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当代内涵与区域培育实践
2023-10-14皇甫立同
皇甫立同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介绍了淮安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的情况,报告了新安小学将传承“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老师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更加强烈了。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六一前夕,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与时俱进、开放发展,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的国之栋梁。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具有高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如何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
一、两个结合:文化自信的理论脉络
自近代开始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怀疑和否定,逐渐形成文化自卑心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文化自信这一重要思想成果,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统一,共同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针对青少年层面,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此外,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因而,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就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广泛认同和由衷自豪,对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具有科学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三项要求: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现实价值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思想文化领域冲突加剧,不良文化借助网络环境持续渗透,导致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蛊惑,形成历史虚无主义,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日渐丧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扭曲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观,消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第一,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是赓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的必然要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和独具魅力的精神标识,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就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赓续民族文脉的种子,注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基因,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接续传承中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第二,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德者,才之帅也。”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新时代“德”的具体内涵,集中体现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力量。越是高度的文化自信,越是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越是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
第三,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是造就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文化自信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所必备的精神特质。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无法在世界异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站稳立场,极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侵蚀,也就无法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要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青春力量,就必须把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青春风采,引导青少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三、四位一体: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淮安实践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点,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自信“两个结合”重大内涵,积极回应“三项要求”,自觉担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年来,淮安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用深用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锻造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推进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四位一体”的淮安实践。
一是以文化人,注重中华文化浸润。系统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在全市中小学推动经典诵读、中华诗词、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实践,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作用。深度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强化节日民俗、名人典故、淮海戏、渔鼓舞等进校园,推动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依托淮安名人名事、文化遗迹等资源,编写地方教材,不断增强家乡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感召力,激励青少年在传承文化中建构家乡文化认同。
二是立心铸魂,注重红色基因传承。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推动儿童剧《新安旅行团》校园版的排演市内校园全覆盖。组织“新时代的小好汉”宣讲团重走“新旅”之路宣讲活动,深化“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全市青少年深切领会总书记对淮安青少年的真挚关怀。大力传承周恩来崇高品质,深化“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打造“周恩来班”建班育人淮安样本。立足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等丰厚红色资源,将全市176 处红色阵地打造成为“永不关门的红色课堂”。充分挖掘“四史”中的教育素材,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青少年化的阐释,全力构建市、县(区)、校区域红色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
三是观照现实,注重发展成就感悟。用深用透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淮安新时代跨越发展的鲜活素材,引导青少年走进国家发展场景、亲历家乡发展变化,积极寻访国家和家乡在经济建设、民生福祉、城乡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坚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真实情境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底气。通过征文、书画等形式引导青少年讲述好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精彩故事,焕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充分利用各类研学实践基地、文博场馆、旅游景区,组织开展“红领巾”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研学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行走的课堂”淮安模式。
四是学习借鉴,注重视野观念更新。主动提升淮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面向国内,与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育高层论坛,尝试跨区域组建“京沪宁淮”优质高中联盟,拓宽教育视野,引进更优质办学资源,与南京市教育局签订宁淮教育挂钩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干和教师分多期赴南京跟岗学习锻炼。面向国外,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及境外姊妹学校等资源,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将国内外先进文明成果纳入教育内容体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教师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吸收的方式,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文化的平等多元,引导青少年在平视世界中摒弃文化自卑与自负倾向,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批判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