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汉语“白”字研究
2023-10-12潘娟
关于“白”字的研究从未停止,但前人大多在“白”字字源上进行研究,对其传承至今的特点及方式的研究尚不丰富。学界对“白”字字源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甲骨文合集》,“用白牛祖乙”,可见,远在商周时期,白已用于白色义,另有《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白色,明亮)。此外,还有郭沫若的“拇指说”、徐灏和段玉裁的“米粒说”、蒋骥和朱骏声的“日光说”等。郭沫若在《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中说,“白”应为“实拇指之象形”,后引申为了“伯仲”的“伯”。徐灏和段玉裁同意“白”的“米粒说”,认为“白”字的字形与米粒的外在形象是相同的,白色的米粒,中间的一横表示米上的丝疵。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从文字的会意角度出发,白字在字形上,是“丿”在“日”的上方,代表的是太阳初升以后到落山之前的时间段。而“日光说”是最普遍、最具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白字的基础上,先对汉语“白”的本义特点进行论述,再从语言模因论视角出发,对汉语“白”字传承至今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梳理出“白”字的传承方式。
一、白字义项特点
《尔雅·释天》中说,“秋为白藏。”即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
《说文解字》收录了“白”字3个义项。如下,1.西方色也。阴用事。2.物色白。从入合二。3.出者阳也。入者阴也。故从入。
《汉典》收录了“白”字3个词性,共16个义项,如下。
名词: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3.地方话。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5.姓。
动词:1.清楚,明白。2.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3.表明;说明。4.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5.禀告;报告。6.上告;控告。7.使……白。
副词:1.白白,平白。2.又如:白活;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3.单单;只是。4.竟。与“不”连用。
在此基础上,《汉语大字典》中“白”字义项共 32 个,如下。
1.霜雪一样的颜色。2.古丧服之色,后指丧事。3.洁净。4.亮。与“暗”相对。5.彰明;显赫。6.清楚;明白。7.表明;陈述。8.禀告;报告。9.上告,控告。10.特指戏曲中的说白。11.徒然,平白地。12.指没有功名和官职。13.空白;空无所有。14.无代价,无报偿。15.假,没有根据。16.西方代称。17.古代罚酒用的酒杯。18.古代祭祀、朝宴时用的炒米。19.白发。20.表示鄙薄厌恶。21.葱、蒜的茎和根。22.银子代称。23.道破;揭穿。24.单,只。2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26. 错误。27.地方话。28.象征反动,与 “红”相对。29.我国少数民族名。30.白渠的省称,即今泾惠渠。31.春秋时楚国地名。32.姓。
从以上历代字书中“白”字的义项可以看到其共同特点主要有:其一,西方色也。其二,阴用事,物色白。其三,与日光有关,明亮之意。其四,专有名称。其中,除专有名称自有其历史缘故外,其他义项都与《说文》中“白”字的三个原始义相关,这些义项都是“白”字的引申义。由此可见,汉语“白”字传承至今,最主要的两大特点是长久性及能产性。
二、“白”字传承至今模因原因
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汉字传承历史的研究可以让人们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让人们为中华文化之后的发展方向寻找突破口。汉语“白”字形成并传承至今,主要经历了编码、储存、复制、传播等过程,通过代代相传其文字字形、字义的形式来传承其内涵,这也大致符合语言模因论的传承过程。汉字传承历史悠久,且汉语系统传承过程相当复杂,在传承过程中会有经济、文化等的参与。因此,现今所看到的汉语面貌形成原因有很多,但从大体上讲,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语言系统的自身演变。
“白”字作为汉语体系中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其历史非常久远,它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文字,在口语体的歇后语、俚语、俗语、詈语等中出现频繁,具有简短、经济、易模仿、通俗易懂等特点,符合语言模因论形成的特点。过于复杂的词汇类形式是难以得到广泛流传的,“白”字简单易学,比较简洁,因此易复制,能够很快让人进行模仿,且方便交流传播使用,可见“白”字的产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白”字的传承也是经济性原则的一种體现,在民间文学中,尤其是俚语、俗语、惯用语、詈语、歇后语或成语中存在大量的由附加法、缩写法、截断法、谐音法等方式构成的“白”字词汇,这些词汇大都保留了“白”字的原始义。如“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白”字的能产性表现在以“白”为基础而产生了很多“白”系字,它在口头交际与交流中被经常使用,因此,人们的频繁交流提高了“白”字的使用率。同时,人们在实际交际交流中也会主动去模仿运用这些语言形式,如俚语、俗语、歇后语、詈语等中围绕人们工作和生活主题的“白”系字,这促使了汉语“白”字在一定的环境中有较高的能产性和活跃性。
其二,语言系统以外的客观因素。
语言文字的变化不仅是语言系统自身演变的结果,更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文化、教育等无不影响着文字的演变,可以说,客观因素对“白”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历史变迁上看,在“白”字的发展传承演变史中大体有四个历史结点,可见语言文字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学问家、教育家如孔子,使“学在官府”逐渐向“学在民间”发展,普通人有了接触知识、学习知识的可能。在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因地域不同,各国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文字,但客卿制的出现又使各国语言交织在了一起,其重要标志就是百家争鸣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能够再次体现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相互融合的时期。这期间,汉语吸收了梵语之中的语音、词汇等,使汉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汉语四大声调的出现,同时,诗人在诗词创作中也试图用新鲜独特的言语使自己更出众不同。
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有了唐以来自由开放的思想,民间有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与官方语言并驾齐驱。20世纪初民国以后,由于受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观念开始变化,这些都促使了语言文字的变革,“罗马字”、白话文运动以后,“白”系字也以文白相间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汉语简化字工作,不仅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字度,更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白”字也以更简洁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俚语、詈语、俗语、歇后语中的“白”字也被大众所熟知。
三、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白”字的传承方式
在语言模因传承过程中,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传承方式。
(一)“白”字的基因型传承方式
语言模因的基因模式是指,通过内容大体相同、形式不同的方式来重复或传递语言的信息形式。“白”字的模因基因型传承方式中模仿原始文字的本义而形成的新词汇,这些词汇在模仿过程中,外部形态的变化不重要,关键是其内部原始义并未改变。
模因基因型传承方式又分为相同信息的直接传承与相同信息的间接传承两种方式。相同信息的直接传承方式是通过直接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始义来进行模仿复制,使其成为语言模因因子。部分由原始义而来的“白”字词汇,其词汇中的原始义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使用中添加了些许色彩。试从例句中体会,清·王韬的《淞隐漫录》:“阳春白雪谁能和,国色天香洵足夸。七字评卿知当否,珍珠无价玉无瑕。”(白:像雪一般的颜色。原义:白色。)
而相同信息的间接传承方式是通过复制语言文字的原始义为模因因子,在代代传承过程中,模因因子会有一些小的改变,但所传承下来的字义与原始义相比却无过大改变。在“白”字传承过程中,这是主要的传承方式,“白”字的许多延伸义都是由原始义转化而来的,虽意义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试从例句中体会,汉·卓文君的《白头吟》:“皑如山上雪, 皎若云间月。”(皑:洁白的雪。皎:洁白的月。)
在以上这些“白”字的传承方式中,“白”字成为基因模因因子后,大都保留了原始本义,并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了更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力也较之从前更加突出。
(二)“白”字的表现型传承方式
语言模因中的表现型传承方式是指语言文字在传承过程中的形式大体不变,但含义却发生很大改变。此种方式在国内的传播学中被广泛地借鉴,且效果良好。同样,这在汉语“白”字传承过程中也较常见,这种传承形式可分为两类。
同音异义传承方式中一般会保留汉字的原始读音,并保留整体字形,但含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语境运用中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效果,“白”字以这种词汇形式所占的比例和总体相比较少,试从例句中体会。《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母,无人照看,才接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撒谎了。”(白话:假,无事实根据。)
同形联想传承方式是指相同语言文字在不同語境之中会通过联想衍生出不同于以前的含义信息。汉语“白”字中由原始义转换而来的部分词汇正体现了这一传承方式。试从例句中体会,鲁迅的《三闲集》中:“万一不幸,沉冤莫白。”(白:辩白;得昭雪,原义:空白。)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兴词汇不断涌现,部分词汇意义或原始义会随时间而消失,但这期间又会随时代的演变而出现新词义,之后,新词义会在原始义的基础上继续成为模因因子继续传承下去。同样的,“白”字也在随时代变迁不间断地更替变换,对“白”字进行统计、描写并分析存档,可以说是对某一时期社会变迁史的记录保存。因此,从语言模因角度审视“白”字的传承,更能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现代汉语中“白”字能够充分表达人们的观点,却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意义,因为“白”字原始义与后来的引申义由于社会属性的不同,使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了不同的内容。而原始义与引申义相辅相成,相互共存。
总而言之,语言模因论为汉语“白”字的解读切换了一个视角,模因成了语言复制因子。汉语“白”字的形成、描写、复制和传承都与模因传承的路径相同,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看,汉语“白”字本义与引申义都需要以成为语言复制因子传承下去,可以说,模因论带动了语境交际中的语言发展,才有传承至今的汉语“白”字。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
(06):54-64.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200-209.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潘娟,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烟台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