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冷漠”,给情绪放个假

2023-10-13孔小平

科学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张燕界限冷漠

文|孔小平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突然地想把自己隔绝在世事之外,也不想理任何人。虽然这个现象是阶段性的,但也令人很苦恼,因为家人、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突然冷漠表示不适应。其实,我们不必过于纠结,通过“间歇冷漠”给自己的情绪放个假也是不错的选择。

正常人都有可能会出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表示,“间歇冷漠”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为此而产生的纠结、矛盾心理与不够了解自我有关。

在精神分析研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几个常见的状态,即融合、共生与分离。融合是指“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状态,两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或态度都融为一体;共生在心理层面上是指“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的状态,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在分离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界限感,彼此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张燕认为,这几种状态是正常人“自我需要”的多个层面,在生活中都可能会出现。可以说,成熟的亲密关系是融合、共生与分离的连续谱。“在人际关系中,分分合合是常态,不必太过执着。能够保持自我的独立,又能很快融入关系中,其实是很不错的状态。”

或是因内耗过多而冷漠

对于突然产生的“间歇冷漠”,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张燕认为,“间歇冷漠”是一种主动的分离状态。究其原因,除了是需要独立空间的正常表现,也有可能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即存在“无法表达、无处诉说”的委屈。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人际关系让自己受累了,或者产生了“共情疲劳”。

这种时候,人们会在与他人的情感共振中抽离一部分自己,重新维护起自己的个人边界,给自己的情感功能一个恢复期。外在表现就是看起来比之前冷漠些,有时可能会引起他人的误会。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讨好型”人格中,平时他们大多时候会表现得太为别人着想,很容易被他人情绪影响,继而产生很多内耗,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疲惫感,继而就变得“冷漠”了。

张燕建议,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达到融合、共生与分离状态的平衡。“当然了,这种平衡并没有统一标准,也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融合、共生状态比较多,如焦虑型人格者特别需要与他人在一起,不愿意分离;而有些人喜欢独处,特别需要界限感,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常常很孤单,但不一定孤独。”

无论我们是哪种人格类型,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自我的需要来达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让融合、共生或分离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最终形成安全型人格。

人人都需要有空间界限

在人际关系中,如何维护自我的空间界限呢?张燕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的感受,是舒服放松还是担心紧张?当我们没有精力去应对人际关系时,可以选择委婉拒绝。不过,也有一些情况会影响我们去表达真情实感,比如,“我不能表达我的需要”“我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他人”“如果我拒绝别人,我将失去关系”等认知和固化思维容易让自己产生内耗,从而形成一种表面的违和感。张燕说,其实这才是真正伤害感情的。任何关系都是需要有界限的,适当的界限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其次,当我们需要空间保护的时候,要学会表达。张燕认为,如果选择沉默或者突然冷漠,可能会让身边的人产生一系列的关于关系的猜测,也容易让人不适。当我们需要安静时,可以表达“今天工作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会”。另外,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经常主动地表达情绪和需要,比如,“我虽然很想和你说说话,但我现在有点伤心,只想一个人静静,消化一下”,以此达到彼此理解和包容的状态。

最后,我们要创造合适的空间,让自己得以独处。比如,单独旅行,去安静的地方走走,让烦躁不安的心得到安放;再比如,主动营造独处环境,去书房、工作室等地方。张燕说,对于习惯独处的人来说,拥有独立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强内在的稳定性,继而有能力投入到人际互动中。

其实,“间歇冷漠”是给我们的情绪一个休养期,当我们暂时从乱七八糟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时,我们能更快地让自己充满新能量,后续才能更好地融入所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除了互相陪伴与尊重、倾听与共情之外,尊重彼此的独立空间也是非常需要的。

猜你喜欢

张燕界限冷漠
过度冷漠是种病
界限
张燕副教授
突然之间
间隙
东霞
科技前沿
破次元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FuzzinessinEnglishAdvertising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