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巷子传来敲梆声

2023-10-13宋会强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梆子喇叭巷子

宋会强

“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搬来新居处不久,每天一大早,从我居住的乡驻地社区居民楼相邻的村庄巷子里都会传来这样有节奏感的敲打梆子的声音。

先说现在的巷子、胡同,应该称之为街道更为合适,过去传统的巷子、胡同两边是石头砌起的低矮房子,曲里拐弯,很少有直的。我见过最窄的巷子,两个人对面行走相遇时,若是穿着棉衣恐怕需要侧着身子才能过去,而且还是个拐弯,有小推车的年代肯定过不去,需要转路。而现在呢?依靠党的好政策,农民的钱包也鼓了,或易地搬迁,或改造重建,房子高大、宽敞、整洁,街道笔直,又是硬化地面,似乎失去了巷子、胡同的原始意义。

传来的阵阵梆子声,我感到奇怪,过去老家卖豆腐可不是这样的方式,而是吆喝“卖豆腐咾”,口语习惯的叫卖声,似乎两个字更具有影响力,于是就成了“豆fáo(汉语拼音并没有这个发音)”。趁着“割豆腐”(当地买豆腐的称谓)的机会,我了解了这梆子声的缘由。卖豆腐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本地人,前几年在大连打工,这几年岁数大了,不想在外地奔波了,就回到了老家做豆腐,并把在大连学到的敲梆子用上了。当然现在是录音的喇叭,在家录好音,出门放开喇叭就行,不再用嗓子喊叫。

这让我想起了1991年我在淄川学习时,发现的同样的声音。当时,我参加了山东省煤炭系统高级技工培训班,设在淄博矿务局技工学校(现山东煤炭技术学院),学校在淄川区洪山镇,东面二三里路就是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乡蒲家庄。学校周围厂矿企业较多,一大早,街头巷尾不断传来这种卖豆腐敲梆子的声音,那是真敲,还没有现在的录音喇叭。后来了解到,在我省济南、淄博一带,卖豆腐都是这种方式。

关于卖豆腐的敲梆子,网上有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易州有个州官姓窦名福,与豆腐谐音,为了避嫌,卖豆腐的人们,便找木匠用枣木、桑木、桃木、槐木等硬木凿梆子,用敲梆子的声音代替吆喝。这就是卖豆腐敲梆子的由来。毕竟是民间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在没有录音喇叭的年代,敲梆子要比吆喝省力多了,这应该是发明敲梆子卖豆腐者的初衷。

豆腐,在尚未温饱的年月,只有过年时才做,几乎每家都做。虽然过去的大豆不多,但过年拿出十斤八斤的还在承受范围内,既可以自己吃,还可招待客人。过去的年月,“三夏”“三秋”是农村最忙的时候,没有空做饭做菜,豆腐也是很畅销的。记得20世纪90年代,西面的天宝乡(现已并入棋山镇)一时兴起做豆腐。卖豆腐的队伍骑着自行车行走二三十里地来我们老家几十个村庄,经常见到一个村里有好几个人在卖豆腐。后来,极可能是外出打工了,这一卖豆腐的风景便消失了。

有一个有关豆腐的俗语,“夜里想了千条路,醒来还是卖豆腐”。这俗语常见于老人教育年轻人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老家每天早晨都会传来的敲梆子声,让我想起了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末,老家人就开始大规模外出打工了。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先在当地扎下了根,你带我,我带你,同乡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外地学到了许多优秀的东西,去伪存真,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煎饼最早是沂蒙山区周围的食品,现在的煎饼果子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城乡的普遍食品。前几年,我在北京朝阳区,还发现一家老家莒县人经营的羊肉馆。同样,我的住处是一个偏远山村乡镇驻地,也有兰州拉面、黄焖鸡等连锁店。

虽然自己的学习、工作范围和生活经历有限,但上述的事例也足以證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在物质、精神的诸多方面已是南北相通,东西交融,纵横交错,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正是当今社会的包容、开放,使人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繁荣、进步、发展。

猜你喜欢

梆子喇叭巷子
飞雪漫天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喇叭盗窃案
作品五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我们班的“大喇叭”
巷子里的秘密
游成都宽窄巷子(外一首)
喇叭盗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