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多尺度生活圈规划路径探析

2023-10-12韩帅袁奇峰顾嘉欣孟婧

上海城市规划 2023年4期
关键词:绿色交通公共服务

韩帅 袁奇峰 顾嘉欣 孟婧

关键词: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绿色交通;蓝绿空间;公共服务;廉州湾新城

传统“增长主义”的粗放发展模式引发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危机,危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过往忽视生态要素及自然演进规律的规划设计导致城市无序蔓延[2]。近年来,人居环境科学朝着关注民生、生态文明以及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趋势发展[3],健康可持续城市理念在全球得到广泛推广,我国近年开展的一系列未来城市探索①中即有所体现。新冠疫情前,关于健康城市与生活圈的研究在国内已然兴起;后疫情时代,更有必要将两者有机结合。鉴于此,笔者尝试提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系统建构逻辑,并以北海廉州湾新城的规划实践②为例,探索健康城市视角下多尺度生活圈规划的实践路径,希望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1 基于健康理念的生活圈内涵阐释

1.1 健康城市与生活圈

健康是身心感到幸福安宁的状态[4]。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城市概念[5],1994年将其内涵明确为由健康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组成的有机整体[6]。Jason Corburn[7]总結了美国健康城市规划发展的多个阶段,1990年东京启动健康城市计划[8],Premila Webster[9]整合了欧洲健康城市指标。健康城市规划涉及开放空间、医疗服务、公共交通等主题[10],需要跨部门协同[11]及健康治理政策③来保障。国内学者在健康城市规划要素[12-13],[14]7、健康城市空间[15]、“健康城乡”模型[16]114、健康城市生活[17]以及健康社区规划[18]等方面做了大量相关研究。

生活圈源自1977年日本“三全综”环境整治规划[19-20]。国内学者对生活圈进行了积极探索。陈青慧等[21]将“生活圈”引进内地,袁家冬等[22]提出“日常生活圈”的城市地域系统,肖作鹏等[23]指出日常生活圈是以家为中心形成的各类生活空间,柴彦威等[24]认为多尺度的生活圈规划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刘佳燕[25]强调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性与邻里性,于一凡[26]17强调生活圈规划应营造社区感。2016年以来,上海、广州、雄安等地开展的生活圈规划实践与相关标准、导则④的相继发布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指明方向,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1.2 健康生活圈的内涵

“健康城市”与“生活圈”两者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均指向城市功能结构的健康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健康生活圈”借鉴健康城市与生活圈的理论,深度关联两者的核心要素,表征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宜居的建成环境、融洽的社会交往及良善的邻里治理[27]。将家庭、社区、城市所需的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有机融入不同尺度的生活圈中是健康生活圈规划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构建的健康生活圈将成为联系理想城市与家园实体的桥梁。人们在不同时段活动频次的需求空间对应不同尺度的城市功能单元,如每日高频次活动的社区单元、每周中高频次活动的片区单元、每月中低频次活动的城区单元。健康生活圈旨在将集约的用地功能、绿色的交通体系、近人的蓝绿空间、均衡的公共服务等健康性资源要素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单元贯通整合,作为联结理想方案与现实场景的纽带。

2 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建构逻辑

Hugh Barton与Marcus Grant[28]绘制的健康人居环境图式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地方经济、地方生活、建成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全球生态等圈层,多圈层之间密切联系。健康导向城市设计是以健康风险和健康资源为分析对象,以减少污染及其人体暴露、促进体力活动为设计路径[29]。城市生活圈的尺度与其职能、人们活动频次与出行目的等要素相关[30]。近年国内各地的生活圈规划中暴露出难以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方法的问题[26]17,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模型与规划模型存在差异[31]。有学者提倡将公共健康与不同层面的城乡规划相结合,也有关于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探索,但鲜有将健康规划要素融入生活圈规划的理论方法与系统实践。本文以广西省北海市廉州湾新城的规划实践为例,尝试提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建构逻辑。

健康城市是涉及环境保护、交通安全、集约用地、产业落位、市政韧性、医疗卫生、教育质量及社会公平等多元要素的系统性大健康工程。本文所选要素聚焦健康规划可干预的多尺度人居空间与对人们日常生活有直观影响的关键要素之间的交集,即土地利用、道路交通、蓝绿空间及公共服务等健康城市规划要素[14]5,[16]114。以塑造建成环境的公共健康生活为核心,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与行为规律来组织空间,形成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见图1),利于从空间设计与规划治理角度提升公共健康水平。生活圈至少包含小尺度的社区生活圈、中尺度的片区生活圈、较大尺度的城区生活圈3个尺度。在规划设计时,理想状态是将健康规划要素分别在3个不同尺度的生活圈中逐项布置;然而在实践中,将各项健康规划要素按其特征分层次在不同尺度的生活圈中分项落实更具实操性,将更有效地实现健康规划要素融入多尺度生活圈的目标。首先,道路交通、蓝绿空间作为连续的线性要素或体系性强的网络要素,更适合在宏观尺度的城区层面结合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系统化布局,从而从整体上保障城市空间结构的健康性;其次,由于城市各片区的用地功能构成、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不同的特色与要求,宜结合在地优势资源在中观层面分片区进行差异化配置,强调片区之间功能联动互补,片区内多元功能协调匹配,保障城市各片区功能组织的健康性;最后,在具体微观的社区层面,弹性边界划设与邻里中心营造,均需在微观尺度的生活圈来落实,强调社区日常生活设施品质与不同群体社会交往的健康性。

3 廉州湾新城健康生活圈规划实践

3.1 廉州湾新城概况

北海为知名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廉德文化”⑤积淀深厚传承至今。廉州湾新城位于北海与合浦一体化发展的滨江滨海关键地段,其以往的发展路径为“先产后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当前发展中潜藏人力资源短缺、生态保护缺位、公共服务配套欠缺、交通安全隐患等健康风险。国际经验表明,新城开发走健康城镇化路径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32]。廉州湾新城处于转型期,有望将其北海北高铁站的交通优势、红树林与滨海长滩的特色资源、成规模的产业园等高潜要素转化为健康资源以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3.2 健康生活圈在地规划方案

近年来,北海倡导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在地构建“健康生活圈”正当其时,呼应了联合国人居署的最新倡导⑥。郊区化、工业园建设能改变城市空间的就业分布[33]。新城将成为未来北海新中心,规划响应廉州湾、北海市、北部湾的多重发展需求:第一,破解廉州湾“有产无城”的困境,提升健康资源价值与消除健康风险;第二,化解北海滨海旅游欠缺高档次公共服务、新兴产业园缺乏居住商务的问题;第三,弥补北部湾滨海发展动力的缺憾,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新引擎。新城在“健康生活圈”导向下,将“三生空间”健康规划要素与“多尺度生活圈”贯通融合(见图2),形成“1个宏观尺度的城区生活圈、3个中观尺度的片区生活圈、12个微观尺度的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方案。

3.3 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规划策略

构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不仅是规划目标,也作为一种规划方法与治理手段,需要跨部门、多主体、全过程的协同治理来保障实现。以廉州湾新城规划实践为例,总结为3个尺度的9大规划策略来协同支撑多尺度健康生活圈总目标的达成(见图3),以下分尺度具体阐述。

3.3.1 宏观尺度:塑造“健康城区生活圈”结构

健康的生态本底是城市结构健康性的先决条件。通过生态安全格局搭建健康城市母版,蓝绿基础设施与绿色交通体系协同塑造健康城区骨架,保障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健康资源品质的均衡可及性。

(1)生态安全格局夯实健康城市母版

识别自然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将水环境、生物栖息地、乡土景观、游憩与视觉空间等多元要素叠加形成生态安全格局(见图4),维持生态结构和过程的健康性与完整性[34]。设计结合自然,优先控制与保护非建设区,进而界定出建设用地的发展边界。同时,结合水网、绿网、路网进行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并通过林荫道、绿道、碧道塑造健康城区的母版格局。

(2)蓝绿空间耦合增强公共空间开敞性并促进居民健康活动

蓝绿空间交织形成生态基础设施(见图5)。在多层面落实城市韧性空间[35],发挥生物生态、通风隔离、应急避难的作用。大规模、高质量的绿地对促进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36],社区公园的均衡性越好其可达性越高[37],多样化的生态空间有利于促进公众健康[38]。结合现状蓝绿资源特征,考虑公园绿地的规模效益与分布效应,在城区、片区、社区集中规划综合公园并均衡分布社区公园。蓝色生态设施为由河湖水系、排水设施、雨水花园组成的海绵体系,可积存、渗透、净化水环境;考虑极端天气的雨洪内涝问题,由水生态廊道构建多级汇水径流并引入湿地系统。绿色生态设施为由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与社区公园组成的绿地体系,形成多类型、高质量的开敞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健康活动的多样需求。蓝绿生态设施能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在突发事件下可作为应急疏散场地,且具备灾后生态恢复能力。

(3)绿色交通体系保障健康的城区骨架与出行环境

依照场地特征分层组织绿色交通体系,塑造健康城市骨架与健康出行环境。首先,组织外快内慢的道路系统,将长距离、穿越式、高污染的货运交通由快速走廊疏解在城区外围,城区内部组织公交引导与慢行优先的交通方式,从而有效减污降碳;其次,考虑带型城区交通空间的宜居性,在长轴向布局贯通的“三轴干线”路网模式[39](见图6),不同类型的干线承担不同性质的交通功能(见图7);再次,在核心区形成小街区、密路网,机动主通道与慢行主通道进行体系分离;最后,在交通干道设立绿隔以降低慢行出行者的污染物暴露剂量并配置遮蔽绿荫。总之,组织绿色交通旨在将健康风险外部化、健康资源内部化,在系统上保障城市骨架与出行环境的健康性。

3.3.2 中观尺度:构造“健康片区生活圈”功能

在地挖掘并高效利用优势资源,结合交通干道与生态廊道划分片区生活圈;按需配置差异化的用地功能,发展健康产业经济,并均衡供给公共服务设施,构造健康城区生活圈功能。

(1)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健康产业经济

激活各片区战略性特色文化景观资源,使其发挥正外部性是促进城市功能健康性的必要条件。依托交通枢纽、森林公园、滨海长滩规划高铁商贸、公园宜居、滨海休闲3个健康片区生活圈;注重培育健康产业,通过科创孵化园、公园城市场景及新型产业社区,为各片区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

(2)按需差异化匹配多元用地功能,促进职住平衡与产城融合

城市可提升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与规模效应[40],在不同片区合理配置多元功能是城市功能健康性的重要基础。各片区用地集约高效而弹性适应、功能业态适度混合,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不同片区生活圈的功能用地差异化配置(见图8),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片区之间主导功能协同互补,促进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

(3)精明供给公共产品,促进公共服务高质均衡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是城市功能健康性的重要保障,重點关注政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关键设施。设置新城管委会、片区管委会、社区居委会3级架构,通过健康促进委员会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督促、检查、评估健康行动的开展情况,传习廉德文化推进健康治理。各片区生活圈以小学与初中在步行15 min内、社康中心在慢行15 min内、大型医院在开车15 min内的可达性达80%为基本原则,保障教育、医疗设施高质均衡(见图9-图10)。

九年制学校与完全中学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时限与范围,利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交流融合与全面发展[41]。规划优先考虑完全中学与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保障一定数量独立的小学、初中、高中(见表1)。构建健康医疗共同体,形成“城市—社区”两级、双向转诊体系(见表2)。借鉴先进经验,综合医院为“大急诊+小门诊”模式[42],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康中心相结合,保障健康医疗设施的均衡分布及诊疗能力[43]。注重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与重大慢性病防治,提倡医养结合、体医融合,实现健康医疗圈。

3.3.3 微观尺度:营造“健康社区生活圈”氛围

社区生活圈将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有效融合,可实现公共资源的精准匹配,对人们择业安居、通勤通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健康社区也能促进邻里交往,回归城市社会性。

(1)弹性划设社区边界,有利于健康管理维护

社区生活圈是在地性特征很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居民生活便利性、空间划分完整性等因素,以步行500—600 m距离为基准,10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一个完整居住社区,圈域平均范围为100 hm?(见图11)。每个健康社区生活圈可居住2.0万—2.5万人,廉州湾新城可承载24万—30万人安居乐业。

(2)培育社区邻里中心,促进健康交往与家园认同

社区中心作为城市中心体系的细化向基层延伸,是承载未来社区交往活动、创新创业的核心场所,不仅能提供就近就业机会,还可使人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以安全步行范围为基准配建邻里中心,便于老人、小孩等对短距离出行需求较高人群的日常活动[44]。将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园、公交站结合设置,邻里中心作为社区中心的公共建筑,具有管理、观赏、颐养、文化、娱乐、慈善等功能,空间的立体复合利用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区精细化治理。社区通过邻里中心塑造家园认同感,营造“七有、五性、三感”⑦的健康生活氛围。

(3)推动社区基层健康治理,促进社会深度融合

将健康融入社区生活圈是健康治理的重要内容[45],“生活圈”模式有利于促进社区基层治理与优化城市空间[46]。居委会、社区规划师、健康管理机构以及居民各自发挥相应作用,引入广泛的社会参与并建设学习型社区,促成社区建成环境与健康资源的良性互动,社区生活空间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多部门形成开放式参与的组织模式,通过分布式供给治理资源,缩小服务半径,提升治理效能;通过机制改革,对基层还权赋能,让一线基层工作者有获得感,并形成社会自觉。多元主体共同缔造健康社区家园,引导原子化的“陌生社会”走向共建共享的“熟人社区”,促进城乡社会深度融合。

3.4 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规划路径的一般性框架

构建健康生活圈不仅是规划目标,也可作为一种规划治理术。本文构建了多尺度健康生活圈规划路径的一般性框架(见图12),并总结出多尺度健康生活圈的基本特征(见表3)。

微观的生活圈是以家或邻里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在步行10 min尺度内就能满足散步、锻炼、买菜、就餐、遛娃及小学生上学等每日高频度行为。在地弹性划设生活圈边界、结合社区公园培育邻里中心、在社区公共空间以公共活动促进邻里交往等方式是建构微观尺度健康社区生活圈的基本路径,同时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缔造推动基层良善治理,实现不同群体的家园认同与城乡社会的深度融合。

中观尺度的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之外通勤通学的片区生活圈。出行目的地一般在骑行10—20 min可达,每周大部分规律性的生活需求基本可在片区尺度内完成。在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根据各片区人口的构成、规模及结构均衡布局教育、医疗、文体、政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需充分挖掘各片区在地特色高潜资源要素,结合宏观定位对不同片区的用地功能进行差异化配置,作为城市健康可持续运营的基石,从片区层面实现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

宏观尺度的生活圈是在微观的基本生活圈(社区)和中观的通勤生活圈(片区)基础上的拓展生活圈(城区)。出行目的地一般在步行和骑行距离之外,公交30 min内可达,大致以月为出行频率,是人们进行较高等级的商业商务、休闲文化等活动的圈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从城区层面塑造健康的城市建成环境系统。首先要夯实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宏观尺度健康城区的生态本底,其次结合场地生态环境与地形条件,从整体上组织绿色交通骨架、构建蓝绿空间体系。这是保障城市公共健康的前置条件。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体系连通性(促进绿色出行环境),结合绿地、水系、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的邻近性(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能够有效降低健康风险的负面影响并提升健康活动的正面效应,以此保障城区生活圈的整体性健康。

4 结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健康需先行。“多尺度健康生活圈”將健康城市与生活圈的核心要素深度关联。以塑造建成环境的公共健康生活为核心,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与行为规律来组织空间,形成多尺度健康生活圈体系,作为联系理想城市与幸福家园的纽带,提供了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一种新解释。从廉州湾新城健康生活圈的规划实践中,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4项健康保障型要素与3项健康提升型要素(见表4)。

笔者将健康用地、健康交通、健康公共服务、健康绿地等要素系统融入城区、片区、社区多尺度生活圈中;形成宏观尺度的城区生活圈、中观尺度的片区生活圈及微观尺度的社区生活圈,多尺度健康生活圈在空间上嵌套协同,同时不同尺度健康生活圈的规划要点各有侧重。基于健康城市理念探索多尺度生活圈的创新规划路径,从生态、经济、社会多方面体现可持续城市的核心价值,希望对未来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与启发。

猜你喜欢

绿色交通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理论与实施措施
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必要性研究
浅议绿色自行车出行模式优化
广州“绿色交通”破解大城市出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