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
——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工匠培养为例
2023-10-12罗云芳李珊珊
罗云芳 李珊珊
(1.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2.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教师、教材和教法“三教”改革对重塑职业教育课堂生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0 年9 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强调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以及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为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解决课堂教学中理实分离、内容滞后等问题,本文在“三教”改革视域下探究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应然路径,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工匠培养为例,构建“课堂上讲、基地上练、平台中学、岗位中用”的职业教育高质量育人课堂,以期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现实参考。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的价值意蕴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素质的主要渠道和关键方式,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重组和升级职业教育课堂,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任务[2]。职业院校应深入剖析现存的教育教学问题,全面落实“三教”改革,构建集专业性、现代性和多元性为一体的高质量课堂,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国务院于2019 年1 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即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并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强调,职业教育在5~10 年内基本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此,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应当遵循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面向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能工巧匠为目标,积极探索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深化“教师”改革,解决“谁来教”的问题;通过落实“教材”改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通过“教法”改革,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进而突出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类型特征,让职业教育真正摆脱“低层次教育”的刻板印象。
(二)服务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面向新兴产业建设专业或专业群,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的重要举措。而技术发展迅速的产业与相对滞后的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亟需破解,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服务产业、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快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与时代脱节的专业、教材和课程,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构建符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质量课堂,精准对接产业实际工作岗位标准和要求,进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耦合。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信度
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具主动性、更具创造力、更具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宗旨不仅仅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回归教育的本真,办人民满意的“适合的职业教育”。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与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变革课堂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提升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信度,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职业教育走向“提质培优”阶段,要求职教教师不仅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追随者,而且要成为推动者。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同时具备“上讲台”的教学能力和“下车间”的实践能力,因此,“二次职业化”是职教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4]。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对职教教师的职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定位,要求职教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企业实践、项目开发、竞赛参与和资格证书考取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实践实操技能,成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进而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的现实困境
在产业持续升级、技术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面临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对作为人才供给侧中坚力量的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在落实“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体现在师资的学历层次持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速[5]。但在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以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师资力量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职业院校教师来源主要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具有相应实践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人员[6]。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两类教师各具优势和不足。高校应届毕业生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知识讲授重于实训实习等情况[7];行业企业人员具备实际生产经验,能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但其理论意识偏弱,难以在指导学生“怎么做”的同时,阐释背后的系统原理,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如何充分整合两类教师的优势资源补足短板,实现“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是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教材形式重于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需基于校企的双元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在实际推进教材改革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虽重视开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材,但往往仅是将传统“学科化”的知识理论体系套上“项目化”的形式外壳,教材实质的内容仍以知识为本位,未真正体现以企业真实项目、生产实践案例与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和资源。此外,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存在周期长、环节多和更新慢的问题,且教材编制的流程缺乏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导致教材内容落后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未能将最新的技术、工艺、流程和规范融入其中[8],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
(三)教法囿于传统理念,未完善信息化教学
职业教育是面向实践的教育,课堂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受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迭代,现代化和信息化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虽积极尝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但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部分环节,未将信息化深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境布局、学情分析诊断、多元学习评价等,对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吸收不足,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的系统设计。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的应然路径
深化落实“三教”改革是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的重要基石。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持续提升“三教”改革成效,实现课堂教育质量的实质突破。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培养质量
落实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进“教师”改革,教师队伍水平在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首先,职业院校要探索合理化的教师队伍结构,遵循职业教育面向实践的类型特征和能力本位的教育规律,拓宽教师队伍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吸引行业企业技艺精湛的高端人才到校任教。其次,为解决职业教育课堂“理实分离”的问题,职业院校应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开展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践技能教师“双元”教师的合作教学[9],充分发挥两方面教师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同时,促进“双元”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最后,面向团队中不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职业经历的教师,职业院校应提供针对性强、专业性高的分层分类培养方案,要做好培训培养需求调研,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
(二)坚持动态开发教材,配套完善数字资源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具备职业性与时代性,专业设置服务于职业岗位需要,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教材开发的动态原则,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地重组和更新教材内容与资源,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够新”[10]。其一,为破解教材内容陈旧、理论性强而实用性不高的问题,职业院校应积极开拓校企双元协同开发教材的渠道和模式,将工作中的新技术和新规范实时融入职业教育教材。其二,在确保教材内容紧跟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形式应遵循“能力本位”的要求,基于企业项目组织教材体系和模块,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编制学习单元,积极应用“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等教材开发模式,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切性。其三,职业院校应借力信息技术发展,同步开发与专业课程教材资源配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内容,将静态单一的纸质版教材动态化、多元化与形象化,打造“电子活页教材”和“云课程学堂”。在提升教材内容与资源丰富度的同时,数字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加快教材的更新迭代速度。
(三)融合现代多元教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教法是教师教授教材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工具[11],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模式方面,职业院校在进行教法改革时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并倡导应用互联网、大数据、VR 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建设校内课堂、企业课堂和网络课堂等多维教学场景,打造“理论+实践+科技”三者合一的教学模式,深入落实信息化教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教法改革思路,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教”变成“学”,应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推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法应用[1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助力实施因材施教,提升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方面,职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和育人元素,恰当融入思想政治与价值判断等教育教学内容,将素质素养教育贯彻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13],培养有思想、有担当、有技艺的全面发展的人。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
为应对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人工智能专业群,以数字工匠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落实“三教”改革,打造“角色定位+双向双融+实践锻炼+资格认证”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育路径;创设“融入标准+突出实践+多元形态+数字资源”的优质教材资源开发模式;以“行动导向+混合式+多场域”教学方式,实现校企双向混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课堂上讲、基地上练、平台中学、岗位中用”的职业教育高质量育人课堂。
(一)教师改革:培育一流师资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各专业具有极强的工程性、项目性和系统性,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更关键的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高职传统师资培养模式,包括短期技能培训、参加专业领域会议等,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项目开发技能和实践经验,解决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转变传统师资培养思路,面向人工智能专业群打造 “角色定位+双向双融+实践锻炼+资格认证”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育路径。一是根据专业群发展和教师个人规划明确人工智能产业链技术岗位角色;二是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双向双融;三是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施;四是选送教师学习新技术和考取名企认证,培育结构合理的创新师资团队,如图1 所示。
图1 一流师资团队培育模式
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教师能够深入实践基地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跟岗训练,构建学习工作一体化环境,获得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和项目实践经验。为实时响应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的发展变化,保障专业课程满足生产实际需要,定期选送教师参加前沿知识技术培训学习,让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和产业前沿动态;同时选送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为期6 个月以上的实践,将所学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与校内教师团队共享,确保每一位教师紧跟专业发展步伐。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并获取企业技术资格认证,使教师能够熟悉行业技术标准,并将相关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中,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针对大多数新入职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开展新教师能力成长培训,组建新老教师合作小组,落实定期听课制度,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大赛与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师资的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贯彻落实党建工作,组织常态化师德师风培训,积极向典型师德师风人物学习,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榜样。
(二)教材改革:开发优质教材资源
人工智能产业具有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场景变化快的特点,现有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教材资源质量欠佳,难以适应高素质数字工匠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人工智能专业群创设“融入标准+突出实践+多元形态+数字资源” 的教材资源开发模式。一是融入百度人工智能产业链技术岗位标准,实现教材体系与产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二是打破传统学科教材体系,引入企业人工智能产业链生产项目,校企联合开发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并以企业项目管理的流程规范实施开展教学;三是围绕学生素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德智体美劳育人元素,结合与专业群匹配的1+X 证书考纲和技术标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移动应用软件开发、Web 应用软件开发等技能大赛考纲和技术标准,形成岗课证赛融通的多元教材形态;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批课件、视频、微课和动画等教学资源,将枯燥单一的专业知识动态化与形象化,开发利用超星广职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群的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库。
(三)教法改革:构建多元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以“理实互动”为逻辑主线,以提升“教学生命力”为支点[14],以实现教法与内容相匹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能力与活力相结合。针对高职专业课堂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教法改革,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校企双向混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在纵向维度,教育教学变革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课前,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线上教学平台与资源,布置预习任务和学习任务点,并根据学生的课前练习完成情况精准掌握学情,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课中,一是应用实践基地或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工作情景,并由校内专业理论教师和校外企业工程师双师授课,保障课堂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二是融入与专业知识或技能紧密相关的育人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保障课堂的思想性和全面性。课后,作为课堂学习任务的扩展和延伸,在工坊中承接企业真实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与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之中。其次,在横向维度,为学生提供跟岗训练、驻厂实践与学徒制培养等实践途径,实现“课堂上讲、基地上练、平台中学、岗位中用”的高质量育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