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2023-10-14/田

名师在线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文 /田 瑾

在小学教育阶段,知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内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小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阻碍了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因此,相关教育主体应明晰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根据学生心理素养发展需求,采用创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干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下面笔者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浅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调查研究表明,有7%左右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孤独、厌学、焦虑、恐惧、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导致学生陷入心理和情感失调状态,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教育主体提高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和障碍后,及时展开心理辅导和补偿性关爱,能够妥善修复学生的心理创伤,使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参与学习和人际交往,从而更好地抵御压力,适应社会。再者,重点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学生身心成长环境的现实需要。心理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学生创造释放压力、施展才能、参与交往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心理、身体、智力、情感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在乐活、阳光的环境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开设校本课程,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基础常识

新时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系统性,即从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入手,逐步提高学生关注、察觉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学生的认知经验较为匮乏,缺少心理保健意识,无法及时发现心理和情感上的失衡问题。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目前大部分小学都能实现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但是在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重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策划多样主题的校本课程内容,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基础常识,指导学生自主调控心理和情绪,从而预防细微的心理问题趋向严重,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发展[1]。例如,在以“我积极,我自信”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则故事做引语:“同学们,有个小伙伴日常表现还算不错,例如,讲卫生,有礼貌,但是参加集体活动总是不愿意赶在前面,做事也无精打采,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会说我做不好,反正有别人来做,大家认为这个小伙伴身上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后反馈:“不自信,不勇敢,不敢尝试。”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我们将这名小伙伴的问题统称为消极态度,消极的态度会使我们的生活失去光彩,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情绪常处在积极状态呢?”此时教师再向学生讲述《谁做得对》和《做自尊向上的人》两则故事,在学生听完故事后,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克服消极心理的办法。几分钟后学生汇报:“要想卸下消极的思想包袱,日常应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关心、宽容、尊重他人,在想要退缩时告诉自己,我勇敢,我能行,我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样通过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展,学生就掌握心理知识和调适不良心理的方法,形成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关注行为表现,及时修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不断累加演变成心理症结。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往往会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中露出端倪,如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上课可能出现不专心听讲、扰乱课堂秩序、不完成作业等行为;学生若存在自卑心理,行为表现上可能怯懦、畏缩,与同学交流时语气、表情不自然等。教师在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捕获学生可能存在的负面心理因素,然后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沟通,明确学生心理状态和问题后,进行柔和的关怀和疏导,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选择合适的时机表扬、激励学生,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阴霾,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2]。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行为表现,发现某生在和同伴讨论问题时,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导致该生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很大阻碍。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和蔼的态度与该生沟通:“能和老师讲讲你不喜欢听取他人意见的原因吗?”学生表示:“老师,其实我不能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也很苦恼,因为自己的固执失去很多朋友。”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画杨桃》的故事,并询问学生:“故事里的主人公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他错了吗?”该生思考后回答:“没错。”教师追问:“那主人公的同学将杨桃画成其他形状,有错吗?”学生:“也没错。”教师继续说:“你和同伴讨论问题也是这个道理,在不同的角度、立场和体验上看待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意见和结论,每当你和同伴意见相左时,不妨沿着他的思路想一想,也许就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即使不能理解,也应该尊重别人的想法,这样你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样,该生的心理矛盾就被顺利解决,他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懂得换位思考和尊重理解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三)开展教育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融洽的成长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在创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多样化活动相融合,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基础,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和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和种类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如心理知识板报大赛、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团队体育活动、教育电影观影活动、文艺特长会演活动等,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多彩的活动,向学生更广泛且深入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正向、有活力的心理生长氛围,从而不断完善学生人格和个性,借助活动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3]。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心理知识板报”设计活动,组织每个班出一期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黑板报,在公示板上提前公布活动要求。各班设计的黑板报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标准、人际相处技巧、心理保健和生理知识等。活动公示后,各班班主任倡导学生分工合作,在互联网平台、课外书籍、报刊中收集心理板报资料,设计新颖的版面,还可以让擅长绘画的学生根据板报上的心理知识,添加生动的配图。各班完成心理知识板报设计后,各班主任可以在大课间组织学生到各班轮流参观板报作品,投票选出年级前三名优秀板报,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普及、宣传心理知识的目的,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参加校园集体活动、创意设计的乐趣。

(四)完善心理咨询,跟踪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大部分学生调适心理的能力都比较薄弱,有时学生感到难以承受外界压力,遭遇心灵创伤及无法解决的学习和生活烦恼,但是自己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放任自流就容易形成心理健康问题。此时如果学校有校园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倾诉烦恼、宣泄心理压力的出口,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干预。因此,学校应加紧完善校园心理咨询室建设,结合心理辅导需要,营造优雅、温馨的咨询室环境,安排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轮流值班,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展开耐心的心理洽谈和疏导,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档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反映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和管理跟踪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从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例如,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时可以把咨询室标识牌改为“心语交流屋”,张贴一些轻松的欢迎标语,室内布置采用柔和的暖色调,摆放赏心悦目的绿植,咨询室的座椅上还可以放置学生喜爱的卡通抱枕。某学生前来咨询:“老师,我每次做题或者回答问题时,都会非常紧张,生怕自己说错了,做错了,大脑一片空白,现在我很恐惧上课,在课堂上不敢抬头和老师对视。”辅导教师先安抚学生情绪,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然后问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你做错题,或者回答错老师的问话,会发生哪些糟糕的事?”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可能会嘲笑我,老师可能会批评我,我不确定。”辅导教师再问:“那么以往发生过你或其他同学被嘲笑和批评的事吗?”学生回忆后说:“几乎没有。”辅导教师继续说:“所以你担心的事不会发生。下次再出现情绪紧张的情况,你可以尝试深呼吸,时刻提醒自己同学和老师都喜欢你,都会帮助你。”学生离开后,辅导教师录好学生的咨询档案,并向该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反映他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偏差问题。此后,各科教师在课堂上对该生提问时都会鼓励他大胆表述,说对说错都没有关系。心理咨询教师再对该生进行音乐放松和情绪宣泄等心理育疗,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放平心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更加游刃有余。

(五)推进家校共育,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

新时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突破,必须遵循协同性原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责任主体,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学校和家庭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小学生心理素养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通道。目前多数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以及没有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理状况的必要性,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参与。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发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职能,全力推进家校共育,通过建立线上家校沟通平台以及组织开展家长会、亲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线下活动的方式,引导家长承担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使家长了解和掌握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例如,某学生在班内与其他同学相处不好,经常展现出敌意,言语不和就会产生矛盾。教师及时和学生家长在家校微信群中私聊沟通,了解到学生的父亲一贯采用批评式、打骂式教育法,导致该生出现回避型人格和情感淡漠的苗头。教师立即给学生家长分享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文章,同时向家长详细介绍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使家长明确批评、责骂的教育方式可能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情感缺失。在改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该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带孩子开展一些增进感情的亲子活动,如一起阅读,一起养绿植,一起玩拼图等,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多赞赏和鼓励孩子,弥补孩子在自尊、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缺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应多肯定和激励该生,给他创造和同伴合作、互助的机会。例如,该生做不出一道题,教师就对其他学生说:“大家一起来帮帮他吧。”使学生感知到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善意、关心。这样学生就能逐渐敞开心扉,消除敌意和回避心理,悦纳自我,友爱同学。

三、结束语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基础常识。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及时修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跟踪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同时全力推进家校共育,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从而构建协同教育机制,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心理感受
我是小学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