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豆子和刨花生
2023-10-12兰旭霞
兰旭霞
小时候的周末,如果不要干活,我们是很少着家的,成天在村子的山沟沟里晃荡,一是为了玩,二是为了吃。
暑假早上,阳光明媚,鸟儿啾啾。一群姑娘、小子和往常一样,赶着一群大大小小的牛,来到山野。牛惬意地东一口西一口吃着青得晃眼的草,它们挑着最嫩的那一点,舌头一卷,嚼得满嘴清香,我们的舌头也不由得跟着一伸一卷、一咬一咽,可最后咽下的只有口水。将牛赶到水草丰美的塘边草地上,小伙伴便开始了“觅食”之旅。可是,翻遍了山坡、寻遍了田野,无奈山上的果子都是青涩的,地面的还是半红的,包谷正在吐穗,瓜果开着花朵,只有嚼根草了。
突然,我们被一片绿色吸引住了,那是一大片疯长的黄豆,绿油油的叶子连成片,如地毯般厚厚地铺在枝上。绿叶下的豆荚正在慢慢变鼓,可以想象里面逐渐饱满的豆子正安祥地躺在里面睡大觉,像成熟的胎儿即将呱呱坠地。最胆大的强子提议:“我们来吃豆子吧!”小伙伴一下子蹦了起来。“好哇!”大家异口同声,没有一个反对的。
那時,各家把荒地都种上了庄稼,豆子主要用来做豆腐或者卖钱的。谁家豆子要是被偷了,一定是要挨骂的,弄不好还要挨棍子。思来想去,我们商量尽量找自家的地去摘,而且要跑到中间去,隔几株摘,这样从外面看上去,一点没有被偷的迹象。后来,我们尝到了煨豆的好处后,就经常如法炮制,几乎把村里所有靠山边的豆地都偷了个遍,所有豆苗都变稀了。到了收割豆子的时候,细心的妈妈总会有一丝疑惑:这豆子怎么好像少了?我们则一边割豆一边偷笑。
豆子扯来了,怎么吃呢?大家分工明确:有的看牛,有的偷豆,有的捡柴,有的搭灶。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开始烧火,豆叶一择,就一把一把放在火上烤,或者把豆荚放在火灰中埋住。豆荚被烤得咝咝作响,不一会儿就能闻到一股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再一会,豆荚变黑了,烟也没了,可以吃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剥了外壳,只见两粒绿绿的、肥肥的豆子躺在豆荚中,散发着致命的诱惑,我们顾不得烫就往嘴里塞,往往是刚放进嘴就被烫得一下吐出来,舍不得吐到地上,就吐到黑乎乎的手心里,先猛吹两口,再吃。嫩绿多汁的豆子在口里被细细咀嚼,真是人间美味啊。至今我也找不到更贴切的词来形容那种味道。吃完后,每个人的脸上、手上都是黑灰,一个个都是花脸猫。
吃好了,打扫“战场”,埋好火,绝不能让风吹了引起火灾。空豆荚也得扔远点,不能被发现“作案证据”。然后嘻嘻哈哈地去塘边把手、脸洗净,和牛一起心满意足地回家。
刨花生也是放牛时饿出来的主意。八月,地头的瓜果都枯藤了,结不出几个果来。豆子割了,红薯还没长成。这时,花生刚刚收了。在我小时候,花生种的范围很少,每家就种那么几块地,一般只在过年过节招待客人时才端出来一盘。因此,收获花生时,家家户户都很认真。但是主人再怎么样精细,还是有“漏网之鱼”,我们就是那些找“鱼”的。拿根竹棍子在收获过花生的地里东翻西挑的,寻得一个,那也是特别开心的事。
某次,我们把牛赶到了邻村的一个石山头,发现他们居然在山上种满了花生。当时花生已经被扯回去了,地里堆满了花生秆。我们几乎没有思考就不约而同跑向了这片花生地。先翻花生苗,看有没有没被漏摘的;然后去地里搜索,有没有被藏着的;最后,就是刨土了,把土粗略地拨弄几下,看有没有被扯断的花生藏在土里的。一般主人家会再刨一次的,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还能再找出一些,一个小时折腾下来,起码也有两衣兜。我们跑到树荫下,慢慢地剥了,慢慢地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味新鲜花生的甜美,似乎品味的是某种最鲜美的事物。
后面好几年,大家都会在同一时间到这片山头放牛,为的就是这里的花生。至今我还记得,伙伴们一人拿一根竹棍在花生地里“劳作”的情景,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