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有人参与的传统摄影玩家
2023-10-13
Vark
Vark 生活在苏州,在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苏州市从事园林文创工作,他也曾在古典园林中经营过一家胶片照相馆,就在 2023年初,冯昊关闭了照相馆对外门店,只保留了暗房与冲扫工作,转做俱乐部形式的工作室,可以做底片的冲扫和暗房放大。虽然从事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依旧凭借着对胶片摄影的热爱,为俱乐部里的其他爱好者提供传统摄影的拍摄与体验。
目前还在使用的是摄影方式有胶片、宝丽来和湿版摄影。我自己对这三种摄影选择是这样的,需要极致画质的时候就会使用湿版摄影,但是局限性太大,只能在暗房周围棚拍,虽然有移动暗房,但实在是太费劲了,所以以棚拍为主;需要一些不同寻常的创作的时候就会选择宝丽来,因为宝丽来可以移膜,这就极大地拓展了可以创作的空间,宝丽来不谈画质,有些时候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而胶片作为万金油,可以出门随身带着的胶卷机、可以进行严肃拍摄的大画幅相机都是我的选择。
Vark 的宝丽来、胶片相机与大画幅相机
目前 Vark 持续创作的宝丽来移膜与AI结合的作品
最开始接触胶片摄影是在 2013年前后,当时有在校的学长在玩胶片,然后觉得机械胶片机外形好看,操作也非常上头,于是就买了自己的第一部胶片机尼康 FM,后来慢慢在网上看到可以自己洗黑白胶片,于是开始在宿舍尝试手洗胶片,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玩胶片的技能,后来大学毕业就开了自己的胶片工作室,然后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慢慢接触到其他摄影工艺,比如宝丽来、湿版和古典印相。
2019年跟伙伴们在园林中开了一家古典工艺照相馆,尽管很不幸的是它没有熬过疫情,在今年初我们把它店面关掉了,只保留了暗房和冲扫设备。但是在景区的这三年我们见证过成千上万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无一例外地都对胶片摄影有不同的兴趣:有父母兴致勃勃地跟他们的孩子讲他们小时候去照相馆拍胶片的故事;有老先生跟我们讲述当年他们带着假领子穿借的衣服一起拍全家福的事;也有00 后新一代们对胶片的好奇、对那个年代的相机的好奇,这一幕幕都说明我们做传统的摄影是有意义的。我们店开在虎丘,开店之前曾经收集了从民国以来到千禧年前后的胶片拍摄的虎丘留影,从旧时长袍到洋装,到军装、中山装,再到改革开放后新潮的时装,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一样的角度、一样的站位、一样的虎丘塔。这便是影像让我们体验到的时光的变迁吧。
有位前辈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制作照片的质量是在下降的,但从材质上说,早期的照片使用的都是贵重金属,比如银板使用纯银,铂钯印相使用铂金和钯金,后来开始使用银化合物,再后来彩色胶片就开始使用银盐加染料了,再后面数字摄影就开始使用喷墨打印,墨水从颜料墨水到晒晒就变色的染料墨水,制作照片的材质是变得越来越差,保存时间也越来越短。但是我认为一张有意义的照片,比如说全家福,在保存年限上至少要能跨越三代人,那对我来说数码摄影目前看來是做不到或者说保存成本是高于胶片摄影的。举个例子来说,一张湿版摄影照片只要不折损或者丢失,在正常室温不特别挑保存环境的情况下可以保存至少 200 年不会褪色,同样的就算是现在最好的艺术微喷,也只能在恒温恒湿控制光照的情况下保存几十年,这种保存成本是大大高于传统摄影作品的,这是我还在使用传统方式摄影的原因之一。
其次,现在摄影越来越简单了,在摄影工艺进入数字化以后,人们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变得越来越容易。数字化的相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从曝光、对焦、白平衡这些基础参数到锐化、降噪、色彩滤镜等附加功能都变成了算法的一部分,人们需要做的就只是看好要拍的内容,然后按下快门。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另一方面也缺失了一些我个人觉得是乐趣的东西,比如说玩大画幅的景深与畸变的控制,玩胶片在暗房手工放大的乐趣。尽管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传统的摄影又麻烦又困难,但是对我来说那恰恰是乐趣所在。你可以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技术动作上来把控这张作品,让他按照你所想的样子被记录下来,然后用合适的药水、合适的暗房放大手法把它呈现出来。一张作品诞生的全过程都由自己来把控,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是高于数码摄影的。
我认为这个动力最重要的是热爱,相比数码算法摄影,我更喜欢这种有人参与的影像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