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城市绿地基础设施的传统岭南园林再现
——以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公园景观工程为例
2023-10-13陆艺欣
陆艺欣
广州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1 研究背景
1.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近年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土地扩张,如何缓解日益紧张的外部压力,也成为各个国家设计师们努力探索的方向,通过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是实现可持续的必要途径,也是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的空间途径,通过促进自然生命系统健康为城市提供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因此,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驱动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可持续性的重要结构,是城市刚性物理空间中的柔性缓冲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贡献应着眼于在全生命周期中帮助城市抵御、应对、适应发展中面临的各类扰动和胁迫,并实现自我学习和演进,最终实现可持续性目标[1]。
1.2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源于西汉时期,其造园缺少连贯性,突出表现在几个历史阶段,主要为南越完成、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岭南园林在造园理念上也有其独特性,具有多元兼容性,不拘于某种形式,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唯我所用,博采各家之长。岭南园林十分强调地域环境特征,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园风光。岭南文化中的兼容、多元、开放、务实等特性,在岭南园林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2]。
1.3 小结
中山市面对现状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原有绿地空间被侵占和挤压,如何在有限空间中提升城市韧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山市作为典型的岭南沙田水乡,由于围塘造田,水乡风貌早已消失,本文对通过景观触媒的设计手法再现岭南园林特色,并探索通过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可能性。
2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城区,东侧邻接的港口大道为港口主要交通干道,东面为规划中的保利购物中心和五星级酒店,西侧正对港口镇政府大楼;北面毗邻商业购物街,南依规划兴建的商业文化中心。
基地在2007年之前的用地原状基本为农田基塘,公庙涌流经西侧地块,宽约16-20米,是天然的城市海绵。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建设,基地周边逐步转化为高密度建设区,硬底化使自然海绵体被破坏,使得地块内地表径流压力增大。项目设计占地5.35公顷,作为规划内完整的公园绿地地块,是构建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应对城市高密度发展的“湿地遗珠”,保留城市的海绵功能。
3 项目定位及规划思路
作为港口镇珍贵的规划绿地,项目打造城市湿地公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留城市海绵功能,成为镇区生态建设范例。项目规划“两带五轴七节点”的总体景观结构,环湖滨水和公园慢行两个游览带,五州分别是一条由西入口至中央水体——中心岛——东入口的景观主轴,四条贯穿南北的景观次轴,打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通过文化广场、水边舞台、高喷水景、源泉园、两个中央岛、东入口广场七个景观节点,丰富整体公园氛围。
在景观结构基础上通过“一区四园”的功能分区,设置湖心湿地区、林荫休闲园、生态科普园、岭南文化园、康体健身园,实现集生态、休闲、文化三位一体的城市综合公园,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休憩、健身与自然教育需求,提升周边居住用地价值。
港口镇中心公园作为城市的核心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公共空间,为生态提供海绵空间。从中增设加了运动、休闲、娱乐、康体、交流的功能,是空间功能多样化和综合化,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展示城市文化、提升生活品质等交流与分享场所。同时通过景观环境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增加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4 核心技术策略
4.1 策略1: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由于快速发展、大量生态空间侵占,造成,绿色基础设施( Green Infrastructure)追求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平衡的一种新兴环境管理方式。港口镇中心城区依托规划结合沙田水乡的网络生态基底,构建“以水为廊,以绿为斑”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图1)。公园作为城市的核心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公共空间,为生态提供海绵空间。规划以水体为中心,形成开阔湖体和湿地湖体两个组成部分;开敞空间环绕,满足市民休憩活动需求。
图1 植物缓冲带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特殊的水乡肌理结构中,以水系为链接,绿地为斑块,形成多个串联系统,港口镇中心公园作为其中重要的生态海绵节点,能有效的缓解周边区域热岛效应,改善水体及空气质量。
4.2 策略2:高密度建设下的城市海绵体
随城市发展,硬底化的建设取代原有天然河道和基塘,设计基于原有水系,扩塘挖湖,形成约1.3公顷的湿地湖,实现区域内水系连通、雨洪调蓄、引水净水、生态教育的海绵功能。湿地湖体平均深度1.5米,可容水约1.95万立方米,能缓存周边2平方公里的地表径流,消减洪峰,与风廊结合蒸发降温,实现微气候调节。
沿岸设计植物缓冲带,形成有效地表径流净化体系。雨水通过多级植物过滤系统流入湖内,余水溢入市政管网保障水安全(图1),湖内打造三级植物过滤系统, 有效实现雨水过滤。
公园内通过海绵系统场景化,形成集雨广场、生态草沟、雨水花园,公园内通过海绵场景化,利用广场收集雨水,非渗透性铺装的园路进行引导,由生态草沟进入雨水花园,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后,最终排入市政管网,为避免毛细现象,绿地内园路采用非渗透性铺装(图2)。
图2 海绵系统场景化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策略3:传承岭南风韵
岭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风貌及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岭南园林文化,岭南园林具有地域性、场景性及兼容性的特点,项目也极力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再现传统园林风貌,展现岭南气韵。
地域性,由于岭南地区夏季长的气候特点,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多以南低北高的构成方式建造,主导风向流通,港口镇气候炎热多雨,设计充分考虑地域性特点,结合地形塑造与植物布局,让场地内形成南低北高的标高态势,南边多种植乔木,让夏季东南风途经场地内的湿地湖及繁茂绿化,得以实现降温的功能。公园内构筑物充分与水体相结合,环湖布置亭、廊、水榭,形成临水游径与休憩空间,沿线种植浓荫类的本土植物,营造独有的岭南林荫空间。
场景性,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交融性,项目设计以传统岭南庭院为参照,再现“平庭”、“水庭”、“水石庭”等经典空间,利用游径引导,实现静态景观与动态游径相结合的新岭南园林,让人融入场景中。
兼容性,岭南园林想来注重多元兼容性,博各家所长,设计将园内亭、榭、廊、桥,借鉴余荫山房、清晖园等经典样式、展现轻盈通透、朴实兼容的岭南特色;装饰上以现代材料再现灰塑、砖雕等传统工艺;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营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周边环境(图3)。
图3 亭、榭、廊、桥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5 结论
本文着重研究在高速发展的城市背景下,基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水系重构、岭南传统的现代表述。
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个广泛且复杂的课题,岭南园林艺术也是内涵丰富的景观形式,本文以港口镇中心公园景观实践为例,在问题的普遍性上难免不够全面与局限性,望今后继续深入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