。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要想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让课堂趣味性增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他们更认真地听讲,更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从而确保课堂教学实效。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多,其具有应用灵活、形式多样、效果确切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如教学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课程伊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哪些金属单质?(铝、铁、铜)你能说出金属可发生的化学反应吗?(与氧气反应、相互置换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这一导入性问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效果。当学生的记忆被唤醒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分别是金属镁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和点燃时的状态。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镁未点燃的状态下,可以在空气中存放,但是点燃之后,会与空气发生比较剧烈的反应。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金属和氧气反应需要什么条件?是否一定要进行加热或是将金属点燃?这样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主动参与到后续探究学习之中。这时教师及时安排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实验,做好实验过程、现象的记录,在组内开在交流讨论,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会进行的更加顺利,取得的学习成果也会让学生更为满意。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趣味化问题情境,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如教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突破常规问题模式,设置更加新颖、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如下:金属钠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如果用一个较大的钠块在河水上打水漂,钠块这时处于一种怎样的运动状态?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有趣。很多学生看过别人打水漂,或是亲身体验过,因此一些学生会直接将钠块想象成打水漂时用的石头,认为钠块也会像石头一样一会儿进入水中,一会儿跃出水面,呈抛物线式的不断向前运动。但是由于钠块和水会发生反应,钠块会随之逐渐变小,运动过程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也有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会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如钠块与水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剧烈反应,释放热量,产生气体,这会直接影响钠块的运动轨迹。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让课堂趣味性增强,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了验证学生们对问题答案的猜测、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与问题有关的视频,让学生进行直观感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2 设置分层问题,照顾学生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应当讲究方式方法,确保设置的问题与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即落实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是分层施教,课堂中设置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其与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有较高的契合度。这是因为,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情况不一,化学基础、对待学习的态度、思维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若问题的层次性不明显,会难以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因此降低。另外,设置的问题还要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让问题难易度、逻辑关系等体现出层次性,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更有利于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如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知识,抽象性比较强。若这部分知识不能牢固掌握,会给后续的学习带来明显的阻碍作用。为了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初步的认知,课程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的精彩瞬间,将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使学生建立熟悉感,产生学习热情。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并让班级中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复述相关知识,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乘胜追击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利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判断出示的习题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刚刚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并总结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掌握的关键:对反应物、生成物各元素化合价以及具体的变化进行正确判断;在化学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降情况的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为电子的得失)这样的渐进式、引导式提问,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化学知识,发展化学能力,提升思维素养,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可以请对应能力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确保各层次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发言的机会,使学生们的学习信心都有所增强。如教学《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课程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回答自己了解的金属材料,并说明用途。这一问题首先让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做补充。这样既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又能够让后进生感受到被重视,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认真。另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2.3 设置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些具有探究价值、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学生通常难以完全依靠自己使问题获得解决。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虽然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但是课堂上的独立学习时间短,不足以支撑其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设置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集思广益,让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在设置合作探究性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几个度。首先,要确保问题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其次,要确保问题具有探究价值,且学生独立解决具有一定难度;另外,要确保问题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教师还要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保证小组合作过程更加顺利,取得较好的合作学习成效。如保持小组水平均衡,即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各小组中进行合理搭配,让各小组整体水平差不多。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学会沟通协调,保持比较融洽的小组关系,共同为了完成任务付出努力。尽量避免小组中有学生一言堂或是袖手旁观的局面出现,确保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与探究。
如教学《化学能与热能》,其中涉及的实验探究内容,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这些问题既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点。如“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这两种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猜一猜这个反应中可能采用哪种能量转化方式?3.想一想铵盐与碱反应后会产生什么物质?这提示我们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进行合理分工,如学生合作制定实验方案,之后,有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有的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最后共同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既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4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吸收的知识比较多。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尽量减少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为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脚步,循序渐进地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并形成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使学生的化学基础变得更加牢固,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此外,教师的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局限性,而一些学生会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比较新颖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开展课堂探究或是课下探究。这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举措。当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之后,学生会放下思想顾虑,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放松,提问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经过了实践检验。为了让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获得保障,教师首先需要掌握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等,这可以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指导方向;其次,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让问题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如设置问题情境、设置分层问题、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提问等,这有利于让学生的化学基础、思维能力、实践技能、问题意识等得到全面发展。由于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加强教学反思,了解影响问题导学法应用实效的具体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让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提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让高效课堂真正建立起来,让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获得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化学学习乃至个人长远发展打好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