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3-10-12朱华强张仕广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骨科537600
朱华强 张仕广 陈 法 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骨科 537600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指下颈椎椎体骨折和椎体脱位同时发生的一种较严重颈椎骨折疾病,并且该病极易伴有关节突绞锁,病情极为严重,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疼痛、肌肉痉挛,甚至会影响骨髓,使得患者瘫痪[1]。目前临床上常用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该病,而下颈椎骨折脱位集中发生于前中柱结构,颈前路手术优势突出,但是颈前路手术对骨折复位操作技术要求高。目前临床上常用前路撑开撬拨复位,然而把握力度及选择支点上都是依靠术者的主观感觉,存在神经再次损伤的风险[2]。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3],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能够稳定控制力度及提拉程度,降低脊髓损伤。鉴于此,本文为了分析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9月我院收治的1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红蓝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1例。对照组男34例,女37例;年龄29~40(34.57±4.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3(2.03±0.54)d;损伤节段:C4~517例、C5~642例,C6~712例;关节突绞锁:单侧53例、双侧18例。试验组男32例,女39例;年龄29~41(34.60±4.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3(2.05±0.55)d;损伤节段:C4~516例、C5~643例、C6~712例;关节突绞锁:单侧52例、双侧1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颈椎正侧X片、三维CT或MRI确诊者;(2)受伤后5d内接受治疗者;(3)损伤节段为C4~7者;(4)知情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者;(2)硬膜囊受压者;(3)椎板及关节突骨折者;(4)颈椎自主复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患者颈前横行切口,充分显露筋膜,脱位的相邻椎体固定撑开器,撑开后切除后纵韧带、椎间盘,减压处理。然后在脱位的椎体一侧放置骨膜剥离器,以上位脱位椎体前下缘为支点进行复位。接着次全切除脱位椎体,以自体骨、钛网和钛板进行坚强固定。试验组应用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患者前路右侧横行切口,充分显露筋膜,脱位的相邻椎体中部拧入撑开螺钉,撑开后切除椎间盘,减压处理。然后在脱位的椎体拧入提拉螺钉,并用椎体撑开器缓慢撑开脱位的椎体,打开绞锁关节突,复位提拉螺钉。在经C型臂X射线机透视确认复位后,移除提拉撑开器,接着次全切除脱位椎体,测量大小并置入钛笼融合固定。固定后两组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2)影像学检查指标:利用颈椎正侧X片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的颈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4]:利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运动、感觉功能,运动为100分,感觉为112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优。(4)颈椎功能恢复情况[5]:利用日本骨科学会量表(JOA)从运动功能(8分)、主观感觉(6分)和生活能力(3分)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颈椎功能,评分与颈椎功能呈正相关性。(5)并发症发生情况:脑脊液渗漏、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切口感染。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影像学检查指标 治疗前两组颈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影像学检查指标比较
2.3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运动、感觉功能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2.4 颈椎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主观感觉、生活能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2.5 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63%,比对照组的18.31%显著更低(χ2=5.413,P=0.020<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关节突绞锁是下颈椎骨折脱位常见并发症,致残率非常高,临床上常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该病[6]。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该病的目的在于解除脊髓压迫、恢复颈椎正常序列、重建脊椎稳定性、解决关节突绞锁问题[7]。
然而,临床上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前常需要进行颈前路复位,常用方法有撬拨复位法、提拉复位法[8]。其中撬拨复位法是利用杠杆原理复位脱位椎体,支点和力度需由手术者主观判定,存在损伤风险,且对于手术者经验要求较高。提拉复位法可稳定控制力度及提拉程度,减少术中损伤[9]。本文结果发现,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6、12个月后两组颈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均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原因为两组应用手术方式相同,围手术期指标及治疗后颈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相近,但是试验组利用撑开器撑开脱位椎体,并且提拉用力方向随时根据单关节突绞锁位置进行调整,有效进行可控复位,能减少脊髓神经二次损伤,显著缩短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6、12个月后两组运动、感觉功能ASIA评分及运动功能、主观感觉、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说明试验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撬拨复位法利用杠杆原理,以上位脱位椎体前下缘为支点,手术者力度难以把握,易造成上位脱位椎体下陷,损伤脊髓。而通过提拉螺钉提拉脱位椎体,且椎体间用撑开器撑开,缓慢提拉稳定性更佳,对患者术中损伤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恢复。这与吴永乐等[10]研究的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复位治疗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性椎体骨折伴脱位患者有效促进中远期神经根功能恢复相似。
另外,本文结果发现,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3%,比对照组的18.31%显著更低,说明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的治疗安全性优于撑开撬拨复位。分析原因为,一方面撬拨复位时难以控制力量,脱位椎体会瞬间复位,出现关节跳跃,损伤脊髓及周围血管;另一方面撬拨复位时后可能会出现椎体机械回弹,使得脊髓震荡,从而出现吞咽困难、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而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时提拔速度缓慢,力度控制得当,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分析,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明显缩短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颈椎功能恢复,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本次研究选取样本病例较少,且探索不够深入,望广大医学研究者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证实本次研究的临床优势。