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现象背后对于青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的探究
2023-10-12李志强
李志强 周 立
青年公寓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在多方的大力支持建设下已能满足青年的居住需求,但在交往空间设计方面未能满足“空巢青年”在社交方面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针对“空巢青年”的困境及青年公寓现状,探讨符合“空巢青年”需求的青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1 “空巢青年”的概念及困境
1.1 “空巢青年”的概念
目前,关于“空巢青年”的具体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张悦等[1]在《社群关系重构下广州空巢青年价值实现路径与空间对策―以广州You+青年社区为例》一文中将“空巢青年”界定义为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工作,独居且单身的年轻人,是年龄在20 ~39 岁的社会群体。豆小红在《“空巢青年”社会心理问题与应对》一文中指出,“空巢青年”是指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年龄在20~35岁,工作比较稳定,有着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自尊自信,远离故乡和家人,未婚,一人居住的年轻人[2]。曾玮梦等[3]在《“空巢青年”群居空间需求与特征探析》一文中认为“空巢青年”是顺应流动社会大潮,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远离故乡和亲人,独自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年龄在20~35岁的一批独立的青年。
综合以上参考概念,本文将“空巢青年”定义为一群离开故土家乡,孤身一人来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作机会较多的一二线城市打拼,单身且独居的18 ~35 岁青年[4]。
1.2 “空巢青年”的困境
1.2.1 工作压力下的自我封闭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5 月我国企业工作人员每周工作时间48.6 h,较4 月降低0.2 h,较2022 年同期增加了1.4 h[5]。青年人长期的工作压力压抑了社交欲望,潜移默化地从开朗、热情向独食、独居、独乐的特征转变,自我封闭的同时也变成了社会意义上的“空巢青年”。
1.2.2 虚拟社交的圈层化
青年交往中的“圈层”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因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背景等自发聚集而形成的人际社交圈[6]。由游戏、兴趣爱好、聊天交友等媒介组织而成的互动社区或交流群,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具有门槛低、组织简单、信息传播快、成员多样等特点。“空巢青年”乐于在网络上结识拥有共同兴趣的圈内好友,网络社交圈内密集的信息流和良好的社交氛围加重了“空巢青年”对于社交圈的依赖感,形成了圈层的固化。
1.2.3 远离亲友境遇下的孤独
“空巢青年”独身一人到大城市打拼,由于环境的变迁剥夺了大部分原有的社交联系手段,而建立新的社交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疲于工作的“空巢青年”难以维持新的社交圈子。因此,社交对象的减少影响了正向的情绪输出途径,情感寄托的长时间缺位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使得“空巢青年”产生无助、失落、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从而变得内向且孤独。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青年公寓的概念
目前,国内青年公寓的定义范围较广。广义上的青年公寓指的是社会上为青年提供的居住用房,房屋的产权可以是企业或者是个人,可以出租或者出售,对于出租对象没有条件限制[7]。狭义上的青年公寓指通过各品牌开发商新建或改造而成,专门服务于青年人群的中小面积户型的集中式长租公寓。公寓内各户型家私完善,在基本居住空间外还拥有功能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租户共享交往空间。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集中式长租公寓类型的青年公寓,如图1 所示。
图1 烟台春晖路青年公寓(来源:网络)
2.2 交往空间的概念
交往空间在2014 年出版的《建筑学名词》第2 版中有明确定义,即人们有意愿在其中进行随机性的聚集、谈话等接触交流活动,并由相关人群拥有的半公共空间。交往是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在青年公寓中,交往空间是租客进行社交活动的公共场所,功能空间应满足租客的各种使用需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青年公寓交往空间主要包含社交性空间、生活配套服务空间、交通空间、室外空间,如图2 所示。
图2 成都天府社区青年公寓交往空间(来源:作者自绘)
3 青年公寓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随着万科泊寓、龙湖冠寓等为代表的开发商不断入场,近年来我国青年公寓处于发展的高峰期,通过旧楼的改扩建成为当下青年公寓建设的常见方式,但在追求企业效益时往往在设计上忽略了“空巢青年”的实际需求。
3.1 空间单一缺乏吸引力
“空巢青年”多处于20 多岁的黄金年龄,追求个性、喜爱多元化生活是他们的特点,但部分青年公寓交往空间存在设计单一、模式化严重、空间色彩枯燥乏味等问题。在交往空间面积分配上缺少合理性,单纯追求客房的数量,忽视了交往空间的面积占比和功能的多样性,甚至出现了没有交往空间的情况,不仅无法满足青年人群的多样化交往功能需求,也难以吸引“空巢青年”驻足,弱化了交往空间的社交属性。
3.2 空间灵活性不足
青年公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模式化的设计思路,然而模式化设计思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空间形态的可塑性。青年公寓空间有限,当一个空间只被预设了单一的使用功能,在面对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时会显得适应性不足,缺乏灵活性。此外,公寓中的交通空间,如门厅、走道、电梯等候厅等角落空间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缺乏和其他功能区的互动联系。
3.3 对“空巢青年”社交心理的考量欠缺
“空巢青年”经过长时间的独食、独居、独乐生活后往往会培养出独特的“社交敏感”:不擅长与人沟通,害怕接触他人目光,始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目前,很多青年公寓交往空间的空间布置未考虑“空巢青年”的社交心理需求,家居摆放呈现“去边缘化”的特征,即将社交中心布置在空间的中央地带,以此提高聚焦感,在无形中提高了“空巢青年”社交时的心理压力。
4 “空巢青年”现象下的青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4.1 创造具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
“归属感”是指居民对区域居住环境的适应感和容纳感[8]。“归属感”不仅代表着“空巢青年”对于青年公寓的场所认同,也代表着融入城市之后获得的安定感。
4.1.1 空间色彩的营造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会使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9]。色彩在塑造空间整体氛围的同时也会影响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因而在交往空间色彩的设计上宜采用丰富的色彩搭配,如黄、橙等暖色搭配白色的组合在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整体趣味性,能够丰富空间的体验感,让“空巢青年”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空间。
4.1.2 与城市空间的联通
在交往空间的室外设计中,可以利用宽阔的全景玻璃窗、露天的观景阳台、独立的室外空间,打破城市空间与青年公寓交往空间的边界,将交往空间融入城市空间中,在休息之余拉近“空巢青年”与城市间的距离,更好地融入城市中。
4.2 追求合理的平面布局
4.2.1 辐射式功能组织方式
目前,国内青年公寓交往空间主流的功能组织方式共有3 种:线性组织方式、集中式组织方式、辐射式组织方式。第1,线性组织方式。线性组织方式空间分隔明确,流线简洁,缺点是空间灵活性较差,各空间联系不强;第2,集中式组织方式。集中式组织方式功能空间丰富,利用率高,各空间联系紧密,空间灵活性高,缺点是流线较多,容易产生交叉;第3辐射式组织方式。辐射式组织方式是“线性组织+集中式组织”,其继承了上述两种组织方式的特点,如图3所示[10]。辐射式组织方式利用线性路线简洁的特性,缩短了“空巢青年”去往各使用空间的行进距离;明确分隔空间在保证人与人之间联系性的同时,创造出一片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
图3 辐射式组织方式(来源:作者自绘)
4.2.2 边界空间的合理利用
“边界效应”由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后的抉择[11]。不同于容易暴露自己的中心地带,处在空间的边界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安全感,而相对狭小的空间、良好的视野也符合人对良好社交环境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青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中应注重创造边界空间,为“空巢青年”提供较佳的社交体验,以促使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5 结语
“空巢青年”现象的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城市化进程下的“虹吸效应”、网络的快速发展、压抑的工作生活带来心理上的焦虑、孤独的生活状态等都可能是“空巢青年”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我国青年公寓仍处在发展阶段,在交往空间设计上更应考虑“空巢青年”这一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剖析他们生活和情感困境,依靠良好的场所营造创造出更舒适的社交空间、更丰富的社交机会,鼓励“空巢青年”走出房间的同时,拉进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